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4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236篇
化学   1024篇
晶体学   103篇
力学   93篇
综合类   91篇
数学   35篇
物理学   79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全保学  赵建强  袁伟成 《合成化学》2020,28(10):890-895
α-卤代腙与α-异氰酸酯在三乙胺作用下反应,生成4-腙基-2-异氰基丁酸酯类化合物。通过优化合成工艺,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α-卤代腙(1.0 eq.),α-异氰酸酯(1.2 eq.),三乙胺(1.2 eq.),二氯甲烷作溶剂,反应24 h。在此条件下进行了底物普适性研究,以高达79%的收率得到一系列具有潜在价值的4-腙基-2-异氰基丁酸酯类化合物,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ESI)确证。   相似文献   
982.
983.
采用超声波预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分别以超声波预处理污泥的投配比(占总污泥量的比率)为30%,50%,70%,消化污泥停留时间为27,20,16 d组合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污泥的时间为50~90 s时,消耗能量相对少;超声击破率在3%~4.2%时,符合污泥厌氧消化工艺要求;超声波预处理污泥的投配比30%,消化污泥停留时间20 d时,处理的污泥厌氧消化能量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84.
盐酸掺杂制备导电性聚苯胺的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掺杂是获得高导电性聚苯胺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盐酸进行掺杂,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盐酸掺杂对聚苯胺基本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制备聚苯胺的工艺条件.当过硫酸铵与苯胺比为1时,聚合产率高达66.14%;当盐酸浓度为1.5mol/L时,室温下反应12h导电性最好.制备了聚苯胺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FT-IR、SEM、XRD测试.结果均表明盐酸掺杂聚苯胺的反应主要发生在醌环上,掺杂后聚苯胺有一定的结晶性,且呈微纳米颗粒状、分布均匀,电导率达到1.29S·cm~(-1).正交试验得出的优化工艺为:盐酸浓度为1.0mol·L~(-1),氧化剂与苯胺单体摩尔比为1∶1,室温条件下反应4h.  相似文献   
985.
经典有机合成反应中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载体、分子筛等在经典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与传统的合成方法相比,它们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方便、提高收率或缩短反应时间等优点,甚至可以使某些在传统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反应发生.参考文献40篇.  相似文献   
986.
《化学教育》第六届编委会2009年京区会议纪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真正的实用型燃料电池的制作工艺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们中学化学老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学生对燃料电池的了解则更是仅限于课本及参考书对燃料电池基本原理的介绍.许多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氢气和氧气互不接触竟然反应生成水且产生电流,太不可思议了,老师能否给我们做做这个实验?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利用简易装置给学生演示一下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987.
作为绿色能源,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发展潜力无限,有着独特优势,且已有商业化萌芽.本文以DMFC中关键组件膜电极(MEA)为基础,主要介绍了制备高催化性能的电催化剂、高阻醇性能的质子交换膜(PEM)和高性能的MEA工艺,阐述了高效多层次活化、MEA性能再生等研究概念以及CO2分电流的测试技术,还对催化剂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988.
The cross-section profiles of polymer deformation in the hot embossing lithography process were studi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various temperature, time and pressure.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fabricate high-frequency grating lines, an optimal imprint condition was selected and the relat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fabricated gratings were illuminated by the SEM image and AFM analysis, which agree well with the simulated results. Therefore,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s are helpful for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polymer flow phenomena governing the pattern definition and the design of optimum processing conditions for successful grating fabrication.  相似文献   
989.
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年来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共固化工艺及其对粘弹性材料的要求、嵌入的阻尼材料及其薄膜的结构形式、理论分析研究的方法等。突出强调了结构功能一体化阻尼构件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实际应用还需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索轻质大阻尼复合材料构件的设计理论和制作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0.
Imitating micro-lens array for integral imag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Integral imaging is a true,three-dimensional(3D) display technology that captures and reconstructs 3D scenes using two-dimensional(2D) micro-lens arrays.Th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of micro-lens arrays is complicated and expensive,thus limi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An imitating micro-lens array for integral imaging is presented in this letter.Imitating micro-lens array is composed of a cheap lenticular lens and a parallax barrier.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imitating micro-lens array is analyzed and the parameter formulae are deduced.The arrangement of pixels under a cell of the imitating micro-lens array is presented.The imitating micro-lens array is simulated using ASAP software,and 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 designed imitating micro-lens array is effective.A 3D scene is reconstructed on a 3D display that consists of the imitating micro-lens array and a 17-inch flat panel disp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