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989篇
化学   1947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100篇
数学   38篇
物理学   49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时间分辨的发光光谱技术,分别测量了两种新合成的钌配合物[Ru(bpy)2 (dpbpd(NH2)2)]2 和[Ru(phen)2(dpbpd(NH2)2)]2 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相互作用时的瞬态发光动力学过程,并与以往对[Ru(phen)2dppz]2 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研究带-NH2的嘧啶环对配合物与DNA作用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含有带-NH2的嘧啶环的钌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时的发光按双指数规律衰减,发光寿命为几十纳秒,比dppz类钌配合物与DNA作用时的发光衰变寿命(几百纳秒)小一个数量级.归因于嘧啶环上的N和-NH2可能与水分子、DNA的碱基对或磷酸骨架形成氢键,从而加快激发态的无辐射弛豫,削弱发射光强,缩短发光寿命.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配合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2.
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氢氯噻嗪(HCT)和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HCT的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分别位于278nm和360nm处.ctDNA的加入对HCT的荧光存在着很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这种荧光静态猝灭作用是由ctDNA和HCT键合引起,键合常数为1.12×10-4L/mol(25℃).采用紫外光谱,离子强度的影响和Ⅰ-猝灭等条件实验研究了HCT与DNA间的相互作用.DNA浓度的变化不改变它们的作用,属于沟槽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53.
干宁  魏丹毅  王志颖  童爽 《光谱实验室》2006,23(6):1163-1165
研究了Nd-四甘醇醛缩苯丙氨酸Schiff碱配合物(NdL)与天然和变性DNA的相互作用.在DNA存在下,测定了NdL的紫外吸收光谱(UV)和荧光激发光谱(FL).利用紫外滴定法,测定了NdL与DNA的结合常数.在20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pH=7.0),Nd-四甘醇醛缩苯丙氨酸Schiff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常数为4.11×103L/mol,化合物本身的UV和FL峰强度减小.NdL与DNA的作用模式为"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抗癌药物阿霉素与DN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发现阿霉素与DNA相互作用产生强烈增强的共振光散射信号,共振光散射技术在研究DNA与阿霉素的相互作用时,其灵敏度远远高于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DNA与阿霉素作用在322与564 nm处产生两个共振散射峰,在弱酸性条件下(pH 5.72),DNA的浓度在0~8.0 μg·mL-1范围内与散射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小牛胸腺DNA和鱼精子DNA的检出限分别为36.8和40.1 ng·mL-1。由此建立了一种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DNA共振光散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5.
光谱法研究普利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普利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理。讨论了不同浓度普利沙星与DNA作用的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磷酸盐效应以及离子强度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测量了DNA的热变性温度和粘度。从紫外光谱图上看出DNA发生了明显的减色效应, 说明普利沙星可能与DNA发生作用。普利沙星的荧光光谱发生了有规律的猝灭,最大发射峰发生红移, 猝灭常数为3.1×104 L·mol-1, 为静态猝灭,表明普利沙星与DNA结合生成了二元复合物。磷酸盐效应表明普利沙星与DNA的磷酸基团不发生静电作用。普利沙星引起了DNA的热变性温度略微升高(≤7℃)和DNA粘度略微下降, 表明普利沙星与DNA之间不存在插入作用, 只是在DNA的外部发生沟槽作用。  相似文献   
56.
太赫兹成像技术对玉米种子的鉴定和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_TDS)测试技术及透射式太赫兹逐点扫描成像技术分别对几种玉米种子DNA和胚的样品进行了光谱和成像测量;利用空间图样成份分析(component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方法对得到的THz像进行识别运算。实验结果表明,几种样品在THz波段都有不同的吸收特性,但都没有明显的吸收峰,不能利用“特征指纹谱”进行识别。用基于THz扫描成像的空间图样成份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实现不同玉米种子DNA样品的鉴定和识别。与现有的THz图像识别方法相比,这个方法只需要THz像的实验数据和样品的吸收谱信息,不需要样品的其它特征。这项研究为进一步利用THz成像技术实现无损检测、安全检查、质量监测等提供了依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以传能线密度为30 keV/μm的12C6+离子束辐照人类肝L02细胞, 利用彗星电泳技术检测了以DNA链断裂为生物终点的DNA辐射损伤效应。 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 主要检测尾部DNA(TDNA%)、 彗星全长(CL)、 尾长(TL)、 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等指标, 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绘制并拟合TM\|剂量曲线。 结果显示, 辐照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引起L02细胞彗星图像各指标的增大, 且TM值与剂量线性正相关。 说明12C6+离子束对DNA有较强的致损伤效应, 且与剂量正相关。 研究为正确评价重离子对人体正常组织的辐射风险及危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58.
郭子政 《中国物理快报》2008,25(3):1079-1082
By using the measure of concurrence, the entanglement of the ground state in the one-dimensional Anderson model is studi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long-range correlations. Three kinds of correlations are discussed. We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e long-rang Gaussian and power-law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ite energies on the concurrence, and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the band structure of the concurrence in the power-law case. The emergence of the sharp kink on the concurrence curve shown in the intraband or in the interband indicates the position at which the localization extent of the state may have the severe variation. We use the Rudin-Shapiro model to describe the sit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the nucleotides of the DNA chain: guanine (G), adenine (A), cytosine(C), thymine (T). This model is a tetradic quasiperiodic sequence and is shown to be long-range correlated. Our results show tha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ite energies increase the concurrences.  相似文献   
59.
利用辐照质粒DNA构象变化的分子模型,以DNA糖苷酶Fpg和AP核酸内切酶EndoIII识别并切割辐射所致DNA碱基损伤,将其转换为DNA断裂损伤,通过电泳分析DNA分子构象变化,研究比较γ射线、质子和7Li离子诱发DNA集簇性损伤。50Gy以上高剂量γ辐射对质粒DNA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单链断裂(SSB)和很少比例的双链断裂(DSB),并能产生一定水平的集簇性损伤。相比之下,高能质子束和高LET的7Li离子直接所致DNA的断裂损伤以及所产生的集簇性碱基损伤比γ射线的要严重,质子10Gy照射就可诱发明显的集簇损伤。  相似文献   
60.
以糠醛和对氨基苯磺酸反应合成席夫碱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制得相应的稀土配合物,并运用光谱法研究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新型抗癌药物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对配合物性质进行表征测试,确定其化学组成为REL(OH),RE为La~(3+)、Nd~(3+)、Eu~(3+),L为去质子形式的希夫碱配体。此外,运用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REL(OH)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方式。配合物在加入DNA后,特征吸收峰强度发生明显的减色效应,但峰位红移不明显。配合物能够猝灭中性红-DNA体系的荧光。Fe(CN)_6~(3-)/~(4-)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在配合物加入后减小,式量电位有正移趋势,表明配合物、Fe(CN)_6~(3-)/~(4-)与DNA的作用存在竞争。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席夫碱稀土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均属于嵌插,且含有不同稀土离子的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强弱不同,作用大小次序为Eu配合物La配合物Nd配合物席夫碱,这可能与DNA和配合物中的稀土离子所发生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