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3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12篇 |
力学 | 16篇 |
综合类 | 36篇 |
数学 | 117篇 |
物理学 | 14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Christoph Stampfer Stefan Fringes Johannes Gfittinger Francoise Molitor Christian Yolk Bernat Terrds Jan Dauber Stephan Engels Stefan Schnez Arnhild Jacobsen Susanne Droscher Thomas Ihn Klaus Ensslin 《Frontiers of Physics》2011,6(3):271-293
Graphene nanostructures 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future nanoelectronics and solid-state quantu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a number of electron transport experiments on etched graphene nanostructures. We briefly revisit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th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bulk, i.e., two-dimensional graphene. The fabrication techniques for making graphene nanostructures such as nanoribbons, single electron transistors and quantum dots, mainly based on a dry etching ??paper-cutting?? techniqu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fabrication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when we outline the quantum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the nanostructured devices. In particular we focus here on transport through graphene nanoribbons and constrictions, single electron transistors as well as on graphene quantum dots including double quantum dots. These quasi-one-dimensional (nanoribbons) and quasi-zero-dimensional (quantum dots) graphene nanostructures show a clear route of how to overcome the gapless nature of graphene allowing the confinement of individual carriers and their control by lateral graphene gates and charge detectors. In particular, we emphasize that graphene quantum dots and double quantum dots are very promising systems for spin-based solid state quantum computation, since they are believed to have exceptionally long spin coherence times due to weak spin-orbit coupling and weak hyperfine interaction in graphene.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0年全国中考试题中的实验考核类型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出该年我国实验试题考核的特点,以期对今后的实验教学及其评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复杂性科学的几大学派及其研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门新学科---复杂性科学,它致力于复杂系统理论与现有传统学科交叉的研究,目前已掀起了一股研究复杂性和非线性问题的热潮,数学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和计算学家等都在共同开展这一问题的研究,复杂性科学将成为一个驾驭在21世纪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高新领域之间的一个横断学科,被誉于“21世纪的科学”。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了现代科学中还原论和简单性思维方式的起源以及复杂性科学诞生的背景,研究了目前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几大学派的基本特征,指出应汲取各大学派的优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我国的复杂性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针对TNT基炸药及其机械加工特点,设计出对人和环境友好的CFE和ICFE系列TNT基炸药机械加工专用水基切削液配方,根据切削液的防锈性能、切削液与TNT基炸药作用的变色特性对配方进行了筛选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16.
位于丝绸之路南道上的新疆且末古国扎滚鲁克墓地M133墓和M49墓分别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玻璃料珠和一件玻璃杯,时代为东汉-南北朝时期(公元1~6世纪)。利用激光刻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LA-ICP-AES)对这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讨论了这一方法的优势与准确性。分析数据显示,这批样品具有典型的西方钠钙玻璃的成分特点。根据现代西方古代玻璃研究体系中助熔剂的不同,这批玻璃又划分为泡碱玻璃和植物灰玻璃两类,并对玻璃成分的相似性与差异进行探讨。该研究以玻璃为载体反映了且末古国与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而且为玻璃的产地来源与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站在岸上看水中的鱼,由于光的折射,看到的是鱼的像的位置.文中对此问题作了初步论述,有些问题尚未讲清楚.类似的文章我们收到了不止一两篇,可见这是当前教学中颇受关注,且没有共识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的刊物上曾有过很好的讨论.时过境迁,新一代的人不知道这是曾发生过的事;更重要的是讨论结果没有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得到应有反映,教科书(包括国外的)依然故我,讲述依然片面,图示依然错误.教科书上讲的、画的是平面的、定点的,与人们实际看到的不相吻合.缘此,现在的问题得以形成.看来有必要再讨论,这也是再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欢迎广大读者作者来稿,推动这一讨论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常见的显示器有阴极射线管和液晶显示器 ,它们已分别应用在示波器、电视机、计算机、计算器、通信设备 (雷达、呼机、手机等 )等方面 .此外 ,还有等离子体显示器 ,用这种显示器做成的电视机 ,整机厚度只有大约 3— 4cm .最近 ,日本佳能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研制出了纸状显示器 .所谓纸状显示器就是一种薄如纸、柔性大的反射式显示器 ,它所显示的图像在没有电源输入时仍能存在 .这种显示器的显示机制 ,依据的是电泳现象 .研究人员想把常规的显示器(液晶显示器、阴极射线管 )的优点和这种纸状显示器的优点结合起来 .这类显示器已有人提出过并…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潘晓玲 《新疆大学学报(理工版)》1994,11(4):77-83
塔里木盆地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该区自然环境独特,植被呈紧缩型分布.植物区系组成贫乏,种子植物105属165种。分隶35科,多属于温带成分.特有成分比例较高.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占优势,植被具有温带荒漠的特殊属性.本地区植物区系形成于第三纪.主要来源于华夏植物区系,是华夏植物区系向本地区发展,并在独特环境中蜕变的结果,其中有部分是从本地的荒漠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同时还存在古地中海及安哥拉区系成分.区系植物中既有第三纪的种,也有第四纪的种,即在第三纪形成荒漠植物区系,第四纪由于气候进一步变干燥,植物的耐旱适应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