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73篇
  免费   8355篇
  国内免费   6118篇
化学   21602篇
晶体学   359篇
力学   4683篇
综合类   742篇
数学   15893篇
物理学   19767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1151篇
  2021年   1310篇
  2020年   1690篇
  2019年   1488篇
  2018年   1374篇
  2017年   1651篇
  2016年   2167篇
  2015年   1934篇
  2014年   2787篇
  2013年   3981篇
  2012年   2957篇
  2011年   3245篇
  2010年   2837篇
  2009年   3355篇
  2008年   3361篇
  2007年   3507篇
  2006年   3152篇
  2005年   2831篇
  2004年   2389篇
  2003年   2174篇
  2002年   1690篇
  2001年   1509篇
  2000年   1447篇
  1999年   1263篇
  1998年   1105篇
  1997年   958篇
  1996年   731篇
  1995年   630篇
  1994年   545篇
  1993年   416篇
  1992年   350篇
  1991年   312篇
  1990年   271篇
  1989年   217篇
  1988年   212篇
  1987年   175篇
  1986年   158篇
  1985年   168篇
  1984年   133篇
  1983年   76篇
  1982年   117篇
  1981年   116篇
  1980年   80篇
  1979年   74篇
  1978年   54篇
  1977年   57篇
  1976年   47篇
  1973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改善光纤倒像器的对比度传递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京生 《应用光学》2006,27(1):62-65
光纤倒像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光纤板,可将传递图像直接倒转180°并应用于像增强器。由于光纤倒像器的特殊结构,造成光纤随着距扭转轴心的距离增加,数值孔径和光通量逐渐下降。相对于光纤板,光纤倒像器在透过率和对比度传递特性上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改进玻璃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芯皮玻璃间离子扩散和相互渗透的程度,可提高光纤倒像器的实际数值孔径;通过调节EMA吸收量,既能满足像增强器对光纤倒像器荧光屏透过率的要求,又能保证最大程度地吸收光纤中逸出的杂散光,提高对比度。选择合理的芯皮比,不仅可弥补因扭转拉伸造成的皮层厚度减薄,还可进一步增加皮层厚度,抑制光从光纤中逸出。通过以上改进,可改善光纤倒像器的对比度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92.
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的真空紫外同步辐射,使NO分子和Ar原子混合物的超声分子束发生光电离,测量了Ar,NO和异类团簇Ar·NO的光电离效率谱. 在谱中,在与Ar原子的共振线对应的能量区域(11.5—12.0 eV)观察到一个强的类共振结构. 这个结果表明,在异类团簇Ar·NO的内部,稀有气体Ar原子的激发能转移到与它接触的分子NO上,使分子NO发生电离. 关键词: Ar·NO团簇 同步辐射 光电离 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93.
张鹏  周印华  刘秀芬  田文晶  李敏  张国 《物理学报》2006,55(10):5494-5498
研究了不同比例的PVK与齐聚PPV衍生物DBVP掺杂体系的能量转移和发光特性.通过对PVK,DBVP及PVK:DBVP掺杂体系的UV-vis,PL和PLE光谱的研究,分析了PVK与DBVP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利用PVK在体系中类似于溶剂的分散作用,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VK:DBVP/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中,PVK的发射被有效地抑制,PVK与DBVP之间发生了非常有效的能量转移,通过调节PVK与DBVP的比例,可以获得蓝色和绿色发光,同时可以改善器件的发光性能,当PVK与DBVP的重量比为1∶2时,器件的绿色发光效率达到1·06cd/A,此时发光亮度为52cd/m2.  相似文献   
94.
非傍轴平顶高斯光束M2因子两种定义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功率密度的二阶矩方法,推导出了非傍轴平顶高斯(FG)光束束宽和远场发散角的解析表达式·研究表明,当w0/λ→0时,远场发散角趋于渐近值θmax=63.435°,与阶数无关·使用非傍轴高斯光束代替傍轴高斯光束作为理想光束,研究了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并与传统定义的M2因子作了比较·在非傍轴范畴,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不仅与阶数N有关,而且与w0/λ有关·按照定义,当w0/λ→0时,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不等于0,对阶数N=1,2,3时,M2因子分别趋于0.913,0.882和0.886·当N→∞时,M2因子取最小值M2min=0.816·  相似文献   
95.
用能量法求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角频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钢  阮中中 《物理与工程》2006,16(4):17-19,28
利用简谐振动能量方程,通过分析振幅矢量的关系,用能量法求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角频率或简正振动频率。  相似文献   
96.
Eldad Herceg 《Surface science》2006,600(19):4563-4571
The formation of a well-ordered p(2 × 2) overlayer of atomic nitrogen on the Pt(1 1 1) surface and its reaction with hydrogen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reflection absorp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RAIRS),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TPD),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LEE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AE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he p(2 × 2)-N overlayer is formed by exposure of ammonia to a surface at 85 K that is covered with 0.44 monolayer (ML) of molecular oxygen and then heating to 400 K. The reaction between ammonia and oxygen produces water, which desorbs below 400 K. The only desorption product observed above 400 K is molecular nitrogen, which has a peak desorption temperature of 453 K. The absence of oxygen after the 400 K anneal is confirmed with AES. Although atomic nitrogen can also be produced on the surface through the reaction of ammonia with an atomic, rather than molecular, oxygen overlayer at a saturation coverage of 0.25 ML, the yield of surface nitrogen is significantly less, as indicated by the N2 TPD peak area. Atomic nitrogen readily reacts with hydrogen to produce the NH specie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RAIRS by an intense and narrow (FWHM ∼ 4 cm−1) peak at 3322 cm−1. The areas of the H2 TPD peak associated with NH dissociation and the XPS N 1s peak associated with the NH species indicate that not all of the surface N atoms can be converted to NH by the methods used here.  相似文献   
97.
O在Au(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O在Au(111)表面上的吸附能、吸附结构、功函数、电子密度和投影态密度,给出了覆盖度从0.11ML到1.0ML的范围内,O的吸附特性随覆盖度变化的规律.研究发现O的稳定吸附位为3重面心立方(fcc)洞位,O在fcc洞位的吸附能对覆盖度比较敏感,其值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O诱导Au(111)表面功函数的变化量与覆盖度成近线性关系,原因是Au表面电子向O偏移,形成表面偶极子;O—Au的相互作用形成成键态和反键态,且反键态都被占据,造成O—Au键很弱,O吸附能较小. 关键词: 表面吸附 Au(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特性  相似文献   
98.
一类相空间中的准几率分布函数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通全 《物理学报》2006,55(10):5014-5017
定义了一类相空间中的准几率分布函数系,这个准几率分布函数系直接建立在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量子相空间Schr?dinger方程解的基础之上,其中定义α=αp-i?q和α=(1-α)q+i?p.发现了两个有趣的关系.(1)建立的量子相空间Schr?dinger方程的解实际上是对函数φ(λ)exp[i(1-α)qp]做窗口Fourier变换.(2)这个窗口函数g(λ)起着选择窗口形式的作用,而且不同的窗口对应着不同的分布函数.当g(λ)是一个代表Gauss窗的Gauss函数的时候,准几率分布函数就是一个类似于Husimi的分布函数fHLα(q,p);当g(λ)是一个表示椭圆的复函数时,准几率分布函数就是一个椭圆分布函数fEα(q,p);再在g(λ)为复函数的基础上附加α=0,就可得到标准序分布函数fS(q,p)、反标准序分布函数fAS(q,p)和Wigner分布函数fW(q,p),此时g(λ)表示高度为1/12π?而长度为λ的矩形窗. 关键词: 窗口Fourier变换 相空间 Wigner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99.
非傍轴平顶高斯光束M2因子两种定义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小平  吕百达 《光子学报》2006,35(3):431-434
基于功率密度的二阶矩方法,推导出了非傍轴平顶高斯(FG)光束束宽和远场发散角的解析表达式.研究表明,当w0/λ→0时,远场发散角趋于渐近值θmax=63.435°,与阶数无关.使用非傍轴高斯光束代替傍轴高斯光束作为理想光束,研究了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并与传统定义的M2因子作了比较.在非傍轴范畴,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不仅与阶数N有关,而且与w0/λ有关.按照定义,当w0/λ→0时,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不等于0,对阶数N=1, 2, 3时,M2因子分别趋于0.913,0.882和0.886.当N→∞时,M2因子取最小值M2min=0.816.  相似文献   
100.
司德平 《物理实验》2006,26(1):33-35,39
介绍了13~18世纪物理学史和科技史上曾名噪一时的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方案的破灭.第一类永动机幻梦破灭的历史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与启示,有力地促进了19世纪中叶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