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3篇
  免费   1113篇
  国内免费   280篇
化学   1100篇
晶体学   20篇
力学   748篇
综合类   56篇
数学   364篇
物理学   321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01.
烟煤和无烟煤中碘的赋存形态及其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逐级化学提取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研究烟煤和无烟煤中碘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烟煤和无烟煤中各种形态的碘含量由高到低依次都是有机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水溶态、残留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烟煤和无烟煤中有机结合态碘平均含量分别为47.4%±3.28%和43.3%±2.42%,Fe-Mn氧化物结合态碘分别为36.8%±3.70%和34.6%±4.77%,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碘平均含量之和分别为10.3%±3.00%和14.3%±3.37%,碘的平均潜在淋失率分别10.9%和16.0%,平均潜在可淋失浓度分别为0.9μg/g和1.2μg/g。这说明无烟煤中生物有效态碘含量高于烟煤,在表生条件下烟煤和无烟煤中淋出的碘都能导致地表水中碘的浓度升高;无烟煤中碘的有利环境效应大于烟煤,而不良环境效应小于烟煤。  相似文献   
202.
丰慧  钱兆生 《化学教育》2014,35(22):20-23
从高分子化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出发,针对应用化学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从课堂内和课堂外2个层面入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高分子化学课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培养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角度,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3.
基于进样过程中焦油蒸发的不稳定性以及反应温度的测定和控制难度,设计了移动床焦油进样系统,使用样品槽携带焦油进入具有线性温度分布的炉膛空间,以样品槽的运动进样代替焦油流动进样,以获得稳定的焦油蒸发进样和更容易控制的反应温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进样速率下的焦油热裂解及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573~1 123 K,焦油的裂解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升高,并在1 123 K时达到58%的裂解率;焦油热裂解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其平均活化能为39.5 kJ/mol,指前因子为1.58 min-1。  相似文献   
204.
以5-(4-羟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和钌-菲罗啉衍生物为原料, 合成了3个两亲性钌-菲罗啉卟啉化合物, 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色光谱考察了目标化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研究了它们与DNA的结合模式. 实验结果表明, Por1, Por2和Por3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46×105, 2.75×105和5.69×105 L/mol. 此外, 在不同DNA浓度下, Por1和Por2与DNA的结合模式为插入模式和外部结合模式共存, Por3与DNA的结合模式主要为自堆积的外部键合和静电作用. 结果表明, 钌-菲罗啉卟啉化合物是新型的光动力治疗试剂.  相似文献   
205.
Here, we describe the reliabl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a pheomelanin component in melanin pigments. Synthetic melanin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pheomelanin‐type structural units were thermally degraded, and the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ode was applied to detect the pheomelanin markers in the pyrolysates by GC/MS/MS. The method allowed the specific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a pheomelanin component in melanin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pheomelanin‐type units as low as 0.05%. Considering highly universal character of the pheomelanin markers, the method could be applied for structural studies of natural melanin pigments being mixtures of eumelanin and pheomelanin.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6.
以双四唑胺(H2BTA)、氯化钐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个双四唑胺合钐配合物[Sm2(BTA)3·(H2O)10]·5H2O(H2BTA=双四唑胺)。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这个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配合物中,两种不同的Sm3+离子与双四唑胺的2个螯合N原子和水分子配位形成2种八配位的四方反棱柱结构的单核配合物单元。在2种单核配合物单元和结晶水分子之间,存在着O-H…N,O-H…O和N-H…N 3种不同的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07.
桑色素及其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桑色素 (Morin)是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1] .前文 [2 ] 以桑色素为配体合成了 6种过渡金属的配合物 ,并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配体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抗肿瘤活性 .研究表明 ,配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明显高于配体 ,桑色素合铜 ( )和桑色素合锌 ( )配合物对 Hep- 2 ,BHK- 2 1和 HL - 6 0癌细胞瘤株的抑制作用强于配体 .配合物具有比单一有效成分更显著的药效 [3 ,4 ] .本文采用荧光方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桑色素和抗肿瘤活性较强的桑色素合铜 ( )、桑色素合锌 ( )与 DNA在生理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试图…  相似文献   
208.
李夏  梁燕  郑向军  梅毓华 《有机化学》2003,23(11):1277-1281
应用电喷雾(ESI)质谱及其多级串联质谱(MS~n)技术研究了三个氨基酸衍 生物N-(N-亚甲基-2-吡咯烷酮)-缬氨酸(PMV),N,N-二-(N-亚甲基-2-吡咯烷 酮)-亮氨酸(PML)和N,N-二-(N-亚甲基-2-吡咯烷酮)-β-丙氨酸(PMA)在电 喷雾条件下的质谱行为。在此条件下三个氨基酸衍生物PMV,PML和PMA可以质子化 形式PMVH~+,PMLH~+和PMAH~+存在,并且检测到它们的Na~+和K~+的加合物。在电 喷雾条件下PMV,PML和PMA优先采取C-N键的断裂,并且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 了许多二聚和三聚物种。  相似文献   
209.
“本博学位论文连做”培养模式是学士论文阶段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改变本科阶段以学习课程为主的思维模式为以创新研究为主的思维模式;短暂的硕士阶段在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阶段瞄准学科前沿,启发其发掘“新方法”和“新思路”,有效地实现学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连做。  相似文献   
210.
王冠翔  王继芬  黑海 《化学通报》2021,84(12):1345-1350
合成大麻素作为滥用最广泛、种类最多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之一,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当前滥用较为严重,常出现在国内外各类案件的侦办中,是世界范围内关于新精神活性物质案件的一个研究焦点,建立合成大麻素的检验方法对侦破相关案件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出现的吲哚/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被称为第八代合成大麻素,其涉案频繁但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介绍吲哚/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结构、分类、毒性,并对其代谢和检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检测吲哚/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探索思路,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