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5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94篇 |
晶体学 | 1篇 |
力学 | 573篇 |
综合类 | 8篇 |
数学 | 40篇 |
物理学 | 1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其中30%以上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在我国缝洞型油藏占已探明的碳酸盐岩油藏储量的2/3,是今后增储的主要领域。为准确揭示碳酸盐岩油藏基质的力学特性,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深孔钻井取样得到埋深达5300~6200m的碳酸盐岩油藏基质岩样,并通过力学试验首次获得超埋深碳酸盐岩油藏基质的弹模、泊松比、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粘聚力、内摩擦角等力学参数,借助电镜扫描试验揭示出超埋深碳酸盐岩的微细观破裂机制。该项研究成果可为分析碳酸盐岩油藏溶洞的垮塌破坏机理提供有效的试验参数。 相似文献
82.
83.
实验表明,受对称布置的表面爆炸载荷的脆性块体,会在通过载荷作用点连线的某一平面上破裂。为解释这一现象并进一步探讨利用类似方法破碎岩块的可能性,本文介绍了应用弹性动力学理论建立的计算模型以及所进行的动光弹和混凝土块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述载荷条件下,应力波特别是自由界面反射的拉伸波对块体的破碎起重要作用;由于多向拉应力集中,在块体加载端面梭边中部最易产生径向裂隙,此后在侧面反射波的作用下裂隙延伸,与中部可能存在的裂纹贯通,从而将块体破开;对称加载使应力波在块体内多次叠加有利于块体充分破碎。 相似文献
84.
85.
爆生气体作用下岩石裂纹的扩展机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爆生气体作用下 ,爆破近区的裂纹在气体驱动压力下扩展 ,而爆破中区的裂纹扩展是在气体膨胀压力场和原岩应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基于岩石细观损伤断裂理论 ,认为裂纹扩展的过程就是裂纹尖端到周围岩石的逐渐损伤引起的损伤区移动过程 ;建立了这两个区域的损伤断裂准则和裂纹尖端的损伤局部化模型 ,可以更好地反映爆生气体作用下裂纹扩展的实际过程。 相似文献
86.
87.
岩石爆破损伤断裂的细观机理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基于现有岩石爆破机理和岩石细观损伤力学 ,认为岩石爆破损伤断裂过程包含有爆炸应力波的初期动态损伤演化阶段和后期爆生气体作用下的准静态损伤演化阶段 ,并分别建立了这两个阶段的损伤模型和断裂准则 ,阐述了岩石爆破损伤断裂的细观理论。 相似文献
88.
89.
岩石(煤)的碎胀与压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一套岩石(煤)的松散和压实试验方案及相应的实验设备,对兖州矿区岩(煤)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碎胀与压实特性研究,测定了岩石(煤)的碎胀系数、碎胀曲线、压实曲线和侧压曲线. 相似文献
90.
单裂隙流-固耦合渗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较大尺寸的单裂隙岩体试块进行不同侧面加载的渗流试验,在实验室里开展了单裂隙流 固耦合渗流研究,模拟核废料贮藏库的围岩自由面的最危险部位的渗流量 应力耦合状态。分析了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的耦合机理,获得了几种典型情况下的试验数据,并拟合出不同应力条件下单裂隙岩体渗流量与应力间数学经验公式。从而说明并非任一方向的应力增加都能使渗流量减小,而是裂隙岩体的渗流量随着双向压应力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平行于裂隙面方向的单向压应力的增加而增加。缝隙开度虽然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最终不可能完全闭合,所以,此时流量不可能为零。同时,在试验过程中还通过闭环控制来实现被加载面的均匀受力,这为大尺寸岩体试验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加载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