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2篇
  免费   1510篇
  国内免费   477篇
化学   1329篇
晶体学   63篇
力学   1077篇
综合类   112篇
数学   815篇
物理学   429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429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362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张宁  朱京平  宗康  李浩  强帆  侯洵 《物理学报》2016,65(7):74210-074210
通道调制型偏振成像技术是一种体积紧凑、空间分辨率高且能够实时获取全偏振信息的新型偏振成像探测技术. 但该技术目前只能实现准单色光的全偏振探测, 严重制约了其实用化. 本文首先对宽带光通道调制型偏振成像出现混叠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得出载波频率是限制波段宽度的主要因素. 据此在空间频谱域上分析并推导了通道调制型偏振成像系统的光谱宽度限制判据公式, 同时通过模型仿真得到了系统的极限有效光谱范围, 与理论推导公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验证了判据的准确性. 基于该判据可预测给定通道调制型偏振成像系统的有效工作波段, 同时还可为扩展系统波段宽度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92.
袁仲  郭迎春  王兵兵 《物理学报》2016,65(11):114205-114205
分子的高次谐波是强场超快物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采用建立在形式散射理论基础上的频域方法计算了O2在线偏振激光场下的高次谐波, 探讨了核轴被准直在与激光传输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时, 高次谐波随核轴与光电场偏振方向所成夹角θ0的依赖关系. 结果表明: 各次谐波都是在θ0约为45°时强度最大, 并有较宽的峰值宽度; 当偏离此角度, 高次谐波的强度变小; 到达平行或垂直取向时, 降到最低. 分析表明, 这是由于高次谐波的强度取决于分子基态的电子在动量空间中的电场方向的布居. 针对核轴被准直在激光传输方向与电场偏振方向所确定的平面内的情况, 计算了高次谐波随θ0的依赖关系, 结果与前一种情况基本相同. 分析发现, 当核轴被准直固定后, 分子绕核轴旋转的角度ψ没有固定, 所以最后的高次谐波强度需要对不同的ψ 时的高次谐波的贡献求和平均. 平均后相当于波函数相对于核轴旋转对称, 从而导致O2的高次谐波仅与θ0有关, 而与核轴被准直在哪个面上无关.  相似文献   
993.
方海燕  刘兵  李小平  孙海峰  薛梦凡  沈利荣  朱金鹏 《物理学报》2016,65(11):119701-119701
为提高X射线脉冲星导航中累积脉冲轮廓的时间延迟估计精度, 分析了X射线脉冲星累积脉冲轮廓的频谱特性和现有Taylor快速傅立叶变换时延估计算法的缺陷,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频段的累积轮廓时延估计算法, 并通过建立不同信噪比下时延估计误差与所采用频段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优频段. 数值及实测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在短时观测或光子流量较小时, 该算法优于常用的近似最大似然 (FAML)、相关 (CC)、最小二乘 (NLS) 及加权最小二乘 (WNLS) 方法; 在观测时间较长或光子流量较大时, 该算法的估计精度与CC及NLS方法相当, 但其运算量低于NLS, FAML 及WNLS方法. 本文所提算法适用于短时观测脉冲轮廓或低流量脉冲星的高精度时延估计.  相似文献   
994.
对电荷耦合器件进行了不同剂量率的γ辐照实验,通过多种参数的测试探讨了剂量率与电荷耦合器件性能退化的关系,并对损伤的物理机理进行分析。辐照和退火结果表明:暗信号和暗信号非均匀性是γ辐照的敏感参数,电荷转移效率和饱和输出电压随剂量累积有缓慢下降的趋势;暗场像素灰度值整体抬升,像元之间的差异显著增加;电荷耦合器件的暗信号增量与剂量率呈负相关性,器件存在潜在的低剂量率损伤增强效应。分析认为,剂量率效应是由界面态和氧化物陷阱电荷竞争导致的。通过电子-空穴对复合模型、质子输运模型和界面态形成对机理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95.
为实现对多个区域的电磁环境同时进行监测,分析了分布式电磁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确立了监测系统的硬件连接方案,利用以太网-GPIB控制器、集线器和控制计算机来对多台仪器进行集中控制的方式,设计了相应的系统软件。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备同时控制多台频谱分析仪的功能,能够实时测量电磁频谱、背景噪声、频段占用度等数据,具备测量数据存储、回放与分析、报表生成的功能,具有状态反馈和异常状态提示的功能,完全能满足多个区域电磁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6.
刘崇  季来林  朱宝强  林尊琪 《物理学报》2016,65(14):144202-144202
为满足高功率激光装置对终端光学系统的改进要求,控制3ω光路透射元件厚度以降低激光损伤风险,避免3ω非对称聚焦与色分离元件对靶场调靶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利用非共线相位匹配原理讨论了KDP晶体Ⅰ类和Ⅱ类两种和频产生351 nm(3ω)激光及其远场色分离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室温20?C环境中除目前常用的共线和频外,1053 nm(ω)与526.5 nm(2ω)激光可选择Ⅰ类或Ⅱ类两种非共线和频方式实现高效3ω激光输出并在激光远场实现色分离,且具有足够的高效转换失谐角容宽.计算表明,与Ⅰ类和频类似,Ⅱ类和频也存在一个非临界相位匹配过程,其匹配方向约为θ(3ω)=86.53?.可通过增加晶体厚度克服其有效非线性系数较低的缺点,实现3ω高效输出,失谐角容宽可达±20 mrad.为满足靶场需要,解决非共线角容宽苛刻带来的调节不便,并进一步使光路紧凑,将楔角为12?的熔石英楔板置于倍频晶体之后,ω与2ω激光在熔石英楔板后表面可产生约3.5 mrad分离角.经非共线和频,使用薄透镜即可实现聚焦及色分离.该方案完全满足终端光学系统的改进要求,可作为可靠的备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997.
张克声  朱明  唐文勇  欧卫华  蒋学勤 《物理学报》2016,65(13):134302-134302
振动弛豫时间是可激发气体分子内外自由度能量转移速率的宏观体现,它决定了声吸收谱峰值点对应的弛豫频率.本文给出了等温、绝热定压和绝热定容三种不同热力学过程下振动弛豫时间的相互关系;基于Petculescu和Lueptow[2005 Phys.Rev.Lett.94 238301]的弛豫过程合成算法,推导了单一压强下两频点声测量值的弛豫时间重建算法.该算法可应用于等温、绝热定压、绝热定容弛豫时间和弛豫频率的重建测量,并避免了弛豫时间传统声测量方法需要不断改变气体腔体压强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室温下CO_2,CH_4,Cl_2,N_2和O_2组成的多种气体,重建的弛豫时间和弛豫频率与实验数据相符.  相似文献   
998.
光纤振动预警系统可自动采集周边振动信号,面对大量复杂的振动信号,如何准确识别目标振源是系统研究的难点。针对光纤振动安全预警系统采集到的振动信号进行属性特征分析,建立相应的特征模型,并建立振源属性特征模型,包括识别下雨振源的能量信息熵模型,以及区分机械施工和车辆经过振源的基频稳定性模型等。通过振源识别算法,提高了振源类型识别的准确性。测试结果表明,特征模型的设计和选择合理,识别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999.
针对模拟电路系统级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全局灵敏度的测试点与测试频率优选方法。利用Pspice软件进行参数分析,避免了电路的拓扑分析和冗繁的计算过程,节省了时间开销,综合考虑元件参数变化影响,定义了网络全局灵敏度的概念,并以此为依据比较不同频率下测点的故障诊断能力,实现测点与测试频率的优选。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新方法提高了对系统的故障识别率。  相似文献   
1000.
Motivated by the recent work on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a clustering [Park, S., Wolanin, P.M., Yuzbashyan, E.A., Lin, H., Darnton, N.C., Stock, J.B., Silberzan, P., Austin, R., 2003.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0 (24), 13910], we have conducted a computer simulation of E. coli chemotaxis induced by a self-excreted attractant and investigated how bacteria clusters interact through a self-excreted attractant. By modeling the variation of tumbling frequency in the context of phosphorylation rate change,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dependency of clustering behavior on the sensitivity of cells to the attractant. We have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an optimal sensitivity leading to bigger clusters and that the geometry surrounding the cells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ocalizing the cluster formation.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bacterial cluster formation can be reduced by making bacteria more sensitive to attractants, which is opposite to an instinctive way (making them retarded to attractants). In addition, we have studied the effect of an initial cell distribution on clust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