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1篇
  免费   1268篇
  国内免费   597篇
化学   2449篇
晶体学   41篇
力学   1034篇
综合类   77篇
数学   486篇
物理学   434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53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347篇
  2015年   261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426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3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We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the effects of the cross‐stream migration and the local average orientation of rodlike particles on the shape‐based separation using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The separation behavior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retention ratios of spheres and rods. The retention ratio of a rod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derivation of its cross‐sectional concentration profile by considering the rod migration and the local average orientation. Our study in various flow conditions showed that the rod migration, caused by the hydrodynamic interaction with a wall, can affect the separation behavior as a lift‐hyperlayer mode. We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local average orientation, which is a function of a local shear rate and a rotational diffusivity, results in the transverse diffusivity that is different from its perpendicular diffusiv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xperimental separation behaviors of rods in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may not be fully explained by the current theory based on the normal mode and the steric mode. We also characterized each condition where one of the normal mode, the steric mode of spheres, and the lift‐hyperlayer mode of rods is dominant.  相似文献   
292.
李帅  陶强  张庆瑜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7):1567-1574
利用AgNO3水溶液,通过严格控制TiO2薄膜的化学活性,系统研究了在TiO2表面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行为。研究发现,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生长机制,分别对应着金属Ag纳米颗粒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生长。当溶液浓度较低时,Ostwald熟化(OR)机制主导着金属Ag纳米颗粒的长大过程;当溶液浓度较高时,取向附生(OA)机制决定着金属Ag纳米颗粒长大成纳米片。原位消光光谱分析表明,OR机制和OA机制生长的前期具有相近消光特征,决定金属Ag纳米颗粒生长模式的关键是AgNO3溶液的浓度,更准确地说是金属Ag初级晶核的局域密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293.
NMR波谱仪集中优化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核磁中心采用的相对集中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上样辅助、中央供气、数据集中上传与下载3个方面.另外,还提出了未来可以从集中供高纯N2和LN22个方面进一步改善中心的集中管理模式,从而能够更好的优化测试效率和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294.
以多环芳烃作为变量,建立了原油、燃料油属性鉴别的费谢尔判别法。分别测定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6个原油样品和25个燃料油样品中8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并将它们作为判别变量。借助SPSS 16.0进行费谢尔判别分析,建立费谢尔判别函数。将未知样品的判别变量值代入后,可以快速地得知样品的类别。结果表明,以多环芳烃作为判别变量进行原油、燃料油费谢尔判别快速而准确。  相似文献   
295.
对紫外荧光硫分析仪用石英燃烧管进行了结构改进,在原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裂解氧预热管、挡板和氧气反吹口等。实验表明,相比于原结构设计的石英燃烧管进样量20μL和检出限0.2 mg/L,改进后的燃烧管进样量提高到了100μL,检出限达0.05 mg/L,线性范围为0.1~600 mg/L,相关系数大于0.999。采用改进后的燃烧管测定10.0 mg/L硫含量标准物质,其相对偏差为–1.5%~3.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7%(n=10),两者均符合油品硫含量检测要求。改进后的燃烧管可替代市场上的其它国产石英燃烧管,进行油品中硫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96.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物源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江下游镇江、福家湾、新港、芜湖、福路镇等地区下蜀黄土中稀土元素的研究,结合长江古漫滩堆积物及北方黄土沉积物,对下蜀黄土进行了物源判别,得出:下蜀黄土与长江河漫滩之间的各稀土元素的 DF 值绝大部分小于0.2,表现出在各个稀土元素上与河漫滩的接近程度较大,而与北方黄土接近程度较小;由物源指数 PI 计算得出,新港、福路镇、镇江下蜀黄土 PI 值均在0.2附近,表现出下蜀黄土与河漫滩在稀土元素总体上的相似程度极高,物源判别为长江河漫滩;福家湾下蜀黄土物源判别为北方黄土,北方黄土对其有一定影响。总体上,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受到北方黄土与河漫滩的影响,其中以长江河漫滩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297.
采用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测定低合金钢中的碳含量。分别考察了取样量、助熔剂种类、助熔剂用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取样量为400 mg、钨助熔剂用量为样品取样量的1.2倍时,测定低合金钢中的碳含量效果最好,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n=10),加标回收率在97.5%~102.7%之间。  相似文献   
298.
方乐  #  虞敬  #  郭冠伦  * 《燃料化学学报》2020,48(6):735-740
为了研究La_(0.7)Sr_(0.3)CoO_(3-δ)钙钛矿催化剂对碳黑的催化氧化过程,本研究通过研究催化剂和碳黑的两种不同接触方式,即紧密接触与松散接触,讨论了其对碳黑催化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松散接触和无催化剂接触条件相比,紧密接触条件下碳黑的tig(起燃温度)分别下降了89.5和157.4℃,同时随着催化剂/碳黑的比例增加,碳黑氧化的tig、tm(最大转化温度)、tf(燃净温度)均向低温区域移动,表明该催化剂对碳黑有着良好的催化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299.
南京大学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于"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加强了"交叉复合类"实验课程建设,探索了"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及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300.
ABSTRACT

This letter reports the optical pumped lasing behaviours of a three-layer Bragg resonance cavity consisting of dye-doped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 (DDCLC) microdroplet, polyglycerol-2 and hollow glass microsphere. The function of PG2 is to control the parallel anchoring of the liquid crystal (LC)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LC microdroplet. The whispering-gallery mode (WGM), radial Bragg (photonic bandgap, PBG) mode and Bragg WGM (BWGM) are observed in DDCLC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helical pitches and LC refractive indic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ix types of lasing emission conditions are analysed in detail. The study results present the prospect of controlling the output mode of the laser. Furthermore, such solid shell-based DDCLC microspheres have outstanding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iniaturised 3D Bragg lasers, sensors, and integrated and tunable optical de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