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6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化学   501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1370篇
综合类   27篇
数学   293篇
物理学   5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6 毫秒
81.
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周健  池永 《固体力学学报》2004,25(4):377-382
基于颗粒流理论,引入不同的颗粒接触连接本构模型,分别建立了砂土和粘性土的颗粒流模型.通过颗粒流数值模型试验,对砂土和粘性土的室内平面应变试验及其剪切带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对比了不同围压下颗粒流试样与室内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基本再现了砂土和粘性土试样应力.应变关系.通过砂土和粘性土PFC试样剪切带模拟表明,当围压较小时试样内部颗粒位移量小而且分布范围较广,当围压增大时,试样内部颗粒位移量也增大,而且发生较大位移颗粒的分布范围趋于集中,同时随着围压的增大试样内部形成明显的剪切带.无论砂土还是粘性土的PFC试样,随着围压的增加剪切带的形状趋于集中,而且剪切带宽度在减小.在围压很小时,试样内形成大的破坏区域,在围压较大时出现明显的线破坏区.这些规律基本与室内试验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82.
纤维墙元模型在剪力墙结构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是目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中最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本文在对已有的微观及宏观计算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基于纤维模型概念,建立了便于高层剪力墙结构非线性分析应用的纤维墙元模型,即由承受轴力及弯矩的纤维子单元与承受剪切变形的剪切子单元相合成的墙元计算模型;同时,对该模型中剪切子单元高度的取值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物理含义;推导了单元的刚度矩阵,并分别建立了纤维子单元及剪切子单元的骨架曲线及滞回规则。另外,应用该计算单元模型,对一栋4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与相应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在结构动力特性,位移响应方面等均吻合较好,验证了该计算单元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可为推广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一种确定均匀动脉壁面切应力的非线性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开蓉  姜宗来 《力学学报》2005,37(2):225-231
从Ling和Atabek提出的``局部流'理论出发,提出一种利用测量血液黏度、管轴上 的血流速度、压力和管径波形计算均匀动脉管壁切应力的非线性方法. 将这种方法与柳兆荣 等提出的利用测量血液黏度、管轴上的血流速度和平均管径计算切应力的线性方法比较,结 果表明,当管壁脉动幅度较小时,两种方法计算的压力梯度、流速剖面和管壁切应力差别较 小;而当管壁脉动幅度增大时,两种方法计算的压力梯度、流速剖面和管壁切应力差别增大. 对于小幅脉动均匀动脉,用线性方法计算管壁切应力有较高的精度;而对于大变形 均匀动脉,则需要考虑非线性因素对管壁切应力的影响. 由于作为输入量的血液黏度、轴心 血流速度、压力波形和管径波形可在活体上通过无损伤或微损伤的检测方法得到, 所提出的计算切应力的方法为在体或离体研究切应力与动脉重建的关系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84.
现代复合材料层合板具有高强和轻型的突出优点,从而在军工和民用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板结构的特点是随着纤维走向的不同,层间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发生剧烈变化。沿板厚方向变形的梯度比较陡峭,并在层间结合面处发生强不连续,呈现zig-zag (锯齿状)现象。这导致横向剪应变在板的静态和动态响应中发生重要作用,不计横向变形的经典组合板计算模型CLPT难以适应现代多层板计算分析的需要。考虑横向剪切变形影响的板的计算模型得到重视和发展。需要指出,现有各种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计算模型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全面和准确性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多层组合板横向力和物理性能多变的情况。模型预测的沿板厚方向位移和应力的变化规律难以通过严格的检验。本文提出的以比例边界有限元为基础的正交各向异性板的数值计算模型,同时可适用于各种薄板与厚板的分析,对现代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分析具有特殊的优越性。所得到的板的位移、正应力和剪应力沿板厚方向的变化,与三维弹性理论的标准解高度吻合。数值算例进一步表明,随着层间纤维走向的变化,板内位移场和应力场沿板厚方向剧烈变化所呈现的锯齿现象均可以精准地进行模拟。据此,本文建议方法对现代板分析的广泛适应性和高度准确性得到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85.
基于能量变分原理,拟定轴向荷载作用下箱梁的纵向位移函数,得到关于翼板剪切变形引起的位移差函数的基本微分方程,继而推导出箱梁翼板纵向应力表达式,并首次得出角隅轴向荷载作用下翼板出现应力不均匀分布的荷载及边界条件。通过对一模型箱梁进行计算,并与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壳单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方法和所推导公式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当作用于简支箱梁截面角隅处的轴向荷载(合力无偏心)为集中或分布荷载时,翼板不产生纵向应力不均匀现象;当作用于悬臂箱梁截面角隅处的轴向荷载(合力无偏心)为集中荷载时,翼板不产生纵向应力不均匀现象,而当荷载轴向分布时,翼板将产生纵向应力不均匀现象。实际工程中,横力弯曲使悬臂箱梁产生剪力滞效应,这种效应会与轴向分布荷载产生的效应叠加,设计时对此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86.
基于YNS层合板理论,通过对混合能变分原理的修正,建立了层合板问题的Hamilton正则方程。在辛几何数学框架下,采用共轭辛正交归一关系给出精确解。并与经典层板理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7.
在对原表面力仪进行较大改进的基础上 ,以 5 0 0 SN基础油和十六烷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超薄膜流变特性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超薄膜润滑条件下 ,5 0 0 SN和十六烷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牛顿剪切响应 ,即剪切稀释现象 ;摩擦力幅值随剪切速度的增大急剧上升到最大值 ,然后下降至某一固定值附近并产生波动 ;剪切挤压下的临界膜厚小于静态挤压的临界膜厚 ,剪切运动对吸附层有序结构产生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8.
广义双剪应力准则角隅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俞茂鋐  刘凤羽 《力学学报》1990,22(2):213-216
本文将广义双剪应力准则变换为π平面和静水应力轴的柱坐标方程,然后将其角隅光滑化,得到了新的光滑、外凸的广义双剪应力准则角隅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作为光滑化Mohr-Coulomb理论提出的各种角隅模型,实际上并不是光滑化的Mohr-Coulomb理论,而是光滑化的广义双剪应力理论。  相似文献   
89.
The behavior of a terminally anchored freely-jointed bead-rod chain, subjected to solvent shear flow, was investigated via Brownian dynamics simulations. Previous calcula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by computing the segment density and fluid velocity profiles self-consistently. The segment density distributions, components of the radius of gyration, and chain attachment shear and normal stresses were found to be sensitive to low values of shear rate. Additional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ickness of a model polymer layer was a strong function of the shear rate, and that the functional dependence on shear rate changed dramatically as the chain length increased. For the longest chains studied, the thickness of the model polymer layer first increased as the shear rate increased, passed through a maximum, and then decreased at high shear rates, in accordance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eta solve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dilute or semi-dilute layer model may explain hydrodynamic behavior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due to the entanglements that occur in dense surface bound polymer layers.Nomenclature a i acceleration of bead i - b radius of the beads - d length of the rods connecting the chain beads - d i vector from bead i to bead i + 1 - F i external force applied to bead i - F i b external force on bead i due to Brownian motion of surrounding fluid - F i h external force on bead i due to viscous drag - F i s external force on bead i due to surface interactions - f Stokes drag coefficient - Boltzmann's constant - L h effective hydrodynamic thickness - m i mass of bead i - N number of beads on a model chain - n number of chains anchored to the surface per unit surface area - P segm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P pressure - Q flow in a tube with no surface bound polymer layer - Q a flow in a tube with a surface bound polymer layer - R g vector representation of the radius of gyration - R tube radius - r radial coordinate in the tube geometry - S ij pair hydrodynamic interaction tensor for beads i and j - T i internal chain force in rod i connecting beads i and i + 1 - T X component of the surface attachment forc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luid flow - T y component of the surface attachment force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 T temperature - v i velocity of the center of mass of bead i - V if average fluid velocity at the location of bead i - v if 0 fluid velocity in the absence of a polymer chain - v if perturbation to the fluid velocity due to hydrodynamic interactions - V b bead volume = 4 b 3/3 - scalar fluid speed in the axial direction down the tube - x axial coordinate in the tube geometry Greek symbols w apparent shear rate - fluid viscosity - polymer layer permeability - volume fraction of space occupied by chain beads - (w)a chain attachment stress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 (w)a chain attachment stress in the plane of the surface and in the direction of fluid flow  相似文献   
90.
在反平面剪切载荷及侧压力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裂纹及裂纹扩展导致的层间界面失效,是岩土工程层间界面及砌体结构中界面层上典型的失效方式.运用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的理论原理,提出了能够反映上述层间界面断裂失效问题力学特性的剪切梁模型.文中采用具有应力软化特性的“粘性裂纹”(内聚力裂纹)模型来表述层间裂纹前方损伤过程区的本构行为.对通过粘性层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弹性板,在反平面剪切载荷及侧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力学行为作了解析分析计算,研究了层间界面裂纹扩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