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86篇
  免费   896篇
  国内免费   826篇
化学   5191篇
晶体学   115篇
力学   1320篇
综合类   49篇
数学   534篇
物理学   619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319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436篇
  2015年   381篇
  2014年   540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1021篇
  2011年   1100篇
  2010年   844篇
  2009年   951篇
  2008年   777篇
  2007年   883篇
  2006年   620篇
  2005年   502篇
  2004年   501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2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运用电位置换结合化学还原方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结构的CoPt纳米棒材料,一种为实心结构(CoPt-a),一种为空心结构(CoPt-b).采用透射电镜(TEM)和能量散射光谱(EDS)研究了其形貌和组成.在5和300K下测试了两种纳米棒的磁学性能.结果显示,CoPt-a和CoPt-b纳米棒在5K时的矫顽力分别为6.5和9.3A·m-1,温度升至300K时,两种结构CoPt纳米棒矫顽力均减小为0A·m-1.场冷曲线(FC)和零场冷曲线(ZFC)结果表明两种结构的CoPt纳米棒均表现出超顺磁性,阻塞温度(TB)分别为10.0和9.0K.两种CoPt纳米棒组成、结构等不同可能是引起其矫顽力、磁化强度和阻塞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王文清  沈新春  龚 《物理化学学报》2010,26(10):2597-2603
为了解D-和L-丙氨酸单晶晶格在极低温下是否存在磁手性相变,在2-20 K下改变磁场强度(0,1,3,5T)测定其比热.实验结果表明比热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很好地符合C(T)=aT3+b/T2方程,其中aT3项为晶格声子的贡献,可由公式CV=(12/5)π4R(T/ΘD)3来描述(ΘD为德拜温度),b/T2项为磁场对比热的贡献.实验发现,在2-20 K范围内D-和L-丙氨酸单晶在不同磁场强度下均存在Boson峰(在Cp/T3-T曲线中表现为一个最大值).磁的贡献导致D-和L-丙氨酸单晶的四条Cp/T3-T曲线在2-12 K时不重合,且在12-20 K时消失,此即Schottky反常.零磁场下,D-和L-丙氨酸的Boson峰分别为9.44和10.86 K;德拜温度分别为151.5和152.7 K.结合磁场强度1 T下的直流磁化率测定,发现在温度低于5 K时,D-和L-丙氨酸单晶有相反的磁化率行为,反映了核自旋和电子自旋弱相互作用的手性表现.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广义梯度近似下研究了GenEu(n=1-13)团簇的生长模式和磁性.结果表明:对于GenEu(n=1-13)团簇的基态结构而言,没有Eu原子陷入笼中.这和SinEu以及其它过渡金属掺杂半导体团簇的生长模式不同.除GeEu团簇外,GenEu(n=2-13)团簇的磁矩均为7μB.团簇的总磁矩与Eu原子的4f轨道磁矩基本相等.Ge、Eu原子间的电荷转移以及Eu原子的5d、6p和6s间的轨道杂化可以增强Eu原子的局域磁矩,却不能增强团簇总磁矩.  相似文献   
994.
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吸附水中双氯芬酸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磁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于水中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双氯芬酸的吸附量随磁性MWCNTs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而且吸附剂量增加到一定阶段后,双氯芬酸的吸附量达到平衡.在磁性MWCNTs的量为0.7g·L-1时,水溶液中双氯芬酸被磁性MWCNTs吸附的量达到最大,为33.37mg·g-1,对应的双氯芬酸去除率为98.1%.双氯芬酸的去除率随溶液pH的增加先增大后下降,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用准一级、准二级模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准二级模型更准确地反映了吸附动力学.通过实验确定了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与标准偏差,结果揭示出Langmuir等温线与实验数据有很好的拟合度.对热力学参数的计算表明,ΔG00,意味着磁性MWCNTs对双氯芬酸的吸附是自发的;ΔH00,指明吸附是一个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温度低对吸附有利;ΔS00,代表该吸附是熵增过程.  相似文献   
995.
磁性碳基磺酸化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水解纤维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纤维素和硝酸铁为原料,发烟硫酸为磺酸化试剂,采用热解法合成了磁性碳基磺酸化固体酸催化剂(Fe/C-SO3H).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评价了催化剂在纤维素水解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Fe是以γ-Fe2O3的形式存在于碳本体中,催化剂呈现超顺磁性.对于纤维素的水解反应,在优化条件下,纤维素的转化率可达40.6%.此外,催化剂可稳定分散于反应体系中,并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快速与反应体系分离.但催化剂重复使用时催化活性有所下降,其失活原因经初步认定是由于表面部分磺酸基团在反应过程中脱落.  相似文献   
996.
于洋  陈亮  蒋诗平 《光谱实验室》2011,28(6):3239-3242
镊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微操纵技术.简要介绍了所搭建的磁镊装置及利用2.8μm直径的磁珠进行的操纵实验;利用一种搜索算法分析所记录的磁珠运动视频,得出磁珠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并与理论分析相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磁镊装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大学物理知识及原理,改进DIS-向心力研究装置,测量在非惯性转动参照系下物体运动所受杆支持力的方向,从而精确判断物体在转动过程中所处状态,如加速(或减速)或匀速等。  相似文献   
998.
给出了计算二重积分的Simpson公式与两点高斯公式的对偶公式的构造过程,得到与之对应的高精度对偶修正解,提高了二重数值积分公式的计算精度,同时给出了二重积分的一种估值方法.最后,应用于几个典型的数值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对偶修正解比对应的数值积分公式及其对偶公式的解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999.
We propose a simple method to impose both no-slip boundary conditions at fluid-wall interfaces and at outflow boundaries in fully developed regions for 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 (DPD) fluid systems. The procedure to enforce the no-slip condition is based on a velocity-dependent shear force, which is a generalized force to represent the presence of the solid-wall particles and to maintain locally thermodynamic consistency. We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implemented in both steady and time-dependent fluid systems and compare the DPD results with the continuum limit (Navier-Stokes) results. We also develop a force-adaptive method to impose the outflow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fully developed flow with unspecified outflow velocity profile or pressure value. We study flows over the backward-facing step and in idealized arterial bifurcation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new boundary methods with different flow rates. Finally, we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outflow method in time-dependent flow systems. The outflow boundary method works well for systems with Womersley number of O(1), i.e., when the pressure and flowrate at the outflow are approximately in-phase.  相似文献   
1000.
Microwave absorption was studied for magnetic nanoparticles of Fe3O4 (A) prepared by co-precipitation and Ni0.35Cu0.15Zn0.5Fe2O4 (B)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combustion metho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In all cases only one ferromagnetic resonance line was observe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materials were magnetically uniform. The linewidths were large mainly because of the wide variations in particle sizes, shapes and orientations. As expected, A type nanoparticles showed no absorption at zero-field. However, B type nanoparticles exhibited a sizable loss at a zero-field and the effec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Mechanical crushing of the sample further enhanced the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