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3篇
化学   821篇
力学   35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5篇
物理学   1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8 毫秒
71.
采用中心切割二维气相色谱,以PONA色谱柱为一维预分析柱与氢火焰离子检测器连接,以DB-35MS色谱柱为二维分析柱与MS连接,对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中C7~C9馏分进行了分离与分析,并将质谱谱库检索和活数据库法相结合对60种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采用标准物质和烃类化合物在PONA柱上的保留规律对上述定性结果作了验证。还采用面积归一化方法对油样中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碳数分布以及族组成分析,其中C8及C9的化合物含量分别为32.3%和51.7%,主要族组成为环烷烃(77.3%)和正构烷烃(9.63%)。  相似文献   
72.
本文采用市售纳米硅为硅源,以软化点低、得碳率高、价格便宜的煤沥青作为碳源,通过两步包覆法制备了煤沥青基硅/碳(Si/C/C)复合物,并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所得复合物的粒径在300~350 nm间,Si纳米粒子被C包覆并相互连结成C-Si-C网络结构,其中Si含量为27%的硅/碳复合物(Si/C/C-27%)作为锂电池电极材料表现了良好的储锂性能。 在0.1 A/g的小电流密度下,Si/C/C-27%的放电比容量为1281 mA·h/g;在3 A/g的大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仍能保持在582 mA·h/g,表现了良好的倍率性能。Si/C/C-27%在2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的循环后其比容量保持率为76.61%,表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比于煤沥青基碳的一次包覆所得的硅/碳复合材料(Si/C),Si/C/C有效提高了Si纳米粒子的导电性并抑制了其在嵌锂和脱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 本文提出的二次包覆的新方法为制备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3.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了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结构特征。基于傅里叶-反傅里叶变换方法,并结合Matlab、Arcgis和Auto CAD软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获得了HRTEM照片的晶格条纹参数。结果表明,三种煤样的晶格条纹呈现不同特征,按条纹长度分别归属于1×1-8×8共计八个类型。以3×3为临界点,在1×1和2×2中,ML-8中芳香层片的比例高于DP-4和XM-3;在3×3-8×8中,ML-8中芳香层片的比例低于DP-4和XM-3。对比HRTEM和XRD参数d002发现,随着镜质组反射率的增加d002都呈现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74.
在实验室沉降炉中进行煤粉热解制焦、煤焦燃烧及煤粉燃烧实验,研究了煤焦燃烧过程对颗粒物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煤焦燃烧生成的PM1和PM10浓度均低于煤粉燃烧时,说明热解制焦过程对PM1和PM10生成的影响很大;随着温度由1073 K升至1573 K,煤焦燃烧生成PM1浓度与煤粉燃烧生成PM1浓度之比减小,而PM1-10之...  相似文献   
75.
低加热速度下显微组分的热解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差热分析并采用微分和积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显微组分富集样在低加热速度下热解的实验结果,对显微组分的热解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的热解过程十分复杂,整个热解过程不能用一步反应描述,但存在明确分界温度Tm。在假定两步反应的前提下研究表明,各步反应均由扩散过程控制,但扩散机理不同,不同段的活化能不一样,后段的活化能比前段小。不同显微组分的热解机理没有表现出差别,但活化能却有差别,惰质组一般具  相似文献   
76.
煤—焦炉气共热解热重研究:Ⅱ.热解半焦燃烧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77.
杨村煤与石油渣油共处理高温缩聚反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J-2型微型反应釜研究了兖州杨村煤与石油渣油在470℃时共处理反应的特性,结果表明,杨树煤和石油渣油在高温下进行共处理反应时,宏观表现是缩聚反应占主导地位,程序升温可提高煤的转化率,添加四氢萘到石油渣油中可抑制缩聚反应,而且添加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煤液化产物的重新加氢也会发生一定的缩聚反应,可产生微量结渣。  相似文献   
78.
煤颗粒的热膨胀破碎特性直接影响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效率.本文利用热机械分析仪(TMA)测定了不同种类不同密度的型煤和原煤的热膨胀特性,并对部分破碎微观形貌进行了FSEM观察;通过旋转炉内的燃烧试验研究了热膨胀特性和破碎的关系.研究表明,煤颗粒在燃烧过程中其热膨胀破碎主要发生在挥发分析出阶段;内部挥发分的析出会使颗粒内压增大而产生膨胀,进而产生细小裂纹并破碎;挥发分越高,颗粒密度越大,其热膨胀形变率越大,越容易发生破碎现象;主要挥发分析出后热膨胀引起的破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79.
相变点的识别对研究煤粉的低温共熔和结焦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活性炭和加入SiO2的活性炭混合物的DSC曲线求导得到的DDSC曲线进行小波分析,提取DDSC曲线的近似部分和细节部分,得到更多关于相变的定量信息,再结合其TG,DTG曲线进行分析,实现对以上两种样品燃烧过程中相变点的识别;并将该方法运用到煤粉燃烧过程的相变分析中,对相变点后的烧结形态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0.
煤浆电解制氢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煤浆电解过程中电压、温度、H2SO4浓度、Fe3+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了电解前后煤粉样品的热重测试和电解后溶液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电压、温度、添加的Fe3+浓度、H2SO4浓度等参数对电解过程的电流密度有较大影响。其中,温度对电流密度的影响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在电解电压1 V条件下煤浆电解活化能为31.87 kJ/mol。TGA和ICP分析表明,电解后煤中的部分金属离子溶入溶液,导致结构和灰分成分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