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8篇
力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研究了用于短波慢跳频系统的MFSK调制器,给出了调制阶数,输出频率等参数,以及硬件电路及其输出频率的实验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该调制器能满足短波SFH/MFSK系统的要求,并提高了短波数传系统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2.
晶体摆动场辐射及其共振线附近的粒子运动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杰  李秀平  王善进  罗诗裕 《物理学报》2014,63(8):84104-084104
寻找新光源,特别是短波长相干光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利用晶体摆动场辐射作为短波长相干光源是最有可能的方案之一,本文从势和场的观点出发,把周期弯晶产生的离心力视为离心势,将粒子运动方程化为Duffing型Mathieu方程,从能量观点出发讨论了系统的稳定性,用摄动法对共振线附近粒子的运动行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系统的跳跃现象和不稳定行为,结果表明,系统的稳定性与其参数有关,适当调节这些参数,系统的分叉和不稳定性原则上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133.
黑体热辐射的光波长定义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体热辐射的光波长定义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热辐射光波长定义域与温度和计算精度因子有关,温度越低,精度因子越大,长波长界越长;温度越高,精度因子越大,短波长界越短;由光波长定义域引起的热辐射功率计及误差与温度无关,且精度因子大于3时,该误差便小于万分之几.  相似文献   
134.
膜层渗透产生短波通截止滤光片半波孔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波孔现象的出现会极大地影响短波通截止滤光片的光谱性能,已有文献报道膜料色散、膜层折射率非均匀性以及膜厚控制误差积累等是产生半波孔现象的几个可能因素。本文通过模拟计算发现膜层间的相互渗透也是产生半波孔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表明不同的渗透模式对半波孔现象的形成及大小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5.
以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为碳源,乙二胺为氮源,通过水热法合成一种紫外和短波蓝光双重吸收的油溶性氮掺杂碳点(Carbon Dots,CDs)。将该CDs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制得具有紫外光和短波蓝光屏蔽效果的复合镜片材料,当CDs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镜片在紫外光区的平均透过率为0%、在短波蓝光区的平均透过率为1.6%,吸收效率为99.6%,是一种强防紫外-短波蓝光材料。  相似文献   
136.
李婧  朱伟钢  胡文平 《化学进展》2023,35(1):119-134
近红外及短波红外光探测器在热成像、夜视、农业视察、生物识别传感和遥感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然而目前大多数商用的红外光探测器需要额外的制冷设备辅助,并且器件不可弯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涌现了越来越多有关有机半导体的研究。有机半导体不仅具有可精细调控的带隙、高的吸光系数和机械柔性等优点,并且能够通过“卷对卷”工艺实现大面积制备并与柔性基底兼容。基于有机半导体的红外光探测器无需额外的制冷设备且具有无机红外光探测器所不具备的诸多特点,因而很有希望用于发展下一代红外光探测技术。本综述首先介绍了有机近红外及短波红外光探测光电晶体管、光电二极管器的基本原理,其次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有机半导体复合材料及其新颖的器件结构,接着总结了有机红外光探测器在电子眼、人工突触、以及可穿戴实时健康监测等应用的最新进展。最后,讨论了这一领域存在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