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6篇
  免费   1252篇
  国内免费   1034篇
化学   356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853篇
综合类   46篇
数学   164篇
物理学   334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总结了RHIC-STAR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近年来重要的空间各向异性流的结果。主要包括最高能量重离子碰撞中多重奇异及含粲夸克粒子椭圆流的结果和RHIC能量扫描计划BES-I中椭圆流和直接流的结果,其中金金碰撞54.4和27 GeV是最新测量结果。我们发现新碰撞能量点的直接流符合碰撞能量依赖的总体趋势;椭圆流符合组分夸克标度性,这表明54.4和27 GeV的金金碰撞中形成了部分子层次的集体运动。同时展望了未来能量扫描实验的计划以及与之对应的空间各向异性流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2.
开发了HIRFL-CSR外靶实验装置的大型数据分析程序(ANAETF),并成功应用于核物理实验数据分析。详细阐述了该程序中的数据分析流程、漂移室寻迹算法、粒子鉴别方法和反应截面提取技术。利用本程序分析了240 MeV/u能量下12C次级束流打碳靶的实验数据,实现了清楚的碳和硼剩余核的粒子鉴别,总探测效率达到 ~90%,本工作提取的反应截面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3.
焦文俊  陈小伟 《力学进展》2019,49(1):201904
由高密度金属制成的长杆弹在1.5$\sim$3.0km/s的下具有很强的侵彻和贯穿能力,长杆高速侵彻问题现已成为穿甲侵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长杆高速侵彻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长杆高速侵彻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其次重点论述了研究中关注的突出问题与应用, 包括弹靶材料性质、长杆弹头部形状、长径比效应与分段杆设计、陶瓷靶抵抗长杆侵彻与界面击溃和非理想长杆侵彻;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4.
为了评估舷侧液舱在大型撞击物下的抗碰撞特性,采用有限元法和简化理论法对典型球鼻艏在不同撞击速度和液舱水线工况下的舷侧外板和内板的抗破坏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舷侧水效应可以显著提升双舷侧结构的抗破坏性能,但是提升的幅度是有限的,而且水效应对外板的破坏作用力影响较小,对舷侧内板的破坏作用力影响较大;当球鼻艏撞击速度逐渐增高时,舷侧外板和内板的破坏作用力也逐渐增大,但增大速率逐渐降低,其中舷侧外板较舷侧内板的增大速率更快趋于平缓。对不同液舱水线的分析表明:舷侧液舱水线在受撞击的强框架以上时,对抗碰撞性能影响较小;当舷侧液舱水线在受撞击的强框架以下时,对舷侧外板的抗碰撞特性影响较小,但对舷侧内板的抗碰撞特性影响很大,并且随着球鼻艏碰撞速度的增高,不同水线位置对船舶抗碰撞性能的影响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45.
考虑爆炸成型弹丸(explosively-formed projectile,EFP)变截面的特性,基于流体力学Bernoulli方程和绝热剪切理论,改进了EFP垂直侵彻装甲钢板靶后破片质量模型,结合已有的试验数据和数值仿真方法检验了改进后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靶板厚度和EFP着靶速度对靶板和EFP产生的靶后破片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改进前的模型,改进后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解释靶板和EFP产生的靶后破片质量随靶板厚度和EFP着靶速度的变化规律;当EFP着靶速度为1 650 m/s时,随着靶板厚度从30 mm增大到70 mm,EFP变截面的特性对靶板和EFP产生靶后破片质量的影响不断增强;当靶板厚度为40 mm时,随着EFP着靶速度从1 650 m/s升高到1 860 m/s,EFP变截面的特性对靶板和EFP产生靶后破片质量的影响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46.
基于空间机构的运动特性,考虑空间颤振环境的影响,采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研究MoS2/Ag薄膜的碰撞滑动接触摩擦性能,建立颤振环境碰撞滑动接触摩擦的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型,对比了纯Ag和MoS2/Ag薄膜的摩擦性能,研究了初始碰撞速度、滑动速度以及空间温度对碰撞滑动接触摩擦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Ag相比,MoS2/Ag薄膜表现出更优异的摩擦性能;压头碰撞速度对动能有一定的贡献,初始碰撞速度的增加会增大压头压入基体的深度,使得平均摩擦力增大;滑动速度的增加会加剧原子间的相互剪切摩擦,使平均摩擦力增加;MoS2/Ag薄膜在100~500 K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摩擦性能,当空间温度为600 K时,其摩擦性能降低,并伴随着MoS2膜的破裂.  相似文献   
147.
Collisions between hot H atoms and CO2 molecules we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by time-resolve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emission spectroscopy. H atoms with three translational energies, 174.7, 241.0 and 306.2 kJ/mol respectively, were generated by UV laser photolysis to initiate a chemical reaction of H+CO2!OH+CO. Vibrationally excited CO (v≤2) was observed in the spectrum, where CO was the product of the reaction. The highly efficient T-V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hot H atoms to the CO2 was verified too. The highest vibrational level of v=4 in CO2 (v≤3) was found. Rate ratio of the chemical reaction to the energy transfer was estimated as 10.  相似文献   
148.
本文对双Schiff碱类化合物的质谱进行了研究,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质谱的裂解过程中出现一些特殊的碎片离子,它包括羟基氢的迁移、双键的转换以及分子结构重排等,为研究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9.
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靶上脱盐新方法。利用Fe3O4/TiO2磁性纳米材料对肽段的吸附作用,将其作为载体用于靶上肽段富集和脱盐。在对纳米材料使用量、浸洗条件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成功地鉴定了溶于10mol/L尿素溶液的100fmol的肌红蛋白样品,也对溶于3mol/L尿素溶液中的10fmol的肌红蛋白样品进行了成功地分析鉴定。通过对肌红蛋白样品进行预处理和质谱分析重复实验,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且简便、高效,所需时间短,一次可同时处理多个样品,易于实现通量化,为有效地解决目前蛋白质组分析中所面临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耐盐性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0.
Crossed beams scattering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F+HD→DF+H reaction using high- resolution H-atom Rydberg tagging time-of-flight technique. Vibrational state-resolved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were measured, with partial rotational state resolution, at eight collision energies in the range of 2.51-5.60 kJ/mol.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duct angular distributions are predominantly backward scattered. As the collision energy increases, the backward scattered peak becomes broader gradually. Dependence of product vibration branching ratios on the collision energy was also determ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F products are highly inverted in the vibrational state distribution and the DF (v'=3) product is the most populated state. Furthermore, the DF (v'=l) product has also been observed at collision energy above 3.97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