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02篇
  免费   2059篇
  国内免费   3785篇
化学   5593篇
晶体学   131篇
力学   3978篇
综合类   284篇
数学   1251篇
物理学   4309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00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571篇
  2013年   503篇
  2012年   497篇
  2011年   573篇
  2010年   645篇
  2009年   669篇
  2008年   721篇
  2007年   608篇
  2006年   698篇
  2005年   592篇
  2004年   723篇
  2003年   736篇
  2002年   547篇
  2001年   571篇
  2000年   464篇
  1999年   400篇
  1998年   355篇
  1997年   388篇
  1996年   380篇
  1995年   402篇
  1994年   389篇
  1993年   283篇
  1992年   312篇
  1991年   276篇
  1990年   246篇
  1989年   263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Taking soil colloid and hydrated silica (quartz san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comparative study has been made on the kinetics of ion diffusion and ion exchange in charged colloid and charged coarse disperse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on exchange kinetics in the two systems conform to the kinetic law of ion diffusion. Besides, through thi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kinetics of ion exchange and ion diffusion, a method has been advanced theoretically to estimate the quantity of adsorbed ion that is located in the inner of the Helmholtz layer. As far as hydrated silica is concerned , there were about 33 per cent of the total adsorbed quantity of Mg2+that were located in the inner of the Helmholtz layer under the give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bu tfor soil colloid the percentage was only 7.5.  相似文献   
102.
化学反应的热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劲松  曾宪诚 《化学通报》1993,(4):21-25,35
根据化学反应的放热速度研究反应动力学的分支学科称为热动力学。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各种量热体系中研究热动力学的进展情况,特别偏重于评价热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的发展动向。但因限于篇幅,对于各种热分析仪器(DTA、DSC、TG等)中的动力学研究,本文未予涉及。  相似文献   
103.
用动态热重天一研究了赤泥制备的高温煤气脱硫剂还原和硫化的动力学行为,两个过程初期均为化学动力学控制,进而转入内扩散控制,采用等效粒子模型,给出了不同的控制段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4.
与轻质油品(汽油、柴油等)燃烧特性不同,重质燃料油在燃烧时,首先发生燃料的热分解,分解的产物扩散到气相空间发生着火、燃烧,最后剩下固体残炭,然后残炭再着火、燃烧,由于残炭的燃烧属于异相反应,比燃料气与空气的同相反应慢,导致其燃尽时间明显变长,文献[1]给出了沥青和十二烷单滴的燃烧过程温度变化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残炭的燃烧阶段明显比气体的燃尽时间长,而残炭的质量只为沥青质量的10%~20%[2,3]。虽然残炭含量低,但它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献[4]利用热重系统研究了渣油热加工的副产物石油焦的燃烧特性,主要从…  相似文献   
105.
大孔吸附树脂对邻甲酚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NDA—909吸附水溶液中邻甲酚的热力学特征,并与Amberlite XAD—4树脂进行了比较.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初步探讨了初始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NDA—909对邻甲酚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经验公式,表现为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此外吸附速率受颗粒内扩散和其它类型扩散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06.
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的以聚吡唑硼酸盐、氨基酸为配体的钒氧配合物VO[phCH2CH(NH2)COO][HB(pz)3](1)和VO(3,5-Me2pz)[HB(3,5-Me2pz)3](CH3COO)(2).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它们的结构. 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表明, 配合物1和2的热分解反应都是分两步进行的. 通过计算, 配合物1热分解的第一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成核与生长(n=1/4); 第二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化学反应. 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dα/dT=(A/β)e-E/RT(1/4)(1-α)[-ln(1-α)]-3 和dα/dT=(A/β)e-E/RT(1-α)2.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是223.52 和331.94 kJ·mol-1; 指前因子ln(A/s-1)分别是49.67 和57.50. 配合物2 热分解的第一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化学反应; 第二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成核与生长(n=1/2). 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dα/dT=(A/β)e-E/RT(1-α)2, 和dα/dT=(A/β)e-E/RT(1/2)(1-α)[-ln(1-α)]-1.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是300.56 和444.72 kJ·mol-1; 指前因子ln(A/s-1)分别是75.53 和92.50.  相似文献   
107.
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处于振动激发态的硅原子团簇与硅原子团簇碰撞的反应动力学,计算表明,对于Si4+Si3反应,当反应物团簇处于振动激发态时,有利于生成更小团簇的碎片,而对生成Si6+Si及Si5+Si2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8.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109.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的研究周华方,张明珠(徐州师范学院化学系,221009)王镇浦(南京化工学院应化系,210009)近年来,光度法测定锰已有一些报道,目前主要报道直接显色法 ̄[11]、间接法 ̄[2]和催化动力学法 ̄[2-4],比较这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用多组份改性钛系载体催化剂TiCl_4,Ti(OBu)_4/MgCl_2/Ethylbenzeate(EB)/φ_2SiCl_2/AlEt_3进行了乙烯-丙烯-1-丁烯三元共聚合的研究。考察了单体进料比、聚合温度,烷基铝浓度和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共聚合的影响。发现本催化剂对乙丙丁三元共聚合有极高的催化效率,聚合1h达8.6×10~4g共聚物/g-Ti。共聚合速率衰减符合动力学方程:R_s=R_s+(R_0—R_s)_e~(β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