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09篇 |
免费 | 697篇 |
国内免费 | 157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195篇 |
晶体学 | 61篇 |
力学 | 2356篇 |
综合类 | 93篇 |
数学 | 127篇 |
物理学 | 20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133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166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171篇 |
2015年 | 184篇 |
2014年 | 236篇 |
2013年 | 209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302篇 |
2010年 | 282篇 |
2009年 | 314篇 |
2008年 | 328篇 |
2007年 | 308篇 |
2006年 | 318篇 |
2005年 | 301篇 |
2004年 | 364篇 |
2003年 | 363篇 |
2002年 | 233篇 |
2001年 | 210篇 |
2000年 | 208篇 |
1999年 | 149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166篇 |
1996年 | 156篇 |
1995年 | 143篇 |
1994年 | 127篇 |
1993年 | 119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99篇 |
1989年 | 79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了获得未反应JB-9014炸药的Grüneisen参数Γ,在火炮加载平台上对JB-9014炸药进行一维平面冲击实验。实验中,将炸药样品安装于两个铜板之间,两个PVDF压力计分别安装在炸药样品前表面和中部,记录两个位置处的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历程;将圆形铜板作为飞片安装于弹托前表面,利用火炮加速弹托,使飞片以一定速度撞击样品装置前铜板,前铜板中产生右行冲击波对炸药样品形成一次压缩;随后冲击波在炸药样品/后铜板交界面发生反射,产生左行冲击波对炸药样品形成二次压缩。假设炸药样品的Grüneisen参数Γ为常数,计算不同Γ值下炸药样品前表面和中部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历程,将不同Γ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获得了JB-9014钝感炸药Grüneisen参数的最优值,为1.7。 相似文献
22.
23.
24.
非晶态HoP5O14的蓝绿波段上转换发光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脉冲DCM染料激光导致的非晶态HoP5O14的兰绿波段的上转换发光现象,从实验和理论上对其上转换发光的现象,机理和能道行了测量,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对^5F3和S2能级,其上转换发光主要由离间能量传递机理导致;对5G4和(5G3G)5能级,则步进双光子吸收和离子间能量传递共同参与导致了它们的上转换发光。 相似文献
25.
26.
27.
拱形激光二极管侧抽运Nd:YAG固体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阐述了同心抽运、同心冷却的激光二极管紧包侧抽运Nd:YAG激光器的实验研究工作。这种抽运结构使晶体内的增益场与谐振腔基模实现了良好的匹配,易于得到良好的光束质量和大能量输出,基模提取效率高。模拟分析了晶体内的增益场以及横截面内的温度分布,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激光二极管的温度特性对器件工作的影响。研究了晶体的热致退偏效应对器件调Q工作的影响.并且初步探讨了不同腔长、不同腔型下器件的工作情况,这些实验结果对进一步优化使用这种抽运结构有指导意义。所设计的激光器在工作频率6Hz时.得到了斜效率为44.3%的多模调Q输出。在抽运能量735mJ时,得到最大输出能量135mJ,脉宽7.6ns的调Q脉冲,光光效率为18.4%,插头效率为11.0%,光束发散角小于1.5mrad。 相似文献
28.
玻璃的最大声子能量决定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强度,但本研究发现:Yb^3 /Er^3 共掺锗碲酸盐玻璃在980nm LD抽运下,上转换荧光强度随着Bi2O3对PbO的取代和碱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而明显增强.而Raman光谱显示基质玻璃的最大声子能量并不随Bi2O3对PbO的取代和碱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变化,但玻璃的最大声子密度随着Bi2O3对PbO取代和碱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而降低.从玻璃无辐射跃迁概率的角度,通过分析表明,最大声子密度的降低是玻璃上转换发光强度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9.
30.
Fatigue damage behavior of a surface-mount electronic package under different cyclic applied loads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is paper studies and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pull-pull and 3-point bending cyclic loadings on the mechanical fa- tigue damage behaviors of a solder joint in a surface-mount electronic package. The comparisons are based 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in-situ technology an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respec- tively. The compar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threshold levels of plastic strain for the initial damage of solder joints under two cyclic applied loads; meanwhile,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occur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determines the trend and direction of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 In addition,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fatigue damage process of solder joints considering a constitutive model of damage initiation criteria for ductile materials and damage evolution based on accumulating inelastic hysteresis energy are identical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actual fatigue life of the solder joint is almost the same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FE modeling used i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n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older joint fatigue fail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