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4篇
  免费   3412篇
  国内免费   3086篇
化学   3053篇
晶体学   194篇
力学   2010篇
综合类   247篇
数学   1077篇
物理学   8591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23篇
  2022年   424篇
  2021年   403篇
  2020年   353篇
  2019年   348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337篇
  2016年   366篇
  2015年   386篇
  2014年   679篇
  2013年   542篇
  2012年   585篇
  2011年   624篇
  2010年   600篇
  2009年   632篇
  2008年   692篇
  2007年   648篇
  2006年   707篇
  2005年   557篇
  2004年   587篇
  2003年   556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510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310篇
  1997年   349篇
  1996年   295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238篇
  1992年   230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185篇
  1989年   175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研究大量实验曲线的基础上,指出势阱所有能级均有一定的宽度,电子或空穴在各能级中出现的概率符合正态分布,从理论上分析了I类超晶格和双势垒单势阱的发光光谱与吸收光谱·解释了GaAs/Ga1-xAlxAs多量子阱和超晶格吸收光谱吸收边及量子阱变窄时各吸收峰的“蓝移现象”及GaAs/Ga1-xAlxAs双势垒单量子阱样品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及电导—电压特性曲线的特征和出现的“负阻效应”·  相似文献   
42.
掺杂浓度的提高影响了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性能,对经典Giles模型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研究了高掺杂下铒离子距离较小引起的上转换过程的机理,通过优化速率方程模型分析了上转换过程对EDFA的影响,得出了在泵浦光和信号光远远大于ASE光的假设下泵浦光和信号光沿光纤长度变化的近似表达式,并将该近似分析解与解析解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上转换过程会降低随光纤传输的信号光和泵浦光,影响EDFA的放大性能,并得出了当掺铒浓度大于2.95×1025m-3时,上转换过程的影响不能忽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43.
相干态是最接近经典态的量子态,而广泛研究的相干迭加态——如奇偶相干态、Schleich的镜像迭加相干态等——则显示更多非经典效应。另外,双模及多模迭加态,特别是所谓的纠缠态,在量子信息处理如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密码术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就相空间中相互垂直的相干态的迭加态进行讨论,研究其非经典特性,如光子数统计分布、正交分量压缩效应、Wigner分布函数的负性以及由此引入的非经典判别子。结果表明,这一类相干迭加态在满足某种条件下具有亚泊松光子统计分布和正交分量的压缩效应,并且参数变量在一定范围内这两种非经典效应同时存在;这些迭加态的Wigner分布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值区域.并与奇偶相干态做出了比较.计算相廊的Wigner函数积分判别子可以定最地分析其负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44.
纠缠和非经典效应是经典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非经典现象,两者是否具有关系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已有的研究表明:纠缠和压缩存在着一定关系,有压缩时存在着纠缠,但有纠缠时不一定存在着压缩。但纠缠是否与反聚束效应有关还未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形式的纠缠相干态,通过concurrence的方法计算它们的纠缠度、压缩效应和反聚束效应。通过数值计算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两种形式的纠缠相干态,在适当的条件下,有压缩效应时,没有反聚束效应,有反聚束效应时,没有压缩效应,特别是第二种形式的纠缠相干态,纠缠的大小分别与压缩效应和反聚束效应的强弱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
碳分子线基态特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第一原理出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系统研究了碳分子线Cn(n=3~10)的电子结构特性.对优化结果分析发现,由于离域效应的作用,当n为奇数时,分子线基态为单重态,反之,当n为偶数时,三重态为其稳定的基态.对其电子结构分析可得,随着n的增加,体系能量逐渐降低;同时本文确定了分子线体系最高占据轨道HOMO能量EH、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能量EL与n的关系式,即EHn-2<EHn<EHn+2,ELn-2>ELn>ELn+2.因而碳分子线的费米能级会表现出特有的奇偶性.该工作将有利于准确认识分子器件的伏安特性,设计出良好性能的分子器件.  相似文献   
46.
载能离子穿过固体界面引起界面原子迁移使界面原子混合和物质成分变化,从而导致界面发生材料相变。简要介绍了载能离子辐照引起金属/绝缘体界面混合效应及相变现象的主要实验研究进展、低能离子和高能离子辐照引起金属/绝缘体界面现象差异,并对离子辐照引起界面混合及相变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When penetrating an interface between two kind of solids, energetic ions can induce atomic diffusion at both sides of the interface and then result in intermixing, atom re-distribution or composition change, as well as phase transformation. Main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intermixing and phase change at metal/insulator interface induced by energetic ion irradiations, the difference of phenomena occurred at metal/insulator interfaces induced by high-and low-energy ions were briefly reviewed. Furthermor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related to intermixing and phase change at metal/insulator interface produced by energetic ion irradiations were also discussed in short words.  相似文献   
47.
48.
以氢原子的负性为标准烷基的诱导效应是吸电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为成  甘开万 《化学通报》1991,(8):55-58,62
  相似文献   
49.
50.
We investigate the capillary effect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evolution in the wetting, drying and rewetting stages of porous silicon using x-ray diffraction and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A reversible capillary effect and an irreversible oxidation effect are the driving forces for the residual stress evolution. The lattice expansion of the porous-silicon layer is observed to decrease slightly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 tensile residual stress increases rapidly by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with the change of about 82 MPa for the oxidation effect and the change of 2.78 GPa (enough for cracking) for the capillary effect. Therefore, the capillary effect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residual stress evolution in the stages. A simple microscopic liquid-bridge model is introduced to explain the capillary effect and its reversibility. The capillary emergence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a great deal of the micro-pore structure of porous silic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