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0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92篇 |
晶体学 | 6篇 |
力学 | 253篇 |
综合类 | 46篇 |
数学 | 104篇 |
物理学 | 2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31.
732.
声速测量实验原理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见的一种声速测量实验中,通常认为接收端测量到的信号是按驻波规律变化的,按照这个原理虽然能得到正确的声速测量结果,但是也有许多明显不合理的地方,本文对这个实验提出了新的解释,不仅能够很好地与实验现象符合,也避免了理论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733.
734.
735.
基于运输问题悖论的最大运量问题以及运价合理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了判断运输问题悖论是否存在的对偶规划条件以及目标函数差值模型,并针对运输悖论中存在的两个颇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增加运量而总运费不增的最大调整量问题以及产销地的单位运价不合理问题,给出了用以获得最大运量调整方案的最大供需量模型以及通过改变不合理运价来消除悖论的合理定价法,并辅以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36.
为提高灰色模型的预测精度,在传统建模基础上,通过分析模型解的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一两步估计法.即第1步利用差分思想,给出参数的初始估计值;第2步采用非齐次指数函数优化背景值,结合积分理论,对初始估计进行修正.实例表明,方法不仅适用于非等间距模型,同样也适合等间距模型,并且模型精度理想. 相似文献
737.
张剑锋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3):393-395
基于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基的受力机理、桩的定位精度分析,认为规范中对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的桩偏位规定过于苛刻,参照混凝土灌注桩及其他复合地基桩偏位规定,提出对水泥土搅拌桩偏位作适当修正.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明:适当放宽桩偏位标准是合理、可行的,而且更符合水泥土搅拌桩地基作为复合地基的特性. 相似文献
738.
读《黑龙江珠算》一九八八年第三期熊自理先生《谈“上三珠算盘”的特点》一文,很受启发。深感先进的“上三珠算盘”长期埋没不传.深惜七珠算盘有被全面抛弃之势;国内千年来淘汰了的五珠算盘.现在却要从日本搬来向全国推广。凡此都有必要反复研讨。作合理选择。兹分论如下。 相似文献
739.
饱和粘弹性土层中端承桩纵向振动的轴对称解析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弹性和饱和多孔介质理论,将桩和饱和土层分别视为单相弹性介质和饱和粘弹性介质,利用Helmholtz分解和变量分离法,在频率域研究了饱和粘弹性土层中端承桩纵向振动的动力特性,给出了饱和粘弹性土层中桩纵向振动时动力响应的轴对称解析解及桩头复刚度的解析表达式.通过数值计算,给出了桩头动刚度因子和等效阻尼随激励频率的响应,考察了饱和土物性参数、桩土模量比、桩长径比、桩Poisson比等参数对桩头刚度因子和阻尼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考虑了桩的径向变形效应以及饱和粘弹性土层对桩的径向力作用,轴对称精确解的桩头动刚度因子和阻尼分别与经典Euler-Bernoulli杆模型桩的桩头动刚度因子和阻尼有较大的区别,特别是在若干激励频率处.因此,经典Euler-Bernoulli杆模型桩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更加精确的分析应采用三维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740.
由于层间距和手性的耦合影响,非公度双壁碳纳米管的层间摩擦行为比较复杂,其规律至今仍不清楚.论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非公度双壁碳纳米管的层间摩擦特性.总体来说,层间距较小或层间手性角差较小时,层间摩擦力较大.当层间手性角差在10°以上时,层间接触接近非公度接触,层间摩擦力几乎不受层间手性影响;此时在层间平衡位置附近(0.34±0.02 nm),层间摩擦力与层间距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无论层间手性如何匹配,边界原子所受摩擦力总是大于内部原子所受摩擦力,显示边界效应是纳尺度摩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