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35篇 |
免费 | 1370篇 |
国内免费 | 176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712篇 |
晶体学 | 119篇 |
力学 | 527篇 |
综合类 | 577篇 |
数学 | 8091篇 |
物理学 | 264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1篇 |
2024年 | 152篇 |
2023年 | 283篇 |
2022年 | 270篇 |
2021年 | 303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257篇 |
2018年 | 151篇 |
2017年 | 266篇 |
2016年 | 283篇 |
2015年 | 338篇 |
2014年 | 577篇 |
2013年 | 439篇 |
2012年 | 594篇 |
2011年 | 563篇 |
2010年 | 537篇 |
2009年 | 559篇 |
2008年 | 769篇 |
2007年 | 668篇 |
2006年 | 690篇 |
2005年 | 747篇 |
2004年 | 597篇 |
2003年 | 625篇 |
2002年 | 504篇 |
2001年 | 500篇 |
2000年 | 465篇 |
1999年 | 389篇 |
1998年 | 342篇 |
1997年 | 347篇 |
1996年 | 351篇 |
1995年 | 334篇 |
1994年 | 258篇 |
1993年 | 189篇 |
1992年 | 226篇 |
1991年 | 196篇 |
1990年 | 166篇 |
1989年 | 121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0年 | 2篇 |
1959年 | 8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我国主要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我国主要土壤La,Ce,Nd,Sm和Y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7、86.2、35.8、8.21.8μg/g,稀土总量为264μg/g。稀土元素在成土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富集和淋溶,但其含量末表现有地带性差异。在61个土样中可给态稀土的平均含量为24.9μg/g,有从南向北降低的趋势;其中低于10μg/g的中酸性土壤占酸性土壤样品总数的17%,低于10μg/g的中性、石灰性土壤占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样品总 相似文献
73.
74.
化学计量中的质量保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化学计量的特点出发,根据测量保证原理的基本要求,简述了化学计量中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几个重要环节的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75.
本文提出了紫外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再现性与浓度的一个新型关系式。以实验和文献数据对该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式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明显优于文献的关系式,并对该式各参数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6.
文章介绍了新材料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分析化学在新材料研制中起着耳目的作用,另一方面新材料也为分析化学的进展提供了课题与条件。微量分析、微区分析、表面分析是此领域中的重点。在未来的发展中,分析化学在材料的发展中的地位不会改变,并期待着分析灵敏度与空间分辩率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7.
78.
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模板,Zn(NO_3)_2·6H_2O和NaOH为锌源和沉淀剂,通过改进的模板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得纳米层状ZnO.以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为溶剂,木浆纤维素和纳米层状ZnO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混方法,通过干湿法纺丝制备了ZnO质量分数分别为3%,5%,7%及9%的纤维素/ZnO纳米复合纤维.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热重分析(TG)等方法对纳米层状ZnO及纤维素/ZnO复合纤维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ZnO的加入对复合体系流变性的影响,同时对复合纤维进行了力学和抗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氧化锌纯度高,且呈现出重复周期为3.58 nm的层状结构,抗菌性能优异.纳米层状ZnO的加入提高了纤维素纤维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同时赋予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性.ZnO片层被纤维素链剥离,并均匀分散于纤维素/ZnO复合物中.ZnO的加入增大了纤维素溶液的黏度,当ZnO含量达到5%以上时,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弹性模量大于损耗模量,纳米粒子可稳定悬浮. 相似文献
79.
通过本体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侧链含苯酰亚胺结构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共聚酯.研究发现,苯酰亚胺单元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和高温成炭性,并且大大降低了共聚酯高温下的热分解速率.随着苯酰亚胺含量的增加,共聚酯表现出更高的氧指数(LOI)值和更好的阻燃抗熔滴效果.锥形量热测试结果表明,苯酰亚胺结构的引入可以有效地降低共聚酯的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峰值烟释放速率(p-RSR)和总烟释放量(TSR).通过对纯PET和共聚酯燃烧测试后残炭的结构和形貌分析,发现苯酰亚胺结构有助于共聚酯形成石墨化程度更高的致密炭层,这些炭层起到隔热隔氧和抑制有机可燃烟气挥发的作用,在不引入传统阻燃剂的情况下,赋予共聚酯很好的本征阻燃性及抑烟性.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