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0篇
  免费   967篇
  国内免费   7902篇
化学   14971篇
晶体学   252篇
力学   117篇
综合类   304篇
数学   231篇
物理学   2234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644篇
  2013年   1023篇
  2012年   567篇
  2011年   609篇
  2010年   644篇
  2009年   762篇
  2008年   809篇
  2007年   762篇
  2006年   861篇
  2005年   766篇
  2004年   772篇
  2003年   772篇
  2002年   768篇
  2001年   689篇
  2000年   566篇
  1999年   575篇
  1998年   548篇
  1997年   501篇
  1996年   547篇
  1995年   537篇
  1994年   341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407篇
  1991年   383篇
  1990年   386篇
  1989年   326篇
  1988年   92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本文研究了Hg< I )配合物与N2H4的定向反应,得出该反应为定量四电子反应.该反应随反应体系pH值增大,反应速度加快.. Cu( I)是该反应有效的催化剂.文中讨论了该反应的反应机理,N,H:是该反应主要中间体,通过在反应液中加入不饱和酸已成功地截获N2H4  相似文献   
52.
用滴定量热法测定了298.15K下稀土镧(Ⅲ)、镨(Ⅲ)及钐(Ⅲ)离子与8种氨基酸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反应焓变,并由此推出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熵变.实验结果表明焓变是配合反应的主要驱动力;氨基酸侧链R基极性的增加对配合反应有阻碍作用,而氨基酸中环参与配合反应则有助于提高配合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3.
使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aFe0.5Co0.5O3催化剂,研究了其在pH=3和254 nm紫外光照射条件下催化H2O2降解橙Ⅱ的性能和催化机理。结果表明,橙Ⅱ经过60 min反应脱色率可达99.5%,其“第一段”脱色速率常数为0.078 min-1;经过180 min处理,体系TOC去除率为81.60%。循环实验和物化表征结果证明LaFe0.5Co0.5O3催化剂具备较好的催化性能和结构稳定性。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以及分析总铁离子、亚铁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浓度变化,证明LaFe0.5Co0.5O3光助-芬顿催化机理包括:光激发、空穴氧化、超氧自由基氧化、光生电子还原铁离子、亚铁离子释放、均相芬顿反应、铁离子再吸附等过程,体系中橙Ⅱ的降解由光助-芬顿反应和光催化反应协同完成。  相似文献   
54.
成功制备了铕配合物的微腔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0LEDs),其发射层采用质量比为1:3的空穴传输材料(TPD)和电子传输材料(Eu(DBM)3bath)的混合层。该器件实现了Eu^3 高色纯度红光发射,其色坐标为(x=0.651,y=0.338);并克服了微腔器件的发光颜色随探测角度增大而变化的缺点。在微腔器件中,最大亮度在19V时达到1160cd/m^2;在高电流密度时的EL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5.
报道一种可用钆配合物[Gd(DBM)3bath]调节电致发光(EL)颜色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是在空穴传输层(m-MTDATA)和电子传输层(TPBI)之间插入-薄层Gd(DBM)3bath。随着Cd(DBM)3bath厚度增加,二极管的发光颜色呈现出绿色(主峰525nm)-黄色-橙色(主峰593rim)变化。该二极管的电致发光主要来自界面激基复合物的发射而不是来自各有机功能层;而发光颜色的变化是由于两种激基复合物发射的相对强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56.
The China 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 (China-ADS) project, which is a strategic plan and aims to design and build an ADS demonstration facility, has been proposed and launched actively in China. Injector Ⅱ as one of the parallel injectors of China-ADS, and is prompted by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IMP). In this paper, a new scheme with full period lattice structure for the SC section is proposed. In the new scheme, there are sixteen periods, with one superconducting solenoid and one superconducting cavity included in each period. All of the elements are contained in four cryomodules. The dreadful influence of the mismatch caused by period structural change can be avoided, and the beam quality is favorable. In addition, this new scheme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reducing the project's difficulty and construction risk. The details of the design and beam dynamic simulation for the full period lattice structure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57.
热解是废弃人造板高效回收利用的方式,人造板中所含胶黏剂是其不同于生物质的主要特征。为了有效环保地利用热解技术处理废弃人造板,解明人造板热解过程中其所含脲醛树脂胶黏剂(UF)对木材热解特性的影响,深入探索UF对人造板中木材各组分的作用机制,以杨木及木材的三种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依据杨木的化学组成,以纤维素、木聚糖和木素配制成模型物,并加入UF模拟人造板的构成。利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TG-FTIR)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加入UF前后模型物以及杨木各主要组分的热失重特性及气相演变规律。热重及红外结果表明,UF促进了纤维素热解过程中水和羧酸类物质的生成。UF与木素结合生成热不稳定的含氮结构,释放大量氨气,并且在200~300 ℃区间内参与了木素的热解并直接影响木素热解产物的生成。由此推测,在人造板热解过程中,木材三种主要组分中与UF作用的主要成分是木素。  相似文献   
58.
两种铽配合物与PVK混合体系的发光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稀土配合物Tb(p-MBA)3phen(样品Ⅰ)和Tb(p-ClBA)3phen(样品Ⅱ)与导电聚合物材料PVK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特性。发现在样品Ⅰ与PVK混合薄膜的光致发光中,除了三价铽离子的发光外,还能看到明显的PVK的发光;而在电致发光中,PVK的发光完全被抑制,只能看到Tb3+的绿光发射。对样品Ⅱ与PVK的混合发光层,无论其光致发光谱还是电致发光谱,都没有看到410 nm处PVK的发射。进一步测量两种材料的激发光谱,初步探讨了器件的发光机理。样品Ⅰ的发光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PVK到稀土配合物的不完全的能量传递,二是由于载流子俘获机理;样品Ⅱ的发光则是由于PVK到稀土配合物的完全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59.
The Co Mg O and Co Mn Mg O catalysts are prepared by a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used as the catalysts for the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s(CNTs) through the catalyt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CVD). The effects of Mn addition on the carbon yield and structure are investigated. The catalys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TPR)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techniques, and the synthesized carbon materials a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and thermo gravimetric analysis(TG). TEM measurement indicates that the catalyst Co Mg O enclosed completely in the produced graphite layer results in the deactivation of the catalyst. TG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 Mn Mg O catalyst has a higher selectivity for CNTs than Co Mg O. Meanwhile, different diameters of CNTs are synthesized by Co Mn Mg O catalysts with various amounts of Co content,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Mn avoids forming the enclosed catalyst,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amorphous carbon, subsequently promotes the growth of CNTs, and the catalyst with decreased Co content is favorable for the synthesis of CNTs with a narrow diameter distribution.The Co Mn Mg O catalyst with 40% Co content has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相似文献   
60.
用L-氨基酸和5-[邻-(2-溴乙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为原料合成了三种新型L-氨基酸尾式卟啉及其锌(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化学分析和质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测试并研究了它们在4 000~400 cm-1范围内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主要谱带进行了经验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