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化学   188篇
晶体学   71篇
力学   20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109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基于LED电脉冲响应的LED显示屏像素灰度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电脉冲响应过程,建立了一个简便计算LED电脉冲响应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了采用脉宽调制(Pulse-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LED亮度时,由于LED响应延迟所导致的发光强度随占空比的非线性误差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PWM频率为2.5MHz时,LED发光强度与占空比的平均非线性误差为10%左右。最后,针对LED电脉冲响应模型,提出了显示屏像素亮度校正方法。该方法有效减小了由LED响应过程所造成的显示屏亮度控制误差,使得LED实际发光强度与所给亮度值近似成线性关系,从而减小了LED显示屏的色彩偏离,增强了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52.
郭彤  李峰  倪连峰  陈津平  傅星  胡小唐 《光学学报》2014,34(2):212003-134
微结构的表面形貌会显著地影响微纳器件的使用性能及产品质量,是微纳测试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利用白光干涉技术是测量物体表面形貌的一种常见方法。区别于常用的CCD黑白相机,使用CCD彩色相机采集白光干涉条纹的彩色图像,使获取的图像包含了R、G、B三个通道的信息。利用小波变换法分别求解出在不同扫描位置处R、G、B通道的相位信息,通过建立的评价函数,并结合最小二乘法可精确确定零光程差的位置,利用相对高度和零光程差位置的线性关系,进而得到物体的表面形貌。通过仿真以及实际测量由VLSI标准公司制造的标准台阶结构,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
Ⅲ-Ⅴ族氮化物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体系中,普通方法生长的p型外延层电导率一般都很低,成为了制约器件性能提高的瓶颈。在p-AlxGa1-xN材料中,Mg受主的激活能较大,并且随Al组份增加而增大。通过在p-AlxGa1-xN材料生长过程中引入三甲基铟(TMIn),发现能有效地降低AlxGa1-xN材料中受主态的激活能。为研究不同In气氛下生长的p-AlxGa1-xN材料的性质,在使用相同二茂基镁(CP2Mg)的情况下,改变TMIn流量,生长了A,B,C和D四块样品。X射线衍射(XRD)组份分析表明:在1100℃下生长AlxGa1-xN外延层时,In的引入不会影响晶体组份。利用变温霍尔(Hall)测试研究了p-AlxGa1-xN材料中受主的激活能,结果表明:In气氛下生长的外延层相比无In气氛下生长的外延层,受主激活能明显降低,电导率显著提高。采用这种方法改进深紫外发光二极管(LED)的p-AlxGa1-xN层后,LED器件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4.
温度和电流对白光LED发光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功率白光LED发光效率进行了研究,得出温度和电流对LED发光效率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势阱中辐射复合几率降低,从而降低了发光效率;电流的升高,使更多的非平衡载流子穿过势垒,降低了发光效率。LED工作时,过高的工作温度或者过大的工作电流都会产生明显的光衰:如果LED工作温度超过芯片的承载温度,这将会使LED的发光效率快速降低,产生明显的光衰,并且对LED造成永久性破坏;如果LED的工作电流超过芯片的饱和电流,也会使LED发光效率快速降低,产生明显的光衰。并且LED所能承载的温度与饱和电流有一定关系,散热良好的装置可以使LED工作温度相对降低些,饱和电流也可以更大,LED也就可以在相对较大的电流下工作。  相似文献   
55.
《中国光学》2014,(3):517-517
正近日,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了全球最薄的LED—厚度相当于3颗原子。该项研究报告联合作者徐晓东(Xiaodong Xu音译)称,"这种薄度且可折叠的LED未来将对便携式集合电子设备的研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表示,这种LED的厚度要比现在的LED薄10~20倍,且能折叠,这将大大提高其灵活性,同时对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也将起到推动作用。未来研究人员可以在某些微型电脑芯片中用光学信号代替现在所使用的电子信号,进而加大  相似文献   
56.
57.
刘红利  郝玉英  许并社 《物理学报》2013,62(10):108504-108504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iSrBO3:xEu3+ 荧光粉, 并通过XRD, 红外(FITR) 和荧光光谱(PL) 等对其表征. 结果表明, LiSrBO3: Eu3+ 荧光粉可被波长为395 nm 的紫外线和466 nm 的蓝光有效激发, 且发射主波长为612 nm (Eu3+的电偶极跃迁5D07F2) 的红光. 研究了Eu3+ 掺杂浓度对LiSrBO3: Eu3+ 材料发光强度的影响, Eu3+ 掺杂浓度为6% 时样品的发射强度最大, 并且证实Eu3+ 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为电偶极子- 电偶极子相互作用. Li+, Na+, K+ 作为电荷补偿剂的引入全部导致LiSrBO3: Eu3+ 材料发射强度增强, 其中, Li+ 的引入要优于Na+ 和K+. 少量Al3+的掺杂降低了Eu3+ 所处格位的对称性, 增强了Eu3+ 的612 nm 的电偶极发射, 改善了LiSrBO3: Eu3+ 红色材料的色纯度. 关键词: 白光发光二级管 光致发光 浓度猝灭 电荷补偿剂  相似文献   
58.
CaMoO4:Eu3+,Bi3+,Li+红色荧光粉的共沉淀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荣锋  孙倩  李勤勤  许宁 《发光学报》2013,34(8):1000-1005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红色荧光粉Ca0.75MoO4:Eu0.253+、Ca0.75MoO4:Eu0.25-x3+,Bix3+及Ca0.5MoO4:Eu0.25-2x3+, Bix3+,Li0.25+x+,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镜(SEM)和荧光光谱(PL)测定分析了其结构形貌特征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CaMoO4:Eu3+,Bi3+,Li+红色荧光粉为白钨矿结构,颗粒尺寸约为0.5~1 μm。掺杂Bi3+的Ca0.75MoO4:Eu0.25-x3+,Bix3+的相对发光强度明显高于未掺Bi3+的Ca0.75MoO4:Eu0.253+荧光粉。Bi3+离子的掺杂将吸收来的能量传递给激活离子Eu3+,起到了能量传递的作用。当Bi3+掺杂量为x=0.005时,在395 nm激发下,主发射峰在616 nm处的相对发光强度最大,但掺杂浓度过高时会出现浓度猝灭现象。另外,电荷补偿剂的掺入能够解决材料中因同晶取代引起的电荷不平衡的问题,以Li+作电荷补偿剂、Eu3+和 Bi3+共掺合成的Ca0.5MoO4:Eu3+0.23,Bi0.013+,Li+0.26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强于Ca0.75MoO4:Eu0.253+、Ca0.5MoO4:Eu0.253+, Li0.25+及Ca0.75MoO4:Eu0.243+,Bi0.013+。  相似文献   
59.
为了提高氮化镓(GaN)基发光二极管(LEDs)的发光性能,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在蓝宝石衬底上沉积SiO2薄膜,经过光刻和干法刻蚀技术制备了SiO2图形化蓝宝石衬底(SiO2 patterned sap-phire substrate,SPSS),利用LED器件的外延生长和微纳加工技术获得了基于S...  相似文献   
60.
信噪比对偏振耦合测试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白光麦克尔逊干涉仪对双折射保偏光纤的偏振耦合进行测试,并基于仪器结构建立了测试扫描结果的数学模型.分析及仿真了信噪比对耦合强度及耦合位置检测的影响大小及变化趋势.信噪比大于32dB,可满足偏振耦合测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