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化学   224篇
晶体学   34篇
力学   19篇
综合类   15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Ni系ABO3和A2BO4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NO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合成了具有钙钛石和类钙钛石结构的复合氧化物LaNiO3,La0.1Sr0.9NiO3,La2NiO4和LaSrNiO4。考察了它们对NO的吸附和NO直接分解反应的催化性能,结合比表面测定,化学分析,XRD和NO-TPD对催化剂的表征结果,探讨了该系列复合氧化物对NO的吸附规律。  相似文献   
22.
复盐法制备无水氯化镁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complex compound (MgCl2·C6H5NH2·HCl·6H2O) was prepared by reaction of C6H5NH2·HCl with MgCl2·6H2O. Reaction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the compounds decomposition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TG-DTA-MS coupling technique and the TG-DTA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our steps in the complex′s thermal decomposition, the first two steps correspond to the loss of six crystal waters and the last two steps loss one Aniline hydrochloride. The first three steps belong to the R2 mechanism with 2-dimentional phase boundary reaction as the control step, and the last step belongs to the D3 with 3-dimensional diffusion (sphere Jander equ.) as the control step. The apparent active energy of four steps are, 127.4 kJ·mol-1, 124.8 kJ·mol-1, 142.3 kJ·mol-1 and 329.0 kJ·mol-1, respectively and the frequency factor are 1.28 × 1018 s-1, 7.94 × 1015 s-1, 5.98 × 1016 s-1 and 4.39 × 1034 s-1,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催化CO2加氢合成甲醇被视为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燃料枯竭的有效途径。目前,铜基催化剂因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然而,竞争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产生的CO导致甲醇选择性较低,同时副产物水引起Cu发生不可逆烧结,进而降低甲醇产率。众所周知,CO能够调整分子的表面竞争吸附和活性位的氧化还原行为,本工作拟向原料气中掺入具有还原性的CO以抑制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和防止表面氧化中毒。另一方面,通常认为铜基催化的CO2加氢制甲醇是结构敏感性反应,不同的前驱体能够显著影响催化剂结构和形貌,进而影响催化活性。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和蒸氨法制备了含有类水滑石前驱体(CHT-CZA)和复合物前驱体(CNP-CZA)结构的Cu/ZnO/Al2O3催化剂。随后,为探究CO掺杂后反应机理,在250 ℃,5 MPa的反应条件下,含有不同比例CO的原料气中(CO2:CO:H2:N2 = x:(24.5 - x):72.5:3)评价两种催化剂对甲醇合成的性能。评价结果显示两种催化剂反应性能趋势相同,随着CO含量增加,CO2转化率和STYH2O不断降低,STYMeOH逐渐增加。X射线光谱(XPS)显示随CO含量增加,催化剂表面还原性Cu比例增加。评价和表征结果说明CO引入抑制了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发生,通过还原被H2O氧化的活性Cu表面,促使更多的活性Cu位点暴露参与甲醇合成。另一方面,透射电镜(TEM)显示掺杂的CO会过度还原而引起颗粒团聚,导致催化剂逐渐失活。相比之下,含有水滑石前驱体的催化剂在任何气氛下均表现出更加优越的反应性能和长周期稳定性。这可归因于类水滑石前驱体独特的片层结构通过结构限域作用有效避免了因CO过度还原而导致的金属颗粒团聚,从而减少活性位点损失。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二价金属离子在温和条件下(低于100℃,暴露于空气中)从水滑石M2+/Fe2+/Fe3+-LDHs(M=Co,Ni,Mn,Zn)转化成尖晶石铁氧体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该转化过程不仅与晶化温度有关,还与M2+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当这些二价金属离子处于同一周期并且相邻较近时,M2+的半径越大,水滑石微晶向尖晶石铁氧体的转化就越容易。此外,Fe2+在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Fe2+的参与,在此条件下的转化将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25.
采用柠檬酸法制备了LaMnO3、LaFeO3、La0.5Sr0.5MnO3、La0.5Sr0.5FeO3,通过负载纳米Pt合成了Pt负载钙钛石催化剂,XRD与IR数据表明合成的催化剂具有钙钛石相,TEM数据表明合成的纳米Pt粒径为~3 nm,均匀分散在钙钛石上。在CO氧化反应中,发现钙钛石的氧化-还原性能是影响其活性的重要因素,因而,Mn系钙钛石表现出较高的CO氧化活性。负载纳米Pt后,Fe系钙钛石则显示出更优异的CO氧化活性,CO完全转化的温度从350 ℃降至120 ℃。吸附实验表明钙钛石上氧空位对促进O2的吸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CO低温氧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6.
采用(NH42CO3分解法,制备得到了晶型和形貌可控的CaCO3晶体。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水混合溶剂、陈化时间和L-半胱氨酸自组装单层模板对CaCO3晶体的晶型、取向和形貌都具有重要影响。无单层模板情况下,溶液中主要得到了球霰石,球霰石的形貌随陈化时间从花朵外形变为树叶形。同样的醇/水体系中,在自组装单层上却得到了取向为(104)晶面的方解石。这与水溶液中同一自组装单层上主要获得(001)结晶面的方解石有明显不同。方解石的形貌也随陈化时间变化而改变。陈化时间为3h时,得到具有孔洞结构的方解石;陈化时间为12h时,得到表面光滑的菱面体方解石。  相似文献   
27.
尿素法合成高结晶度类水滑石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尿素的高温分解特性被用于控制层状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pH值。室温下尿素可与硝酸盐形成均一溶液,当其高温分解时可以保证溶液内部各点的pH值始终一致,因而可获得高结晶度的水滑石样品。利用该法可合成出Mg-Al、Zn-Al及Ni-Al类水滑石,但难以合成出Co-Al,Mn-Al及Co-Cr类水滑石,相信这与不同金属离子发生沉淀时所需的pH值有关。  相似文献   
28.
对苯二甲酸柱撑水滑石的组装及其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制备;表征;对苯二甲酸柱撑水滑石的组装及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9.
<正>CaCO3主要有三种晶型:方解石,文石和球霰石[1-3],方解石是CaCO3晶体最稳定的晶型,球霰石是最不稳定的,文石的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在生物矿物中经常发现有文石和方解石的存在,具有结构功能和光学等性能[4],是生物体硬组织中的主要无机成份之一。在珍珠、贝壳、甲壳、动物骨骼等生物组织中CaCO3与少量有机基质(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具有特定性质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5],例如,方解石存在于骨头,牙齿等硬组织中,另外还具有在神经束中的光聚焦功能;  相似文献   
30.
菱镁矿风化石与叶腊石合成堇青石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菱镁矿风化石、叶腊石、二氧化硅微粉为主要原料,研究分析烧成温度对合成堇青石结晶度、晶粒尺寸、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来确定适宜的合成温度。用X′ Pert plus软件对X射线衍射图进行拟合,分析试样的结晶度,用半定量(semi-quantification)法对试样结晶相中晶相组成进行计算,用Scherrer公式计算试样中堇青石、方石英晶粒的粒径大小。结果表明:采用菱镁矿风化石与叶腊石为原料合成堇青石,当温度由1 350 ℃增加到1 400 ℃,试样的结晶度增加,堇青石晶粒尺寸和堇青石相量增加,在1 400 ℃时,试样结晶度最高,晶粒尺寸最大。晶相组成中堇青石相占67%,方石英相占33%。当温度大于1 400 ℃,试样结晶度降低,堇青石和方石英晶粒尺寸减小,当温度在1 500 ℃时,堇青石相消失,促进了方石英相析出。采用菱镁矿风化石与叶腊石为原料合成堇青石的最佳烧成温度为1 40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