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25篇
化学   453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It has been found that an ordinary reaction calorimeter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mall heat effects (10^-^3 to 10^-^4 C temperature change) by correctly evaluating the Newton's cooling constant K through a reference temperature technique. This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gral enthalpies of solution of L(+)-aspartic acid and L(+)-glutamic acid in water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10^-^3 to 10^-^4 mol/kg which were found equal to 25.8+/-0.6 and 25.7+/-0.4kJ/mol respectively (twice standard deviation). No CH2 increment effect has been revealed in the solution enthalpies of these two amino-acids.  相似文献   
72.
基于1 mol ·dm-3 LiPF6/EC的传统非水型电解液已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了20年。高功率、高比能锂离子电池以及锂金属电池(如Li-O2和Li-S)的发展,对电解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电解液的研究与开发到了一个革新换代的阶段。研究者们已经在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和无机固态电解质等新型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新体系存在的本征问题使其商业化应用面临一定的困难。研究者们也开始重新审视已优化的常规液态电解液体系,高浓度锂盐电解液(>3 mol ·dm-3)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高浓度锂盐电解液的发展历程、溶液结构特征、分类标准及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锂离子传输性质和电解液/电极相容性;对高浓度锂盐电解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展望了高浓度锂盐电解液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新型电解液的开发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73.
导电聚吡咯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导电聚吡咯的研究”(主要完成人:钱人元、李永舫、毕先同、裴启兵、鄢宝珍)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获奖后的研究新进展,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导电聚吡咯的电化学聚合过程和机理、导电聚吡咯的结构、稳定性、电化学性质以及导电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等。  相似文献   
74.
在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存在下,利用N2 H4·H2O还原H2SeO3合成出单质硒纳米管,然后以硒纳米管为模板,与Pb(NO3):和N2 H4·H2O在常压低温下反应,制备了PKSe纳米棒.采用电子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PbSe纳米棒的形成机理和制备反应的影响因素.测定了产物的荧光性质,并利用电位扫描伏安法研究了所得PbSe纳米棒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所得产物在碱性介质中电化学活性较高,在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明显的氧化峰和还原峰.  相似文献   
75.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了锰(Ⅲ)的两个单核配合物[Mn(Miao)2(H2O)2]ClO4(1)和[Mn(Miao)2(DMF)2]ClO4(2)(HMiao=1-甲基-2-咪唑醛肟,DMF=N,N-二甲基甲酰胺)的晶体.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表明:两种配合物均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i锰与配体形成变形的八面体结构.采用Gaussian 03W程序计算了HMiao配体的电荷密度,理论计算与实际配位形式完全吻合.测定了两种锰配合物在DMF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循环伏安法表明两配合物均存在较好的氧化还原性,其氧化还原峰分别为0.75和0.70V,-0.32和-0.50 V,是Mn(Ⅲ)和Mn(Ⅱ)之间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6.
低温吸附制备Au-TiO2复合薄膜及其光电化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平丰  张彭义 《无机化学学报》2009,25(11):2026-2030
在低温条件下将预先合成的Au溶胶吸附到TiO2薄膜上以制备纳米Au-TiO2复合薄膜,以超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Au-TiO2膜,并在UV辐照下测定了Au-TiO2薄膜电极的光电化学性质。纳米Au呈金属态,平均粒径为(4.3±1.2) nm,负载量高,均匀地沉积于TiO2薄膜表面。光电化学测试表明,沉积纳米Au后,TiO2电极的光生电流提高近5倍,光生电压明显向负值增大,说明纳米Au可增强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促进电荷在电极与溶液界面间的转移。Au-TiO2电极的电荷传递法拉第阻抗(Rct)是TiO2电极的一半,说明负载的纳米Au粒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提高了电极中载流子浓度。  相似文献   
77.
龚勇华a  仇文卫a  杨帆a  AUDEBERT  Pierre  b  CLAVIER  Gillesb  MIOMANDRE  Fabienb  汤杰  a 《中国化学》2009,27(8):1515-1522
设计并合成了3个二取代和三取代的二茂铁-噻吩、二茂铁-联噻吩吡啶盐类化合物: 碘化(E,E)-N-甲基-2,4,6-三{2-[5-(2-二茂铁乙烯基)噻吩-2-基]乙烯基}吡啶盐、 碘化(E,E)-N-甲基-2,6-二{2-[5’-(2-二茂铁乙烯基)-2,2’-联噻吩-5-基]乙烯基}吡啶盐、碘化(E,E)-N-甲基-2,4,6-三{2-[5’-(2-二茂铁乙烯基)-2,2’-联噻吩-5-基]乙烯基}吡啶盐。初步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该类多取代二茂铁吡啶盐具有很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是潜在的电化学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78.
合成了配体3,5-二溴水杨醛缩-L-酪氨酸希夫碱(HL)和3,5-二氯水杨醛缩-L-酪氨酸希夫碱(HL′)及其铜(Ⅱ)配合物[Cu2L2(DMF)2(1)和CuL′(DMF)(2)],其结构经UV, 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1 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 a=11.432(19)(A), b=11.840(2)(A), c=15.984(2) (A), α=88.998(3)°, β=83.562(2)°, γ=73.210(2)°, V=2 057.9(6)(A)3, Z=4, Mr=1 155.6, F(000)=1 140, R1=0.049 9, wR2=0.128 1. 2属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5.865(16) (A), b=13.220(2)(A), c=26.850(3)(A), α=90.00°, β=90.00°, γ=90.000°, V=2 081.7(7)(A)3, Dc=1.375 mg·m-3, Z=4, Mr=488.79, F(000)=996, R1=0.060 6, wR2=0.073 4.研究了1和2的光谱性质,抗菌活性和电化学性质.抗菌实验结果表明,1和2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9.
以苯并-1,3-二硫杂环戊烯为原料,通过金属化反应以及锂化二硫杂环戊烯与氯代硅烷反应合成了系列2-硅烷基取代苯并-1,3-二硫杂环戊烯化合物.测定了化合物的氧化电位,发现硅的引入导致苯并-1,3-二硫杂环戊烯的氧化电位明显降低,给体的给电子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80.
在传统Ar等离子体中引入其他活性气体(如氮气等)已经成为拓展其分析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较系统的阐述了Ar-N2混合气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从N2气引入引起传统Ar-ICP基本物理化学参数变化的层面出发探讨了Ar-N2混合气等离子体特殊性质产生的机制,回顾了Ar-N2混合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在质谱分析中近40年的应用成果,并且展望了该技术在未来元素和同位素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