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1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1103篇
化学   2316篇
晶体学   37篇
力学   32篇
综合类   10篇
数学   14篇
物理学   27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5种方法,即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共沉淀法、水热法和溶剂热法合成了富锂材料Li1.2Mn0.6Ni0.2O2。拉曼光谱研究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样品是固溶体结构,而其他4个样品是以不同尺度共生形成的复合物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5个富锂材料性能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在首次充电过程中5个样品位于4.5 V以上由Li2MnO3组分活化所贡献的容量明显不同,共沉淀法制备的具有固溶体结构的样品中由Li2MnO3组分活化贡献的容量最多。因此我们建立起电化学性能与两相集成方式的联系,不同的集成方式使得Li2MnO3组分活化所贡献的容量不同,进而影响了最终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82.
以MoO42-部分取代Li3Fe2(PO43中的PO43-,研究表明:加入的MoO42-离子主要以固溶形式存在于Li3Fe2(PO43中,起到了显著改善其电化学性能的作用。其中,MoO42-掺杂浓度为0.3的样品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其在0.5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13.7 mAh·g-1,这一数值比未掺杂的提高了20.7%;经过60次循环充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4%。将放电倍率从0.5C逐步增大至5C,再降至初始的0.5C,并在每个倍率循环10次,这一材料的最终放电容量可达首次0.5C的95%。这些优异的性能应归因于MoO42-掺杂使材料的氧化还原能力增强,氧化还原电对的电势差减小,电池内部的电荷转移电阻减小,以及Li+扩散系数增加。  相似文献   
83.
应用简单的高温固相烧结法合成了Ti掺杂改性的Li2MnO3材料。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Ti元素取代Mn离子掺入到Li2MnO3晶格中,且掺杂能有效地抑制一次颗粒的团聚。电化学阻抗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在2.0~4.6 V的电压窗口下,掺杂改性的样品Li2Mn0.9Ti0.03O3的首圈放电比容量达到209 mAh·g-1,库仑效率为99.5%,循环4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4%;当电流密度增大到400 mA·g-1时,掺杂改性的样品仍然可以放出120 mAh·g-1比容量,远高于同等电流密度下未掺杂的Li2MnO3原粉的比容量(52 mAh·g-1)。Ti掺杂可有效地改善Li2MnO3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有利于促进该材料的商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84.
采用3种不同pH值的去离子水,NH4NO3和H2C2O4溶液对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Li0.2Mn0.54Ni0.13Co0.13]O2进行表面化学侵蚀改性,旨在改善其整体电化学性能。ICP结果表明pH值对材料中Li的析出具有显著影响。X射线衍射(XRD)表明表面化学侵蚀对材料的结构有影响。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表明材料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H2C2O4溶液侵蚀过的样品的首次效率有了极大提高,但同时中值电压和循环性能显著恶化。NH4NO3溶液侵蚀过的样品的首次效率从63%提高到了85%,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从149 mAh·g-1提高到194 mAh·g-1,同时保持了温和的中值电压变化曲线。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人们对二次锂电池的正极进行了不少研究。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如V_6O(13),Li_(1+x)V_3O_8,TiS_2,MoS_2等被认为是较好的正极材料。Pistoia等研究了Li_(1+x)V_3O_8钒青铜的电化学性能得出,当Li浓度高时,由于电子定域作用使电荷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86.
利用简单的浸渍法制备了石墨烯/硫酸铅复合材料,使得硫酸铅可以直接用作铅酸电池负极材料。该复合材料分别以100 mA·g-1、200 mA·g-1和300 mA·g-1电流密度放电时,平均放电比容量分别可达到110、94和69 mAh·g-1,而硫酸铅仅为49、5和0.5 mAh·g-1,显示出复合材料在高倍率充放电下更好的比容量和再接受充电能力。循环伏安测试表明石墨烯的电容效应随扫描速率增大而增强,同时析氢也变得严重,使得复合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充电效率比纯硫酸铅低20%。在充放电过程中,石墨烯能够提高硫酸铅1倍以上的放电容量,并将充电电压提高0.1 V。XRD和SEM结果显示硫酸铅均匀分布在石墨烯片层上,没有出现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87.
刁岩  谢凯  洪晓斌  熊仕昭 《化学学报》2013,71(4):508-518
由于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 对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需求逐步增加, 锂硫电池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 Wh/kg, 而单质硫的理论比容量达1680 mAh/g. 同时, 硫的储量丰富, 廉价, 并且环境友好. 虽然可充电锂硫电池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有诸多优势, 但目前其可实现的实际比容量远低于理论比容量, 循环寿命也较短等弊端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作者从Li-S电池正极的工作原理出发, 对硫正极容量损失及衰减机理做了深刻的解析, 并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归纳总结了导致硫正极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 针对硫正极容量衰减因素, 从碳导电结构、聚合物包覆以及纳米金属氧化物添加剂等方面, 对近年来提高硫正极性能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对提高Li-S电池的整体性能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8.
铈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与其它液流电池相比,具有电压高、原材料资源丰富和价格便宜等优点,在储能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发展潜力。 本文总结了铈锌液流电池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电解液的发展进行了重点总结,并指出了今后铈锌液流电池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9.
锂硫电池的商用化受到硫和多硫化锂低的电导率、多硫化锂在有机电解液中的溶解、放电过程中硫的体积膨胀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通过自模板法制备了具有石墨化孔壁结构的介孔碳纳米纤维(MCNF),并利用这种结构将硫和多硫化锂封装在碳骨架内。具有石墨化孔壁结构的一维MCNF能够在循环中为硫和多硫化锂提供良好的导电网络。MCNF中小的介孔能够抑制长链多硫化锂的扩散。另外,MCNF大的孔容能够负载比较多的硫,并且能够为硫的放电膨胀提供足够的纳米空间。本工作制备的MCNF-硫纳米复合材料在0.8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仍有820mAh·g-1的比容量。  相似文献   
90.
本文采用1-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EMIPF6)、六氟磷酸锂(LiPF6)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原料制得P(VdF-HFP)-EMIPF6-LiPF6体系离子液体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选取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以及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丙烯酯(PC)混合物(EC-PC)作为离子液体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添加剂,分别研究了它们对聚合物电解质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EC-PC的P(VdF-HFP)-EMIPF6-LiPF6电解质膜的电化学窗口达到4.6 V,锂离子迁移数为0.44,30 ℃时离子电导率为1.65 mS·cm-1;而DEC、DMC、EMC对电解质膜的电化学稳定性、锂离子迁移数存在不良的影响,对离子电导率的提高不明显。研究了正极材料LiCoO2在P(VdF-HFP)-EMIPF6-LiPF6+EC-PC电解质中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16.5 mAh·g-1,充放电20次后,电池容量没有明显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