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8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214篇
化学   541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946篇
综合类   40篇
数学   131篇
物理学   3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本文利用宽音频自动扫描加载的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对多层粘接板结构进行了时实检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同时测定板的多个位置、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缺陷,迅速准确地对多层粘接板结构质量作出判断,同时根据到试过程中记录的共振频率等各种信息,可以进一步对被测部分的振动位移及缺陷深度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2.
不同倾角预制裂纹缺陷与运动裂纹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运动裂纹与不同倾角预制裂纹缺陷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数字激光动态焦散线方法对含不同倾角预制裂纹缺陷的三点弯曲梁进行冲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击载荷作用下,预制裂纹缺陷尖端均产生了次生裂纹;当运动主裂纹与预制裂纹缺陷贯通时,次生裂纹不会立即起裂,而是经过0~10 μs的能量积蓄后,次生裂纹才起裂;运动主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峰值与次裂纹起裂时的应力强度因子值均随预制裂纹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3.
变温下橡胶材料力学性能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九生  黄兴 《实验力学》2007,22(6):612-616
利用Zwick020材料试验机研究了天然橡胶材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单向拉伸的大变形力学行为。得到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材料的破坏条件,由此分析了高温和低温的温度变化条件及加载速率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天然橡胶材料在大变形条件下的温度和加载速率敏感特性。同时利用实验结果拟合出材料的应变能函数,并应用热超弹性模型对材料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仅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吻合得较好,因为材料软化或硬化,在很高或很低的温度情况下二者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84.
T形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了型钢混凝土(SRC)柱承载力计算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针对T形型钢混凝土柱, 结合中国现行规范,分析了此种柱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模式,提出T形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极 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一T形型钢混凝土柱的承载力进行验算. 结果表明与 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说明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5.
利用光通量方法对分离式霍普金森压剪杆实验技术中的剪切应变测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装 置主要包括:准直激光器、光电接收器、光学挡板。由装置性能验证实验结果以及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利 用基于光通量法的剪切应变测量技术能够可靠地测量SHPSB(splitHopkinsonpressurebar)试样的剪切应 变。并对比了基于光通量法测量的剪切应变值与理论近似结果,结果显示前者小于后者,分析并讨论了原因。  相似文献   
86.
本文提出了瞬态图像采集技术和电磁脉冲加载装置。应用红宝石脉冲激光光源,介绍了动态全息光弹性、动态散斑干涉、动态云纹干涉、水下爆炸全息干涉、动态电子散斑干涉和动态数字散斑相关等多种方法的测试原理和测试技术。为动态位移场、应变场和应力场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基于概率方法建立了高柔结构顺风向抗风设计中,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总水平荷载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在基于Turkstra准则的具体组合分析中,考虑了风和地震作用作为离散随机过程的发生概率以及风速和地面加速度的概率分布特征,并按照随机变量及相应函数的概率密度关系,得到了风和地震作用的概率密度分布.后利用卷积方法,分析探讨了结构抗风设计中地震作用的组合,并给出了实际的高柔结构算例.该研究反映对于水平荷载由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柔结构,最大水平荷载验算中,考虑风和地震作用后组合的总荷载可能较抗震设计中考虑了风荷载组合的结果更为不利.  相似文献   
88.
Polyamic acid (PAA) made from 3,3, 4,4-biphenyltetracarboxylic dianhydride and 4,4-diaminodiphenyl ether was synthesized and used as the backbone of nanoporous polyimide. Thermally labile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at 10, 20 or 30 wt% was introduced to the end group of PAA. Self-assembled PAA-b-PEG micelle-like nanoparticles could be formed as a result of amphiphilic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phobic PAA and hydrophilic PEG. Thermal imidiz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spin-coated amphiphilic PAA-b-PEG film were performed sequentially through one-step heat treatment to obtain polyimide film with nanopores. Pore siz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mount of PEG block and their dielectric constants decreased from 2.71 ± 0.13 to 2.38 ± 0.11.  相似文献   
89.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加载速度、不同温度下单晶ZnO、TiO_2纳米线的拉伸破坏过程.通过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两种单晶金属氧化物纳米线拉伸力学特性的差异.研究表明,1)ZnO纳米线的断裂机制为:表面微裂纹-微孔-微裂纹与微孔贯穿-断裂,而TiO_2纳米线的断裂机制为:局部屈服-颈缩-断裂;2)TiO_2纳米线的承载能力优于ZnO纳米线,而承受变形的能力劣于ZnO纳米线;3)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纳米线的抗拉性能较好;加载速度越高,纳米线的抗载性能越好,而抗变形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90.
In this work, porous graphite nanofibers (PGNFs) were manufactured as promising catalyst supporter by a physical activation method 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 and Pt nanoparticles were loaded on the PGNFs in order to prepare electrode materials by a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 The pore structures of the Pt/PGNFs were analyzed by N2 adsorption isotherms at 77 K.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final products were investigated by voltammetry and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in a 1.0 M CH3OH/0.5 M H2SO4. As a resul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Pt/PGNFs were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Pt particles on the PGNFs and with increasing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carb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