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6篇
化学   583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44篇
数学   19篇
物理学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催化氧化法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催化氧化法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传统的化学法处理效果,目前已成为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的一项重要新技术。本文介绍了光催化氧化法、均相氧化法、多相氧化法(包括电催化氧化法)以及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特点,并对其在有机废水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作了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2.
一种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淀粉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研制出同时兼含羟基、氰基、酰胺基和季铵盐基团的两亲型高分子絮凝剂(ASF),然后加入铝酸纳和硅酸钠,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制得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CF-1,并综合研究了CF-l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CF-1对印染、造纸、皮革、制药等工业废水具有很强的絮凝和脱色效果,废水的色度去除率达96%以上,SS去除率达95%以上,CODCr去除率达74%以上。而且其絮凝性能明显优于阳离子聚丙烯蠢胺(CPAM)、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以及硫酸亚铁等絮凝剂。  相似文献   
103.
催化湿式氧化中铜基催化剂的流失与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备了催化湿式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用铜基催化剂,并用XRD,XRF和TG-DTG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对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由类水滑石结构的前驱体焙烧得到的催化剂Cu-Al-Zn-O,其活性组分铜的流失得到了控制;在氧化降解苯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磺基水杨酸时,在初始氧分压0.5MPa和160~220℃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剂活性组分铜的流失量小于0.3mg/L.对催化剂活性组分不易流失的原因进行了理论解释和计算.  相似文献   
104.
建立了快速测定猪肝脏中恩拉霉素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猪肝脏样品用0.1 mol/L盐酸-乙腈(3∶7,体积比)提取2次,离心收集上清液后,加入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液液萃取净化提取液,离心分层后吸取下层提取液经0.1%甲酸稀释定容后进行LC-MS/MS分析。采用Acquity BEH C18柱(100 mm×2.1 mm,1.7μm)进行色谱分离,以0.1%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采集数据,基质校准外标法定量。恩拉霉素A和恩拉霉素B基质标准溶液在2.0~5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定量离子对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分别为3.0、4.0μg/kg,定量下限分别为10、12μg/kg,空白猪肝脏的加标回收率为80.8%~90.3%,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0%~4.5%,批间RSD为3.0%~4.3%。与已建立的方法比较,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能满足动物组织中恩拉霉素残留量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5.
活性艳红X-3B(C.I.ReactionRed 2)是一种单偶氮染料,其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棉、粘纤、涤/棉、锦纶、蚕丝、羊毛、锦/粘等织物的染色和丝绸的印花,因此其废水量大且色度深。目前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脱色效果差、占地面积大、处理周期长,传统的物理法和化学法也存在着成本高、不能彻底矿化染料分子等缺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光化学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及各种光化学组合技术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但其中使用的普通紫外灯存在使用寿命短、启动慢、发光不稳定、电极材料易损等缺点[1],致使光化学方法处理废水的成本很高。本文利用微波产生的高频…  相似文献   
106.
何静  叶曦雯  汤志旭  牛增元  罗忻  邹立 《色谱》2020,38(6):679-686
建立了悬浮固化-分散液液微萃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纺织废水中5种痕量磷系阻燃剂的方法。通过对萃取过程中萃取剂、分散剂的种类与体积、盐浓度、溶液pH值等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因素优化,确立了最佳萃取条件。采用了密度小于水的十一烷醇(400μL)为萃取剂,甲醇(300μL)为分散剂,控制溶液pH值在6~9之间,NaCl添加量为2 g,萃取时间为涡旋2 min。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该方法在2~100μg/L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5,除二(2,3-二溴丙基)磷酸酯(BIS)的检出限为5μg/L外,三(2-氯乙基)磷酸酯(TCEP)、三(1,3-二氯-异丙基)磷酸酯(TDCP)、三(1-氮丙啶基)氧化膦(TEPA)和三(2,3-二溴丙基)磷酸酯(TRIS)的检出限均为2μg/L。后整理、染色和印花等实际废水样品加标试验表明,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1.6%~114.5%, RSD为2.7%~11.2%(n=6)。对11个样品进行检测,其中3个废水样品检出TCEP与TDCP化合物,含量为2.6~3.4μg/L。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好且环保绿色,能够对纺织废水中的5种痕量磷系阻燃剂...  相似文献   
107.
从TGEV 3CL蛋白酶二聚体结构出发,研究了TGEV 3CL蛋白酶二聚体单体之间的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静电相互作用通过有限差分方法求解Poisson-Boltzmann方程得到,疏水相互作用通过分析溶剂可及性表面模型得到.考察了不同pH值对TGEV 3CL蛋白酶二聚体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影响,在pH值为5.5~8.5时,二聚体静电相互作用能、静电去溶剂化能和疏水自由能都较小,表明在该条件下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有利于二聚体的稳定存在,这符合实验结晶所需条件.pH值对静电去溶剂化能的影响大于疏水自由能,表明静电作用是造成强酸或强碱条件下二聚体不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Introduction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included in the listA of the 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 is ahighly contagious disease of domestic pigs and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harmful disease occurring in pigs allover the world[1]. Outbreaks o…  相似文献   
109.
草甘膦结晶母液经蒸发或纳滤浓缩回收后,产生大量含有高浓度甲醛的废水,常规的废水处理方法难以达到回用或排放要求.以过量溶液浸渍法制备的Pt-Bi-CeO2/AC为催化剂,采用湿式催化氧化法处理2.5%的HCHO溶液,HCHO去除率高达99.9%以上,COD去除率达到96.6%.采用Pt-Bi-CeO2/AC催化剂对含低浓度草甘膦(PMG,50 mg/L)的生产废水直接进行湿式催化氧化处理,催化剂使用23次后,HCHO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COD去除率稳定在87%左右,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湿式催化氧化处理后的废水可直接回用于PMG生产.采用固定床湿式催化氧化装置处理HCHO溶液以及PMG生产废水,处理效果也非常理想,连续使用720 h,催化剂的稳定性能良好.通过XRD、N2吸附-脱附、HRTEM、ICP-OES和XPS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表征.  相似文献   
110.
In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steady‐state models are widely used for process assessment, control and optimisation. In these models, parameter adjustment requires data collected under nearly steady‐state conditions. Several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steady‐state identification (SSID) in continuous processes, but no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adapt them to the singularities of batch processes. The main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n automated method based on batch‐wise unfolding of the three‐way batch process data followed by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Unfold‐PC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Brown and Rhinehart 2 for SSID. A second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how by using Unfold‐PCA, process understanding can be gained from the batch‐to‐batch start‐ups and transitions data analysis. The potential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illustrated using historical data from a laboratory‐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operated for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EBPR).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be efficiently used to detect when the batches reach the steady‐state condition, to interpret the overall batch‐to‐batch process evolution and also to isolate the causes of changes between batches using contribution plot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