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95篇 |
免费 | 2415篇 |
国内免费 | 218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715篇 |
晶体学 | 35篇 |
力学 | 1946篇 |
综合类 | 529篇 |
数学 | 14145篇 |
物理学 | 66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86篇 |
2022年 | 362篇 |
2021年 | 392篇 |
2020年 | 443篇 |
2019年 | 461篇 |
2018年 | 484篇 |
2017年 | 621篇 |
2016年 | 680篇 |
2015年 | 539篇 |
2014年 | 1090篇 |
2013年 | 1370篇 |
2012年 | 1129篇 |
2011年 | 1352篇 |
2010年 | 1194篇 |
2009年 | 1449篇 |
2008年 | 1412篇 |
2007年 | 1526篇 |
2006年 | 1366篇 |
2005年 | 1304篇 |
2004年 | 1067篇 |
2003年 | 997篇 |
2002年 | 844篇 |
2001年 | 759篇 |
2000年 | 712篇 |
1999年 | 617篇 |
1998年 | 553篇 |
1997年 | 518篇 |
1996年 | 379篇 |
1995年 | 307篇 |
1994年 | 261篇 |
1993年 | 199篇 |
1992年 | 168篇 |
1991年 | 142篇 |
1990年 | 143篇 |
1989年 | 104篇 |
1988年 | 93篇 |
1987年 | 84篇 |
1986年 | 75篇 |
1985年 | 86篇 |
1984年 | 66篇 |
1983年 | 48篇 |
1982年 | 67篇 |
1981年 | 63篇 |
1980年 | 40篇 |
1979年 | 39篇 |
1978年 | 32篇 |
1977年 | 26篇 |
1976年 | 31篇 |
1973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71.
线阵CCD的调制传递函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线阵CD作为成像器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因而研究线阵CCD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本文分析线阵CCD动态MTF及静态MTF,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72.
973.
974.
975.
利用T矩阵和离散坐标法研究了取向比对椭球粒子散射特性的影响, 计算了小尺度范围内椭球粒子的散射特征参量, 包括消光效率因子、不对称因子、单次散射反照率、散射相矩阵及双向反射函数(BRDF). 结果表明, 椭球粒子的散射特性与取向比密切相关, 粒子取向比会影响散射参量的振荡频率和振幅, 与球形粒子散射参量的相对差异也呈周期振荡趋势. 研究还发现, 某些特殊粒子尺寸的散射参量与粒子取向比基本无关. 在多次散射条件下, 分析不同取向比粒子群的BRDF随反射角和光学厚度的变化特性. 结果显示: 不同取向比粒子群的BRDF随反射角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球形粒子群比非球形粒子群的BRDF曲线波动振幅更大; 球形-非球形粒子的BRDF相对差异随光学厚度和取向比的增大而减小, 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76.
理论研究分子结构与双光子吸收性质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实验者设计与合成功能分子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在杂化密度泛函水平上, 利用响应函数方法, 计算了一类以二乙烯硫/砜基为中心的新型电荷转移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 并在相同计算水平上, 与联苯乙烯类强双光子吸收分子做了比较; 以新型电荷转移分子为基础, 利用异构效应, 设计出了可以增强双光子吸收强度的分子结构. 研究表明, 在可应用波长范围内, 该系列分子表现出较强的双光子吸收响应, 与相似共轭长度的强双光子吸收分子具有相同量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 二乙烯硫/砜基在分子中心作为吸电子基团可以形成有效的电荷转移分子; 改变咔唑基的连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双光子吸收截面. 该研究为实验合成新型双光子吸收分子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7.
978.
This Letter investigates generalized function synchronization of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complex networks by impulsive control. By constructing the reasonable corresponding impulsively controlled response networks, some criteria and corollaries are derived for the generalized function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the impulsively controlled complex networks,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networks are both included. Furthermore, the generalized linear synchronization and nonlinear synchronization are respectively illustrated by several examples. All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979.
偏振相函数是气溶胶重要的光学参数之一,它对气溶胶复折射指数、粒子尺度和形状都十分敏感。多角度多光谱偏振遥感可以有效获取气溶胶偏振相函数信息。新一代CIMEL太阳-天空偏振辐射计CE318-DP作为高精度地基气溶胶偏振遥感仪器已被引入全球气溶胶自动观测网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并作为扩展多波长偏振测量的太阳-天空辐射计观测网SONET(Sun/sky-radiometer Observation NETwork)的主要仪器,已在不同类型气溶胶观测站点积累了多年的偏振数据。但目前偏振反演仅能利用线偏振度或偏振辐亮度。与线偏振度和偏振辐亮度相比,Stokes参数Q和U不仅包含天空光线偏振强度信息还包含偏振方向信息。利用CE318-DP多光谱多角度测量的天空光Stokes参数Q和U反演气溶胶偏振相函数的方法。针对CE318-DP标准主平面偏振观测模式PPP(Polarized Principal Plane)下Stokes参数U对气溶胶特性变化不敏感、信息难以利用的不足,测试了新的平纬圈偏振扫描模式ALMP(ALMucantar Polarization)获取Stokes参数Q和U,并成功应用于偏振相函数的反演。系统分析了340~1 640 nm多光谱通道上典型生物质燃烧型气溶胶和水溶性气溶胶的-P12/P11反演结果并测试了反演方法在晴朗和灰霾不同大气条件下的适用性。无论在主平面还是平纬圈观测几何下,反演结果在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上均与真实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讨论了模型中基于气溶胶参数初始值和大气气溶胶参数真实值计算的“大气单次散射/大气散射”的比值近似相等的假设条件在短波通道不能很好地满足是造成紫外波段反演结果偏差较大的原因之一。后续有待进一步提高反演模型在短波通道的适用性,为利用不同光谱通道上-P12/P11的变化特征改进气溶胶微物理参数反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0.
The “relative entropy” has been used as a minimization function to predict the tertiary structure of a protein backbone, and
good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However, in our previous work, the ensemble average of the contact potential was estimated
by an approximate calcul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integrity of the relative-entropy-based method, a new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ensemble average of the contact potential was presented in this work,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rmodynamic
perturbation theory. Tests of the improved algorithm were performed on twelve small proteins. The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s
of the predicted versus the native structures from Protein Data Bank range from 0.40 to 0.60 nm.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approximate values, the average prediction accuracy is improved by 0.04 nm.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0670497), the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No. 5072002), and the Specialized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Grant No. 20080005000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