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3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839篇
化学   2684篇
晶体学   67篇
力学   1564篇
综合类   64篇
数学   351篇
物理学   129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多孔介质高温蓄热的热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蓄热是太阳能热发电、高温热利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基于多孔介质和熔融盐流体的高温蓄热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对蓄热时间、流体进口温度、进口速度对斜温层温度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口温度对斜温层厚度的影响较小,进口速度的增加会导致斜温层厚度的增加。同时对流体和多孔介质的温度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应用于局部热平衡和非热平衡的雷诺数判据。  相似文献   
62.
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建筑没有安装专门的供暖设备,传统的空调采暖增加了建筑能耗。利用太阳能和建筑物自身进行采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孔太阳墙采暖房,其核心部分多孔太阳墙是由多孔陶瓷构成。在晴朗的冬季,对多孔太阳墙采暖房的采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重点检测了不同外界环境(主要是指太阳辐射照度和环境温度)下,多孔太阳墙采暖房的采暖及储热性能。研究表明:多孔太阳墙采暖房在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具有较好的采暖效果,且采暖房内的温差较小;同时具有较好的储热性能。以实验测得的武汉地区1月某天的实验数据为例,相比环境温度,当天采暖房内最高温升为19.9℃。在07:00~16:00之间,采暖房的平均温升为11.5℃;在辐射强度较弱的16:00~18:00,采暖房的平均温升为6.6℃。在07:00~18:00之间,采暖房内最大温差为1.37℃,出现在12:40。  相似文献   
63.
《Phase Transitions》2012,85(4):322-336
Frequency dispersion measurements of proton spin–lattice relaxation rates (R 1) of liquid crystal 4-propyl-4′-pentylazoxybenzene in bulk and confined samples (in random porous network of aerosil nano-particles) are reported in isotropic and nematic phases. Significant low-frequency increase in R 1 in confined samples indicates slow molecular reorientations mediated by translational displacements near the adsorbing porous surface. The resulting dispersion behavior of R 1 (~ω ? p ) reflects the nature of the random surface (p?=?0.5 for equi-partition of the diffusive modes). The observed temperature-independent exponent in the isotropic phase (p?=?0.34) indicates the abundance of low-wavelength surface modes. Its temperature-dependent higher values in the nematic phase (from 0.59 to 0.65 on cooling), and increased spin–lattice coupling via this mechanism, show progressive onset of longer wavelength modes. A detailed analysis shows the effect of confinement on the order director fluctuations, molecular reori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al diffusion of the molecules.  相似文献   
64.
刘俊  林皋  李建波 《物理学报》2012,61(12):120202-120202
密度矩阵重正化群方法(DMRG)在求解一维强关联格点模型的基态时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在应用于二维或准二维问题时,要达到类似的精度通常需要较大的计算量与存储空间.本文提出一种新的DMRG异构并行策略,可以同时发挥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和图形处理器(GPU)的计算性能.针对最耗时的哈密顿量对角化部分,实现了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并且给出了CPU和GPU之间的负载平衡策略.以费米Hubbard模型为例,测试了异构并行程序在不同DMRG保留状态数下的运行表现,并给出了相应的性能基准.应用于4腿梯子时,观测到了高温超导中常见的电荷密度条纹,此时保留状态数达到104,使用的GPU显存小于12 GB.  相似文献   
65.
多孔介质BISQ模型中的慢纵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研究了多孔介质BISQ模型中慢纵波的基本特性.给出了BISQ模型下慢纵波速度 和衰减的低频近似公式.与Biot理论对比,BISQ模型中慢纵波的衰减随频率降低急剧增大, 且随喷射流长度的减小而增加;相速度随喷射流长度的减小而增加,其低频极限值不是零; 孔隙流体位移与固相骨架位移之比的幅值随喷射流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其相位特点与Biot模 型预测的不同;在流体与孔隙介质的边界上可产生更大的渗流.为对比,同时也给出快纵波 的行为.依据BISQ模型可推断:非黏滞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不存在喷射流机理;BISQ模型中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喷射流 慢纵波 动力协调  相似文献   
66.
多孔硅/多孔氧化铝与PVK复合光致发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旋涂法实现了多孔硅、多孔氧化铝与聚乙烯咔唑(PVK)的复合,研究了多孔硅/PVK、多孔氧化铝/PVK复合体系的光致发光性能。PL谱的测试发现,多孔硅/PVK复合体系的PL谱同时具有多孔硅和PVK的发射峰。此外,在485nm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新峰,讨论了这个峰的来源。而多孔氧化铝与PVK复合后,没有产生新的峰。但多孔氧化铝与PVK复合后,由于多孔氧化铝纳米孔的纳米限制效应使PVK的发光峰出现大幅度蓝移。从多孔硅与多孔氧化铝发光机制的不同出发,讨论了多孔硅、多孔氧化铝与PVK复合后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67.
多孔硅的制备条件对其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制备的多孔硅的光致发光(PL)特性是不同的,这是许多研究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对比分析了阳极氧化电流密度、阳极氧化时间、溶液浓度以及自然氧化时间对多孔硅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多孔硅的发光峰位会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蓝移,要获得较强的发光,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流密度;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多孔硅的发光峰位也发生蓝移。当HF酸的浓度较小时,峰位随浓度的增大表现为向低能移动;而当HF酸的浓度较大时,峰位随浓度的增大则表现为移向高能。多孔硅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其发光峰位发生蓝移,而发射强度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并用量子限制模型和发光中心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8.
多孔硅的光致发光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晓静  李清山 《发光学报》2004,25(4):396-400
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解释多孔硅发光的理论模型,每个模型都可以针对某些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而对其他的实验结果就可能无法解释甚至相悖,因此多孔硅的发光机制至今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改变阳极氧化的条件,制得了一系列样品,其光致发光谱主要有四个峰。随着制备条件的改变,各个峰位的变化不大,但峰值强度比的变化比较大。随着自然氧化时间的延长,各个峰位的变化很小,有红移也有蓝移,有的则基本不变;而峰值强度的减弱幅度较大,但对应于各个峰位幅度的减弱是均衡的。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多孔硅的发光是多种发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孔硅纳米量子线的一定尺寸分布,不仅使光致发光谱存在一定的带宽,而且也是产生多峰现象的原因之一;多孔硅的结构特征对其发光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ONEDIMENSIONALFILTRATIONPROBLEMINPARTIALLYSATURATEDLAYEREDPOROUSMEDIA¥XIAOSHUTIE(萧树铁)(DepartmentofAppliedMathematics,Tsinghua...  相似文献   
70.
王冠中  中峰 《发光学报》1999,20(3):270-273
采用溶液电镀方法在多孔硅表面制备纳米尺寸的银颗粒,测量了不同镀银多孔硅表面吸附的RhB染料分子以及固态的RhB染料的Raman散射谱。在相同的激发强度下,固态RhB染料的Raman散射最弱,而镀银的多孔硅表面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1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