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1篇 |
免费 | 254篇 |
国内免费 | 94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795篇 |
晶体学 | 26篇 |
力学 | 28篇 |
综合类 | 26篇 |
数学 | 72篇 |
物理学 | 2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148篇 |
2013年 | 400篇 |
2012年 | 197篇 |
2011年 | 157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以1,3,5-三(咪唑基)苯(tib),4,4-二苯醚二甲酸(H2L)和Cd(NO3)2·6H2O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的Cd(Ⅱ)配合物[Cd2(L)4(tib)2DMF]n·DMF(Cd-2 MOF)(1,CCDC:1901161),其结构经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P 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0.0363(9)A,b=14.1842(13)A,c=20.2842(18)A,α=97.754(3)°,β=98.410(3)°,γ=104.960(3)°。室温固态荧光测试结果显示配合物1具有很强的发射峰,并研究其变温荧光性质,通过后功能化修饰掺杂稀土元素实现了Ln^3+封装的MOF(Ln=Eu,Tb,Eu/Tb)材料发射的细调。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提高非均相类Fenton体系的催化效率,采用浓硫酸对磁铁矿粉进行表面改性,得到改性磁铁矿(M-Fe_3O_4).探究以M-Fe_3O_4为催化剂的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橙黄Ⅱ的氧化降解效果,并考察M-Fe_3O_4投加量、H_2O_2投加量、反应初始pH值等因素对橙黄Ⅱ脱色率和TOC去除率的影响.XRD、TEM和FT-IR表征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M-Fe_3O_4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加,且表面覆盖硫酸铁混盐等活性组分.与磁铁矿/H_2O_2和FeSO_4/H_2O_2两体系相比,M-Fe_3O_4/H_2O_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橙黄Ⅱ(初始浓度为500mg·L~(-1))的降解效率明显提升.在最佳反应条件(pH=6,M-Fe_3O_4投加量为0.25g·L~(-1),H_2O_2投加量为4mL·L~(-1))下,橙黄Ⅱ脱色率达到92%,TOC去除率达到47%,为实际废水处理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994.
以邻菲罗啉双酮和N,N-二(4-丁氧基苯基)氨基苯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光功能配体(L)及其钌配合物1,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 利用开/闭孔Z扫描技术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结果表明,在近红外范围内钌配合物具有比配体更大的三阶非线性系数和双光子吸收截面。 通过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和粘度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结合特性。 结果表明,配合物通过插入模式与DNA结合。 因此,该新型钌配合物可以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应用于生物显影。 相似文献
99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OAc)](1)和[Co(L)2]Cl·4CH3OH(2)的结构(HL为2-乙酰-3-甲基吡嗪-N-(4-氟苯基)缩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中心与缩氨基硫脲配体中的NNS供体和1个单齿醋酸根配位,形成扭曲的平面四边形配位构型;在配合物2中,Co(Ⅲ)离子中心与2个三齿缩氨基硫脲配体配位,拥有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和2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996.
合成了2个含肟基Schiff碱的Cu(Ⅱ)和Ni(Ⅱ)配合物[Cu(L1)2]·(1,4-dioxane)(1)和[Ni(L2)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均包含1个中心金属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单元,且金属离子的配位数均为4,均具有轻微扭曲的平面四边形几何构型。不同的是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氢键以及π…π堆积作用相连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仅通过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一条一维超分子链。 相似文献
997.
A novel Ni(Ⅱ) ion-imprinted silica gel polymer was prepared via the surface imprint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aqueous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by using 2-acrylamido-2-methyl-1-propanesulfonic acid(AMPS) as a functional monomer for the selective separation of Ni(Ⅱ) from aqueous solution. The sorbent showed good chemical and thermal stability. Kinetic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equilibrium adsorption was achieved within 10 min and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fitted well with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ion-imprinted polymer towards Ni(Ⅱ) at the optimal p H of 7.0 was 66.22 mg·g~(-1). The relative selectivity coefficients of the sorbent were 9.23, 15.71, 14.72 and 20.15 for Ni(Ⅱ)/Co(Ⅱ), Ni(Ⅱ)/Cu(Ⅱ), Ni(Ⅱ)/Zn(Ⅱ) and Ni(Ⅱ)/Pb(Ⅱ), respectively. The adsorption isotherm fitted well with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The thermodynamic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Ni(Ⅱ) was a spontaneous and endothermic process. The sorbent showed good reusability evidenced by six cycles of adsorption/desorption experiments. The precision of this method is satisfactory. Thus, the prepared sorben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romising sorbent for selective separation of Ni(Ⅱ) in real water samples. 相似文献
998.
以硝酸锌与3,4’-联苯二甲酸(3,4’-H2dpdc),4,4’-联吡啶(4,4’-bpy)为反应物,以水为溶剂,适当调节pH值,通过水热反应,得到配合物[Zn(3,4’-Hdpdc)2(4,4’-bpy)](Zn-MOF)。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分析确定了该配合物是由4,4’-bpy配体桥联Zn(Ⅱ)离子形成的 “Z”形链结构,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在278 nm激发下,Zn-MOF的荧光发射光谱在341~537 nm范围出现宽发射峰,最强发射峰波长406 nm,属于配体的π*-π跃迁。研究了该配合物对Tb(Ⅲ)离子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n-MOF可敏化甲醇和水溶液中的Tb(Ⅲ)离子,使Tb(Ⅲ)离子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增强。在荧光光谱490,545,585和624 nm出现强的线状发射峰,对应于Tb(Ⅲ)离子的5D4→7FJ (J=6~3)跃迁。最强发射峰位于545 nm (5D4→7F5),为绿光。Zn-MOF可用作荧光探针检测甲醇和水溶液中的Tb(Ⅲ)离子。 相似文献
999.
可疑文件中墨水笔迹的相对时间鉴定对法庭科学、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历史文献的整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建立了一种识别墨迹相对年代的毛细管电泳(CE)新方法。采用络合剂邻菲罗啉(1,10-phen)和反式-1,2-环己二胺四乙酸(CDTA)分别与Fe(Ⅱ)和Fe(Ⅲ)络合,然后用CE测定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通过比较从可疑笔迹中提取的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与从整个文档中提取出的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判断整篇文字是否同时书写。实验首先对两种络合剂与两种价态铁离子的特异性络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phen与Fe(Ⅱ)、CDTA与Fe(Ⅲ)具有特异性络合。初步研究还表明:由于商用墨水pH值较低,墨水中的Fe(Ⅱ)在墨水瓶中比较稳定,因此Fe(Ⅱ)在墨水瓶中的氧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当墨水书写在纸张上时,墨水中的硫酸会逐渐被纸张的纤维素所消耗,从而导致Fe(Ⅱ)在纸张中被逐渐氧化;在老化过程中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发生了变化,书写的时间越长,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就越小。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依赖于找到一种合适的提取笔迹墨水的方法和CE分离测定Fe(Ⅱ)... 相似文献
1000.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Br]·DMF(1),[Cu(L)Cl]·2H2O(2)和[Cu2(L)2(SO4)]·H2O·CH3OH(3)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缩氨基硫脲阴离子配体的N2S给体及1个卤素阴离子配位(1和2中分别为溴离子和氯离子),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双核配合物3中,2个Cu(Ⅱ)中心由2个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硫原子桥联形成Cu2S2簇,Cu…Cu距离为0.318 0 nm。每个Cu(Ⅱ)离子还与来自同一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处于外轴向位置η2-SO42-的1个氧原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此外,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