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9篇
  免费   693篇
  国内免费   775篇
化学   2980篇
晶体学   25篇
力学   71篇
综合类   89篇
数学   235篇
物理学   146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462篇
  2013年   462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381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51.
在pH 3.0~3.8的BR缓冲溶液中,偶氮胂Ⅲ-Ba(Ⅱ)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体系的共振散射信号增强,据此建立了蛋白质测定的共振散射光谱法。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线性范围为0~1.0 mg/L,检出限为21.4μg/L;将该法用于人血清中蛋白质的测定,与医院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方法的批内精密度为2.8%(n=6),批间精密度为3.5%(n=6),回收率为96.0%~100.0%。  相似文献   
952.
利用Langmuir单层膜模拟生物矿化过程或者是利用LB膜技术构筑层状固体模板来制备与组装纳米材料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1,2]),因为通过变换成膜材料及制备条件,可以调控生成材料的性质.Langmuir单分子膜的成膜性能直接决定着LB膜的沉积质量、结构和性能~([3,4]).  相似文献   
953.
首先通过电聚合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聚(3-甲基噻吩)(P3MT)修饰膜,然后在一定电位下将DNA分子电沉积到P3MT表面,制备了DNA/(P3MT)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在该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伏安行为以及扫描速度、pH值和尿酸对其伏安行为和检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膜修饰电极结合了P3MT和DNA两者的优点,使8-OH-dG在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明显改善,而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在0.1mol/L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8-OH-dG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0.28~4.2μmol/L和4.2~19.6μmol/L两个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6nmol/L(S/N=3).该研究可以为制备HPLC或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器检测8-OH—dG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检测尿样中8-OH-dG的研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4.
以氯甲基辛醚为氯甲基化试剂, 对杂萘联苯聚芳醚酮酮(PPEKK)进行改性, 制备了氯甲基化杂萘联苯聚芳醚酮酮(CMPPEKK). 考察了氯甲基辛醚用量对氯甲基化程度的影响. 1H NMR表明氯甲基成功引入到聚合物结构中. 采用溶液法制备了CMPPEKK基膜, 然后将其进行三甲胺胺化, 制备了季铵化杂萘联苯聚芳醚酮酮(QAPPEKK)阴离子交换膜. 表征了QAPPEKK的基本性能: 离子交换容量, 含水率, 面电阻. QAPPEKK膜的含水率随离子交换容量增加而升高, 面电阻随离子交换容量的增加而降低. 将QAPPEKK膜应用于全钒液流电池(VRB)中, 电池的能量效率达到85.0%, 电流效率为98.5%, 电压效率为86.3%.  相似文献   
955.
报道了三苯甲烷-4,4',4"-三羧酸(TTCA)的合成方法.以三(乙酰基苯基)甲(TAcPM)为原料,经溴仿反应,得到全对位羧基取代的三苯甲烷;考察了反应物配比、溶剂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并利用核磁共振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和组成.  相似文献   
956.
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峰容量等优势的分离技术,在我国将其用于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研究方面才刚刚起步.本文将GC-GC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联用,构建了用于测量大气有机物的热脱附-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分析系统(TD-GC×GC-FID).采用HP-5MS和HP-INNOWAX色谱柱,建立了C5-C15大气有机物分析方法,实现了一次分析过程同时分离非甲烷烃(NMHCs)、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卤代烃等多种组分.利用标准物质和四级杆质谱(qMS)进行定性,外标法结合FID质量校正因子定量.目标物在GC-GC谱图中第一和第二维保留时间变化分别小于0.6s和0.02s,峰体积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14.3%,其中烷烃和芳香烃为4.5%.标准曲线r2均值大于0.99,平均检出限为6.04ng,平均回收率为111%.利用该方法检测到2010年1月北京市区大气中400多种有机物(信噪比大于50),鉴定了其中的103种物质,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卤代烃、醛、酮、酯、醇和醚等.所测定有机物平均总浓度为51.3×10-9V/V,其中OVOCs约占51%,芳香烃约占30%,烷烃约占15%,卤代烃和烯烃分别占3%和1%.平均浓度最高的前3个组分是乙醇(9.84×10-9V/V)、丙酮(6.72×10-9V/V)和甲苯(3.48×10-9V/V).  相似文献   
957.
利用低温STM研究了非手性的棒状并五苯分子在Bi(111)表面形成的手性风车团簇.在团簇内部,并五苯分子分别沿Bi(111)的3个对称轴方向平行排列,形成6个不同的分子带.在每个分子带中,相邻分子之间有一个滑移错位.当平行排列的分子数多于4时,滑移错位发生反向,形成弯曲的风车扇叶.我们认为,分子的滑移错位来自于分子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而滑移错位的反向是团簇内部的吸引力导致的密堆积的结果.这两种作用的竞争是形成手性风车团簇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958.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ovel 2-(5-arylisoxazol-3-yl)cyclohexa-2,5-diene-1,4-dione hybrids via 1,3-dipolar cycloaddition followed by an oxidation reaction using ceric ammonium nitrate (CAN) has been described. Using this method, various aryl as well as alkyl substituted isoxazole-benzoquinone hybrids were synthesized in high yields.  相似文献   
959.
制备了可用作氨基酸及小分子聚合物的MALDI-FTMS分析基质的β-环糊精包覆多壁碳纳米管.通过引入β-环糊精改善其碳纳米管亲水性.所制备的β-环糊精包覆多壁碳纳米管的扫描电镜图表明,该碳纳米管呈现纳米带状结构.与通常的氧化碳纳米管相比,所制备的β-环糊精改性CNT具有更低的背景信号.进一步采用氨基酸及聚乙二醇等小分子化合物对所制备的碳纳米管进行评价,得到很强的氨基酸及聚乙二醇的碱金属离子加合峰,表明该材料可使小分子化合物解吸离子化,且背景干扰小不会影响到小分子化合物检测.由此可见,制备的β-环糊精包覆多壁碳纳米管适于小分子化合物的MALDI-MS分析.  相似文献   
960.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assays, bioprobes, and biosensors using quantum dots (QDs) as integrated components is presented. In contrast to a QD that is selectively introduced as a label, an integrated QD is one that is present in a system throughout a bioanalysis, and simultaneously has a role in transduction and as a scaffold for biorecognition. Through a diverse array of coatings and bioconjugation strategies, it is possible to use QDs as a scaffold for biorecognition events. The modulation of QD luminescence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transduction of these events via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RET), charge transfer quenching, an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 An overview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use of QDs with each of these transduction methods is provided, along with many examples of their application in biological sensing. The latter include: the detection of small molecules using enzyme-linked methods, or using aptamers as affinity probes; the detection of proteins via immunoassays or aptamers;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assays; and assays for protease or nuclease activity. Strategies for multiplexed detection are highlighted among these examples.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developments to date have been in vitro, QD-based methods for ex vivo biological sensing are emerging. Some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lid-phase assays, which offer certain advantages over their solution-phase counterpa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