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1篇 |
免费 | 124篇 |
国内免费 | 22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010篇 |
力学 | 1篇 |
综合类 | 1篇 |
物理学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Tatsuya Hirofuji Dr. Toshiaki Ikeda Prof. Dr. Takeharu Haino Prof. Dr. Yohsuke Yamamoto Prof. Dr. Atsushi Kawachi 《Chemistry (Weinheim an der Bergstrasse, Germany)》2016,22(28):9734-9739
A new pentacene‐type silaborin, in which three benzene rings are bridged by silicon and boron atoms,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using NMR spectroscopy and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The precursor, 1,4‐bis(dimesitylboryl)‐2,5‐bis(phenylsilyl)benzene ( 4 ), was prepared by stepwise introduction of a silyl group and a boryl group to a benzene ring starting from 1,4‐dibromobenzene. Double cyclization of 4 proceeds by a H‐Mes exchange and a B‐H/C‐H dehydrogenative condensation to afford pentacene‐type silaborin 5 . X‐ray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reveals that 5 adopts a bent structure rather than a planar one. UV/Vis spectra and DFT calculations for 5 reveal a lowering of the LUMO energy level compared with corresponding anthracene‐type 3 . 相似文献
72.
73.
74.
CO2氧化异丁烷制异丁烯用Pd/V2O5-SiO2催化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表面化学反应改性法制备了不同V2O5负载量的V2O5-SiO2表面复合物载体,进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Pd催化剂. 用N2吸附、 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程序升温脱附、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和微反技术对系列Pd/V2O5-SiO2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晶相结构、价态、异丁烷的化学吸附性能和CO2部分氧化异丁烷制异丁烯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Pd/V2O5-SiO2催化剂中的钒以V5+形式存在, V5+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活性位V=O, 其中 V=O 晶格氧与 i-C4H10分子的-CH3 和-CH 中的H产生化学吸附作用; 催化剂中金属Pd与V4+协同作用使CO2在催化剂上产生了卧式吸附态; 晶格氧参加了催化氧化反应,催化剂中 V5+←→V4+ 的变化构成了催化反应的氧化还原过程. 在525 ℃, CO2/i-C4H10体积比为1和空速为 1200 h-1的条件下,以Pd/25%V2O5-SiO2为催化剂时异丁烷转化率为22.8%, 异丁烯选择性为89.1%. 相似文献
75.
采用浸渍沉淀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MgO/海泡石(Sep)复合载体负载Cu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环己醇脱氢反应的催化性能。采用N2气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海泡石的引入有助于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增加,但当载体中海泡石的比例太高时,会导致催化剂酸性以及活性组分Cu状态的变化,从而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当复合载体中海泡石质量分数为40%时,催化剂的活性最高,选择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76.
A. V. Redkina Yu. V. Belokopytov N. D. Konovalova K. N. Khomenko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hemistry》2007,43(6):405-410
An increase in the propylene output in the oxidative dehydration of propane on V2O5/TiO2-SiO2 was observed after prior reduction of V2O5 in the reaction mixture to V2O4, which reduces the destructive chemisorption of propylene. A low titanium dioxide content in TiO2-SiO2 hinders the deep reduction of V2O5 to V2O3, which reduces the conversion of propan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Teoreticheskaya i éksperimental’naya Khimiya, Vol. 43, No. 6, pp. 373–378, November–December, 2007. 相似文献
77.
离子交换法制备Pt-SnE/Mg 《燃料化学学报》2016,44(5):597-606
以水滑石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Pt-Sn_E/Mg(Al)O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N2物理吸附、透射电镜等技术表征;考察了该离子交换法制备的Pt-SnE/Mg(Al)O催化剂对乙烷和丙烷脱氢的催化性能,并与浸渍法制备的Pt-SnI/Mg(Al)O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的Pt-SnE/Mg(Al)O催化剂其反应活性和稳定性明显优于浸渍法制备Pt-SnI/Mg(Al)O催化剂的。在相同条件下反应2 h后,Pt-SnE/Mg(Al)O催化剂和Pt-SnI/Mg(Al)O催化剂的乙烷催化脱氢转化率分别为12.2%和3.1%,丙烷催化脱氢转化率分别为38.7%和26.4%。 相似文献
78.
负载型Pt/CeO-Al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氢性能 《燃料化学学报》2016,44(6):718-725
通过超声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大孔容和大孔径的CeO_2-Al_2O_3复合载体,并以此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Pt/CeO_2-Al_2O_3催化剂,采用XRD、氮吸附、NH3-TPD、SEM和TEM等方法对复合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甲基环己烷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Pt/CeO_2-Al_2O_3催化剂的脱氢性能,研究了载体中Ce/Al物质的量比及反应温度对其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Al物质的量比为0.5时,Pt/CeO_2-Al_2O_3催化剂在450℃下具有较高的脱氢性能;甲基环己烷转化率达到88.53%,甲苯的选择性达94.63%。 相似文献
79.
采用羰基合成-浸渍法制备了不同Pt/Sn摩尔比(3:1, 1:1, 1:2和1:3)的PtSn/Al2O3催化剂, 利用N2吸附-脱附实验、 X射线衍射(XRD)、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Sn负载量对PtSn/Al2O3的结构性质及催化丙烷脱氢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制备的PtSn/Al2O3具有较高的丙烯选择性和稳定性. 当Pt/Sn摩尔比为3:1和1:1时, 铂和锡在催化剂上主要以Pt3Sn和PtSn合金形式存在, 合金的形成明显改善了催化剂的脱氢性能, 可抑制金属颗粒的高温烧结; 当Pt/Sn摩尔比为1:2和1:3时, 铂主要以金属形式存在. 随着Sn负载量的增加, 催化剂上L酸性位逐渐减少, 丙烷转化率降低, 丙烯选择性增加, 同时促使反应积炭从金属表面向载体迁移, 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