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8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化学   749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476篇
综合类   29篇
数学   178篇
物理学   6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固相反应法在不同烧结温度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Na1/2Bi1/2)Cu3Ti4O12(NBCTO)陶瓷样品,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微观组织结构、介电性质和复阻抗及其随温度的变化. 实验发现NBCTO陶瓷所呈现出的电学性质与CaCu3Ti4O12陶瓷相应的电学性质非常类似. 烧结温度为990℃至1060℃范围的NBCTO陶瓷样品室 关键词: 高介电材料 介电性质 复阻抗 内阻挡层电容  相似文献   
52.
基于载流子的注入、传输和复合过程,建立了双层有机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延时理论模型;讨论了电致发光延时随电压、注入势垒、内界面势垒、阳极区厚度及LiF缓冲层(BL)厚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低电压下,EL延时由复合过程主导,而高电压下,输运过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当δe/δh2时,M/O界面属于欧姆接触,电流是空间电荷限制的,注入势垒的变化对复合时间trec影响较大,当δe/δh2时,M/O界面成为接触限制,注入势垒的变化对trec几乎没有影响;(3)当内界面势垒超过0.3eV,H′h对trec的影响明显变弱,复合延迟时间基本上由电压和其它因素控制;(4)当电压较小时,随Lh/L的增大,trec增大;当电压超过某一值后,trec几乎不随Lh/L的变化而变化;(5)对于LiF/Ag阴极,在不同的偏压下,LiF的厚度在3.1nm左右时的复合时间最短,对应的EL延迟时间也最短,这与实验中从电致发光效率的角度得出的LiF最佳厚度一致。  相似文献   
53.
制冷型红外成像系统内部杂散辐射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松涛  孙志远  张尧禹  朱玮 《物理学报》2015,64(5):50702-050702
杂散辐射是红外光学系统设计和检测过程中涉及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定量测量红外成像系统内部杂散辐射, 提出一种基于辐射定标的测量方法, 并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以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首先, 建立了不带光学系统的辐射定标模型, 即探测器直接接收定标源辐射能, 获得探测器内部因素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然后将其与带有光学系统的定标结果进行比较, 得到由光学系统自身辐射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进而计算红外成像系统内部杂散辐射; 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该方法操作简单, 对实验条件要求低, 并可以精确地测量红外成像系统内部杂散辐射.可用于指导红外系统设计中的杂散辐射抑制, 验证系统杂散辐射分析结果是否准确以及检测系统杂散辐射指标是否合格.  相似文献   
54.
唐古月  娄钦  王浩原 《计算物理》2021,38(3):301-312
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有三种恒温热源(圆形、三角形、方形)参与的圆管内纳米流体(铜-水)自然对流进行数值研究.主要研究瑞利(Ra)数,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以及热源几何形状等控制参数对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结果发现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有利于强化传热,且在Ra数较小时,平均努塞尔(Nu)数增加的幅度要优于Ra数较大的情...  相似文献   
55.
曹炳阳 《计算物理》2007,24(4):463-466
提出一种计算热导率的非平衡分子动力学(NEMD)方法,通过构造均匀内热源获得抛物线形温度分布,并基于Fourier导热定律计算热导率,与Müller-Plathe发展的反扰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RNEMD)方法相比,不仅具有能量动量守恒和收敛性好的优点,还克服了常规NEMD方法中热冷源区域存在局域热力学非平衡的问题,并有模拟系统温差影响小的特点.对液态氩的热导率进行模拟并与RNEMD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6.
The rotational spectrum of isoamyl acetate, H3C–COO–(CH2)2–CH(CH3)2, has been recorded and assigned using a molecular beam Fourier transform microwave (MB-FTMW) spectrometer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3–26.5?GHz. One conformer has been observed. By comparing the spectroscopic data with the quantum chemical data,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former observed does not have Cs symmetry. The rotational and centrifugal distortion constants were determined. The barrier to internal rotation of the acetate methyl group was found to be 93.98?cm?1. Due to the high number of the conformers, a systematic nomenclature will b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57.
王爽  郑海子  赵振业  陆越  徐春华 《物理学报》2013,62(16):168703-168703
传统磁镊的测量精度受限于磁球的布朗涨落, 当磁力小于约10 pN时, 磁球的布朗涨落明显增大, 对应磁镊的空间分辨率显著下降. 为了提高传统磁镊在小力条件下的测量精度, 本文将全内反射荧光技术引入到磁镊技术中, 并建立相适应的“磁球-手柄-荧光微球-待测生物分子”单分子连接系统, 在小力条件下(小于10 pN)获得纳米量级的测量精度. 应用改进的磁镊对DNA发卡的折叠-去折叠态的转变过程进行了研究, 依据DNA发卡的折叠-去折叠态转变的性质对全内反射场的穿透深度进行了校正, 并结合实验结果对改进后的磁镊的测量精度进行分析. 观察了Bloom解旋酶的解旋动力学过程, 获得初步实验结果, 证实了改进的磁镊在单分子研究中的实用性. 关键词: 磁镊 全内反射荧光 DNA发卡 解旋酶  相似文献   
58.
曹小群  宋君强  张卫民  赵军 《中国物理 B》2011,20(9):90401-090401
Variational principles are constructed using the semi-inverse method for two kinds of extended Korteweg—de Vries (KdV) equation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simple models of the nonlinear oceanic internal waves and atmospheric long waves, respectively. The obtaine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have also been proved to be correct.  相似文献   
59.
文章介绍了用内耗方法研究金属液态结构的新进展,发现了随温度变化金属液态结构发生不连续的变化,并经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等实验证实了这种变化.这对认知金属液态结构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0.
何援军  金劼  蒋国霞 《应用数学》2016,38(4):275-277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原位导丝法换置中心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3年在颈内静脉留置的中心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因功能障碍后,并经颈内静脉原位导丝法换置长期导管,术后及每次透析后均改用尿激酶封管患者16例(原位换置组);选取同期首次经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普通肝素封管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泵控血流量及随访期的反应及开存期率、次开存期率。结果围术期泵控血流量原位换置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感染例次/1000导管日0.9%与1.0%,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换置组围术期未发生中重度并发症,12个月开存期率81.2%、次开存期率93.8%;对照组开存期率为65%、次开存期率8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内静脉原位导丝法换置中心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在MHD患者中的使用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