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16篇
  免费   5524篇
  国内免费   4341篇
化学   11991篇
晶体学   977篇
力学   10167篇
综合类   593篇
数学   15036篇
物理学   14317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482篇
  2022年   874篇
  2021年   979篇
  2020年   1250篇
  2019年   1076篇
  2018年   1100篇
  2017年   1538篇
  2016年   1723篇
  2015年   1373篇
  2014年   2203篇
  2013年   3100篇
  2012年   2618篇
  2011年   2999篇
  2010年   2531篇
  2009年   2805篇
  2008年   2700篇
  2007年   2731篇
  2006年   2547篇
  2005年   2334篇
  2004年   2013篇
  2003年   1824篇
  2002年   1605篇
  2001年   1341篇
  2000年   1267篇
  1999年   1167篇
  1998年   1060篇
  1997年   906篇
  1996年   741篇
  1995年   614篇
  1994年   576篇
  1993年   472篇
  1992年   476篇
  1991年   363篇
  1990年   285篇
  1989年   219篇
  1988年   179篇
  1987年   137篇
  1986年   96篇
  1985年   120篇
  1984年   120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82篇
  1981年   60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52篇
  1978年   39篇
  1977年   38篇
  1976年   19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蜂蜜、蜂王浆中氯霉素残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处理方法包括添加同位素内标氯霉素-d5和采用10%偏磷酸沉淀蜂王浆产品中的蛋白质,上清液经乙酸乙酯提取,自制硅胶柱和Oasis小柱净化。净化后的提取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检测,多反应监测3对离子(321.0/256.9、321.0/194.0、321.0/175.8)。该方法对不同基质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1%-10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蜂蜜和蜂王浆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μg/kg和0.2μg/kg。  相似文献   
852.
通过化学刻蚀、电化学沉积和电化学氧化还原等粗糙方法,寻找合适的条件对锌电极表面进行预处理,以期获得吡啶在纯锌电极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实验证明,电化学氧化还原处理是最佳的选择.以0.5mol/LNaClO4中性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分别进行电化学氧化还原循环和电位阶跃两种处理.结果表明,将还原电位和氧化电位分别控制在-1.6和-0.7V时,利用共焦显微拉曼系统成功地得到了粗糙锌电极表面吸附吡啶的SERS信号.  相似文献   
853.
采用XRD表征了水蒸气和磷联合改性的HZSM-5沸石分子筛的结构.通过NH3-TPD和N2吸附脱附研究了样品的酸性和比表面.采用正庚烷的裂化反应研究了样品的裂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磷改性样品与母体样品相比,经过水蒸气处理后显示出较高的酸量和正庚烷裂化活性.上述结果首次用模型簇和计算量子化学方法进行了解释.采用Gaussian94软件包和PM3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对模型簇进行了全优化和频率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磷改性后样品的脱铝补硅反应热大于母体样品脱铝补硅反应热,从而显示出磷对骨架的稳定化作用.  相似文献   
854.
Reversible‐deactivation radical polymerization (RDRP) techniques have received lots of interest for the past 20 years, not only owing to their simple,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broad applicability, but also their accessibility to produce polymeric materials with well‐defined structures. Modeling is widely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polymerization conditions and processes. In addition, there are numerous literatures on the kinetic and reactor models for RDRP processes, which show the accessibility on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insight,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ling over chain microstructure with predetermined molecular weight and low dispersity, copolymer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sequence distribution.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facility of the method of moments in the modeling field and presents a summary of the present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ocusing on the model‐based RDRP processe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oments. Summary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is discussed briefly.

  相似文献   

855.
采用溶胶凝胶及冷压方法,通过在Ca_3Co_(3.9)Cu_(0.1)O_(9-δ)体系中引入不同量的Ag~+或Yb~(3+)离子来调控体系的热电性能,制备了可在300~880 K下稳定存在且热电性能优良的陶瓷材料Ca_(3-x)Ag_xCo_(3.9)Cu_(0.1)O_(9-δ)(x=0.1,0.15,0.2,0.3)和Ca_(3-y)Yb_yCo_(3.9)Cu_(0.1)O_(9-δ)(y=0.05,0.1,0.2,0.3).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样品纯度较高,晶粒均匀,晶粒间较致密.适量的Ag~+,Yb~(3+)离子取代Ca~(2+)离子固溶到晶体中使制备的双掺杂材料晶胞体积发生了变化,但并未引起晶体对称结构的变化.电阻率和Seebeck系数的表征结果说明双掺杂优化了载流子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率不断减小,Seebeck系数不断增大.经过计算可知Seebeck系数的增大还有电子有效质量的贡献.热导率表征结果显示双掺杂体系的热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中声子热导依然起主要作用,这与单掺杂体系的结果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双掺杂样品Ca_(2.7)Ag_(0.3)Co_(3.9)Cu_(0.1)O_(9-δ)在880 K下ZT值达到最大,为0.2.  相似文献   
856.
以Bi(NO_3)_3·5H_2O和Na_2WO_4·2H_2O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纯相Bi_2WO_6,并对其进行非金属离子Br-掺杂改性。采用XRD、SEM、TEM、XPS、Raman、PL和DRS研究了Br~-掺杂对Bi_2WO_6的物相结构、形貌和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r-掺杂可有效提高Bi_2WO_6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当掺杂量(物质的量百分数)为8%时,溴掺杂Bi_2WO_6的光催化性能最好,可见光照射40 min后,可降解96.73%的罗丹明-B,与未掺杂Bi_2WO_6相比,其降解率提高了36.32%。  相似文献   
857.
采用低成本的两步水热法直接将Co-Al双金属硫化物生长在泡沫镍上,成功制备了CoAl2S4/Ni电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和超级电容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oAl2S4/Ni电极材料呈现花瓣状的三维多孔结构,且表面粗糙,这种结构有利于电解液和电极材料的充分接触,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比电容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A/g时,电极的放电比容量高达2187.1 F/g, 循环100次后比电容的保持率为90.1%,相关研究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58.
近年来,由于大气CO2浓度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CO2的捕获与利用是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CO2催化转化为甲醇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甲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洁净的绿色燃料和能源载体.Cu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并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通常,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是采用H2对金属氧化物进行还原.然而,传统的气相还原过程伴随着强烈的热效应,且需要在高温(473-573 K)下进行,会引起表面铜颗粒长大并加速其聚集烧结,使得活性组分利用率下降.近年来,以NaBH4为还原剂的液相还原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且条件可控,反应在低温下进行,放出的热量可在液相环境中迅速得到转移,大大抑制了铜颗粒的聚集.因此,液相还原法可制备出高铜分散度、高活性的催化剂.焙烧温度对铜基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已得到广泛探究,但这仅限于含二价铜物种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含多种铜价态催化剂的影响未见报道.由于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含有还原态的铜物种(Cu0和Cu+),它们比Cu2+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因此在后续的焙烧过程中催化剂更容易发生烧结和聚集.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了Cu/Zn/Al/Zr催化剂,分别于423,573,723和873 K焙烧后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制备的铜基催化剂结构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焙烧温度升高,铜物种聚集作用增强,金属铜颗粒尺寸增大,873 K时烧结出现显著增强.由于比表面积随焙烧温度升高而减小,高温度焙烧的催化剂具有小的表面碱性位数目.焙烧温度会影响催化剂中铜物种与其它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催化剂的还原.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逐渐降低,表面Cu+/Cu0的比例先增后减.CO2加氢活性评价显示,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尤其是甲醇选择性;随着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的CO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先增后减,CZAZ-573催化剂具有最高活性,且在1000 h长周期活性测试中表现稳定.CO2转化率与催化剂暴露金属铜的比表面积密切相关.相比Cu0,产物甲醇更容易在Cu+表面催化生成,催化剂表面的Cu+/Cu0比与甲醇选择性的变化规律一致.通过调控焙烧温度可得到高Cu比表面积以及高Cu+/Cu0比的催化剂,有利于CO2加氢生成甲醇.  相似文献   
859.
Compression, tensile and mixed compression/shear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PA66 by using a universal material testing machin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experimental yield loci of PA66. For the mixed compression/shear tests, instead of using a complex loading device, SCS (shear-compression specimens) were used to generate the additional shear stresses. The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 under complex stress states can be obtained for further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yield loci of PA66 obtained by the test method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agree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ree stresses invariant, which indicat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 method.  相似文献   
860.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分别以蛋白为检测对象和以药物为检测对象,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恩诺沙星(EFL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两种不同分子作为检测对象均表明EFLX与BSA的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作用力类型以疏水作用为主。基于实验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以EFLX为检测对象所得的结合常数远大于以BSA为检测对象的结合常数。这表明以药物为检测对象的荧光光谱法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传达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信息。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得到了紫外光谱法的验证。此外,考察了离子强度对EFLX-BSA体系的影响,通过EFLX与曙红B(EB)、盐酸柔红霉素(DH)、赫斯特荧光染料(Hoechst)的竞争实验,推测了EFLX与BSA的结合方式为沟槽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