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0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222篇
化学   1213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374篇
综合类   64篇
数学   489篇
物理学   8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mazonian fruits are excellent sources of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can be used in beverages to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and sensori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develop a blend of murici (Byrsonima Crassifolia (L.) Kunth) and taperebá (Spondias Mombin L.) through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investigating the nutritional and sensorial characteristics of fruits and beverages. The murici was highlighted as higher vitamin C content (58.88 mg · 100 g−1) compared to taperebá (25.93 mg · 100 g−1). The murici and taperebá are good sources of total phenolic compounds (taperebá 1304.15 ± 19.14 mgGAE · 100 g−1 and the murici of 307.52 ± 19.73 mg GAE · 100 g−1) and flavonoids (174.87 ± 1.76 μgQE/g and 129.46 ± 10.68 μgQE/g, murici and taperebá,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to other Brazilian fruits.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different methods revealed that the taperebá had a higher average in the results, only in the ORAC method and did not presen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relation to the murici. The beverage develop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experimental design 23, showed through sensory analysis and surface response methodology that murici and high sugar content (between 12.5 and 14.2% of sugar) influenced in sensory acceptance.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everages with improved nutrition and a sensory acceptance can be prepared using taperebá and murici fruits.  相似文献   
92.
于月娜  房芳 《化学教育》2021,42(8):53-57
将学科热点之一催化不对称合成策略引入实验教学中,通过CBS还原制备手性醇。实验以苯乙酮为原料,还原得到粗产物手性1-苯乙醇,经制备色谱仪分离提纯,气相色谱和自动旋光仪表征产物的光学性质。实验为综合型有机化学实验,通过此实验,学生在掌握手性醇合成原理与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学习手套箱、气相色谱、制备色谱仪、自动旋光仪等新技术,以提升学生综合科研素质。  相似文献   
93.
王春 《化学教育》2021,42(11):82-85
借助手持技术,利用电压传感器和pH传感器测定不同酸碱性环境下金属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模拟原电池电压变化情况,探究金属铁发生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对应的pH范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感受化学定量实验的魅力。  相似文献   
94.
周亚南  竺丽英 《化学教育》2021,42(17):70-75
研究采用视频分析法,利用NVivo软件,以东芝杯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的化学组选手为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情境、实验设计和教学手段等4个维度,评价卓越职前化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结果发现:教学理念新颖,但具体落实尚有不足;情境创设生动,但主题与学生的联系不够紧密;实验设计别致,但在水平上还有提升空间;教学技术手段先进,但还需要深度融合。研究为创新型卓越化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5.
范德超  黄萍  杨国章  冉鸣 《化学教育》2021,42(23):77-81
基于高中生对实验曲线理解困难的现状,为挖掘实验曲线的教学价值,以沉淀溶解平衡为例,结合课堂演示实验和教学软件,设计了“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多重表征教学为一体的实验探究课。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实验证据,绘制实验曲线,构建微观模型和图像,从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收集与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对曲线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领会各种变化曲线的来源。在曲线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溶解平衡转化”思维模型,以此为开展“曲线融入式”的问题引导型实验教学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96.
王京  张翠  郭东升  丁飞 《化学教育》2021,42(18):121-124
面对不同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了由浅入深、梯度渐进的核磁共振实验教学体系,利用实验教学全面介绍了核磁共振这一重要的分析手段,结合线上教学、课堂互动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认识和了解,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7.
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碘元素,结合海带提碘和精碘制碘酸钾工业生产情境展开复习教学,综合利用元素性质、反应原理探索含碘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最优路径,并对转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设置有梯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探究、归纳中完成综合型学习任务,实现知识规律化和体系化整合以及高阶思维培养。  相似文献   
98.
江军  张婷  孙仁泽 《化学教育》2021,42(3):76-80
基于甲烷氯代反应的机理,对物质体系、反应容器、光照条件、实验表征等进行分析,创新设计甲烷氯代反应实验,利用数字化实验的压强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实验数据为支持,更直观地多重表征甲烷与氯气发生的“取代”过程,对于成功实现甲烷氯代反应实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李雪峰 《化学教育》2021,42(11):86-89
镁在常温下和水发生反应的速率较慢,这是因为镁表面存在氢氧化镁附着层的保护作用,但是镁可以和NaCl溶液发生较快的反应,在产生大量气泡的同时生成白色固体。通过对白色固体进行分析发现,在有Cl-的环境下氢氧化镁会逐渐转化为碱式氯化镁,同时也会导致溶液pH的升高。经过实验探究发现,镁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反应现象存在差异,在反应过程中溶解氧含量也会下降。  相似文献   
100.
冯辉君  陈林根  谢志辉  孙丰瑞 《物理学报》2016,65(2):24401-024401
基于构形理论和■理论,对"+"形高导热通道的方形构造体开展导热实验研究,并对不同优化目标和不同高导热通道布置形式下的构造体导热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形高导热通道的方形构造体,实验和数值计算所得到的构造体最高温度点均位于"+"形高导热通道两分支之间,实验和数值计算所得到的构造体平均温差和■耗散率的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证明了导热构形优化结果的正确性.与"H"形高导热通道的方形构造体相比,构造体内高导热通道采用一级"+"形布置使得其导热■耗散率得到降低.■耗散率最小的一级"+"形高导热通道构造体最优构形与最大温差最小的构造体最优构形相比,前者的导热■耗散率降低了5.98%,但最大温差提高了3.57%.最大温差最小目标有助于提高构造体的热安全性,■耗散率最小目标有助于提高构造体的整体导热性能.在保证热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实际微电子器件设计中可采用■耗散率最小的构造体最优构形以提高其整体导热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