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43篇
化学   414篇
力学   8篇
综合类   188篇
数学   58篇
物理学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刘雯  张立  杨静  郝雪芳  李茜  冯亚凯 《化学进展》2016,28(6):954-960
由于人工血管的表面缺乏活性内皮层,特别是小口径人工血管经常面临着长期通畅率低和再狭窄等难题,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表明,通过基因复合物对内皮细胞转染可以在支架表面快速获得新生内皮层。近年来,基于靶向多肽修饰的基因载体为提高转染效率和降低载体毒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用于基因转染的各种目的基因和基因载体,并以聚阳离子基因载体为基础,重点阐述了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靶向性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结合当前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进展,对采用基因转染方式实现其快速内皮化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22.
刘红艳  周健 《化学进展》2012,24(11):2187
两性离子聚合物具有亲水的阴、阳离子基团,能够高度水化从而具有独特的抗生物污染性能,即能够阻抗非特异性蛋白质的吸附、细菌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这种特性使得此类材料在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概略介绍了现有两性离子聚合物的抗生物污染机理——空间排斥效应和水化理论。基于抗生物污染性质,两性离子聚合物可用于防污涂层、抗菌涂层、抗凝血材料、生物医学诊断、药物传输、基因传递载体、分离膜以及船体涂料中。本文综述了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23.
陈梦君  杨万泰  尹梅贞 《化学进展》2012,24(12):2403-2414
纳米粒子是当今最受关注也是最常报道的一类纳米材料,尺寸处于纳米级别是纳米粒子的突出特点,这赋予其在化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方面优于传统块体材料的独特性能,因而纳米粒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本文围绕可生物应用的纳米粒子,从组成以及结构的角度着手,将纳米粒子分为有机纳米粒子、无机纳米粒子以及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同时结合近三年国内外关于各类纳米粒子新颖的合成报道,分别阐述了上述不同种类纳米粒子所具有的适合生物应用的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特征,并针对不同类别的新型纳米粒子,着重描述了其具体合成方法和潜在的生物应用。最后,简单介绍了纳米粒子在生命科学这一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如刺激响应感应器、生物特异性标记及基因药物载体等,并展望了纳米粒子在该领域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24.
对5种蚌螨ITS2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经比对后发现序列长度为258 bp(含gap);其中保守位点186个,可变位点57个,总变异率达到22.1%,种间变异率在7.4%~14.9%之间;转换位点11个,颠换位点18个,转换颠换比值为0.61。A,G,C,T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17.2%、18.1%、35.2%,平均  相似文献   
725.
用线粒体12 S rRNA基因特异性引物,对鄱阳湖地区褶纹冠蚌内弯弓蚌螨的线粒体12 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双向测序,经校对拼接后,获得全长为648 bp的弯弓蚌螨12 S rRNA基因全序列。A、T、G、C 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9.1%、25.6%、8.5%、16.8%,平均A+T含量(74.7%)明显高于G+C  相似文献   
726.
采用新设计CO1、16S、CR3种线粒体基因(位点)的简并引物,对江西地区常见蛇类(2科6属7种)共20个个体样本进行了DNA条形码分析的初步尝试,将实验结果结合GenBank部分蛇类序列数据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涉及的蛇类个体及类群的识别上,16S rRNA基因片段合乎通用条码标记的序列的要求;且本实验设计的16S简并引物有适用性强、宽容度大的优势.其次,本研究结果支持"16S rRNA基因至少应该作为脊椎动物标准条码标记--线粒体COI基因不可缺少的补充"观点;提示当前对DNA条形码在不同生物类群的应用方面,尚待在更大的标本样品数量及更多不同基因片段序列数据的支撑.  相似文献   
727.
针对当前检测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方法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一种基于群智能和冲突规避策略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检测方法(DEIBSC).以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为研究对象,从大量SNP中选出具有显著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的SNP组.初始化多个SNP组作为初值,同时产生多条搜索路径,利用得分单调递增原则寻找问题的解,通过冲突规避策略和群智能动态调整搜索路径的方向,使得到的解更能反映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在基因组范围内分布的情况.在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上的实验证实,本文方法在统计能力上可以和SNPHarvester方法相比,在效率上有明显优势,得到的结果能够更广泛地代表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在基因组的分布.  相似文献   
728.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标本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进行了扩增与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索氏桃花水母的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61%和99.45%;与索氏桃花水母的遗传距离均为0.001;经分子系统树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与索氏桃花水母的分支置信度高达1000.4.综上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均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该结论与其形态学分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729.
构建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 B,SEB)基因原核表达系统,了解重组表达产物rSEB促淋巴细胞增殖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采用高保真PCR从金黄色葡萄球菌FRIS6B株DNA中扩增全长SEB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构建SEB基因原核表达系统pET32α-SEB—E.coliBL2IDE3.采用SDS-PAGE检测rSEB表达产量,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SEB.采用TCID50法测定rSEB对Vero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计算TCID50值.采用MTT比色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rSEB体外对小鼠脾细胞、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促增殖作用以及对HepG2细胞(人肝腺癌细胞)、HeLa细胞(人宫颈癌上皮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与公布的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SEB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100%.rSEB表达量约为细菌总蛋白的40%.rSEB对Vero细胞的TCIC50为3.02μg.5.0~20.0μg/ml的rSEB对小鼠脾细胞和人PBMC均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5.0~20.0μg/ml rSEB作用的人PBMC上清均能有效地抑制HepG2细胞和HeLa细胞生长(P〈0.05).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rSEB高效原核表达系统.rSEB仍然具有生物学活性.所建立的细胞毒性、促淋巴细胞增殖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的检测方法,为以后减毒rSEB突变体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30.
The chicken anemia virus protein, apoptin, which manifests selectivity and specificity to tumor cells, induces a p53-independent and Bcl-2-insensitive type of apoptosis in various human tumor cells. In this study, the apoptin gene was cloned from the total DNA of chicken anemia virus, and the recombinant vector was constructed. We used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four genes, including Bcl-2, Bcl-xL, Bad and Bax. The post-transfection with the recombinant was also studied. The pro-apoptotic genes(Bad and Bax) and anti-apoptosis genes(Bcl-2 and Bcl-xL) were up-regulated in contrast to the controls.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data, either Bcl-2 or Bcl-xL can form non-functional heterodimers by Bad and Bax binding together, resulting in blocking partly the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from mitochondria. However, apoptosis could be inhibited by neither the endogenous Bcl-xL nor Bcl-2 over-expression.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apoptin-induced apoptotic pathway is related to the up-regulation of Bad and Bax. Bad was up-regulated by apoptin; then this up-regulated product of Bad was in favor of displacing Bax from binding to Bcl-xL or Bcl-2. Consequently. Bax exerted a pro-apoptotic dysfunction to mitochondria, thereby inducing the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Finally, apoptin induced the apoptosis of HHCC cel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can reveal the genes related to the apoptosis induced by apoptin in HHCC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