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90篇 |
免费 | 413篇 |
国内免费 | 70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415篇 |
晶体学 | 91篇 |
力学 | 162篇 |
综合类 | 108篇 |
数学 | 1245篇 |
物理学 | 18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146篇 |
2018年 | 126篇 |
2017年 | 158篇 |
2016年 | 176篇 |
2015年 | 134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372篇 |
2012年 | 339篇 |
2011年 | 313篇 |
2010年 | 252篇 |
2009年 | 331篇 |
2008年 | 338篇 |
2007年 | 366篇 |
2006年 | 307篇 |
2005年 | 311篇 |
2004年 | 281篇 |
2003年 | 249篇 |
2002年 | 206篇 |
2001年 | 183篇 |
2000年 | 177篇 |
1999年 | 163篇 |
1998年 | 145篇 |
1997年 | 128篇 |
1996年 | 123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102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96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24篇 |
1973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HL80型大功率恒流源采用闭环实时串联线性调整技术实现输出电流的恒流控制,应用三相交流调压模块调控电源变压器的初级电压,以可编程控制器与触摸屏配合实现图形化的交互式操作界面,采用以太网构成通讯控制网络。当负载在2.0 ~3.0 Ω之间变化且输出电流在20~80 A之间变化时,HL80型恒流源的调整管压降可控制在(8±2) V范围内,输出电流稳定度优于0.12%,纹波系数优于0.11%。样机实现万次拷机实验无故障。 相似文献
992.
AM/DMC/C11AM疏水缔合聚两性电解质的合成、表征与溶液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itter反应合成弱阴离子型疏水单体丙烯酰胺基十一烷基酸(C11AM).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基十一烷基酸(C11AM)为原料, 在水介质中合成新型疏水缔合聚两性电解质AM/DMC/C11AM. 利用1H NMR确证了疏水单体和共聚产物的分子结构. 流变性和芘荧光探针的研究结果表明, AM/DMC/C11AM系列疏水缔合聚两性电解质由于兼具疏水缔合性质和反聚电解质效应, 使其具有较好的耐盐性能. 相似文献
993.
994.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十二氟庚醇(FOH)、烯丙基聚乙二醇(APEG)合成的表面活性含氟单体(FSM)与丙烯酰胺通过水溶液聚合,制备出含氟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FPAM).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FSM的胶束化,用流变仪、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FPAM溶液的流变性能、缔合结构尺寸和形态.结果表明,FSM在25℃下CMC为1.28 g・L-1,表面张力为26.77 mN・m-1.FPAM溶液属于假塑性体系,临界缔合浓度为0.660%,具有一定的耐盐性.DLS和AFM表明,在低于临界缔合浓度时FPAM溶液仍能产生大量的缔合结构,FPAM分子具有很强的疏水缔合性.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双水平直接动力学方法对反应CH3SH+H的微观机理和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对于此反应的三个反应通道,即—SH和—CH3基团上的两个氢提取通道及一个取代通道,在MP2/6-311+G(d,p)水平上优化得到了各稳定点的结构及振动频率,并在G3(MP2)水平上进行了单点能量计算以获得更精确的能量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结合小曲率隧道效应校正的变分过渡态理论(CVT/SCT)计算了各反应通道在220-1000 K温度区间的速率常数.计算结果表明提取—SH基团上H的反应通道R1在整个反应温度区间都是主要通道,而随着温度的升高,低温下的次要反应通道——取代通道R3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在高温下将成为一个竞争的反应通道;提取—CH3基团上H的反应通道(R2)由于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垒,因而,其对总反应速率常数的贡献可以忽略.计算得到的总反应速率常数与已有的实验值符合得很好,进而我们预测了该反应在220-1000 K温度范围内速率常数的表达式为:k=5.00×10-18T2.39exp(-119.81/T),为将来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Paul van Wamelen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1998,350(8):3083-3106
We give an explicit embedding of the Jacobian of a hyperelliptic curve, , into projective space such that the image is isomorphic to the Jacobian over the splitting field of . The embedding is a modification of the usual embedding by theta functions with half integer characteristics.
997.
用TEA CO_2激光将C_2H_4分子激发到高振动激发态,高振动激发态的C_2H_4分子与基态的K原子碰撞发生振动态→电子态(V→E)传能过程,根据提出的能级组模型,对测得的时间分辨原子荧光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温度在453-663 K范围内,C_2H_4-K体系中V→E传能速率的数量级为10~(-10)/cm~3·molecule~(-1)·s~(-1),对应的碰撞传能截面约为0.30~0.80 nm.随着反应温度升高,V→E传能截面减小.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碰撞体间吸引相互作用在这种非共振的V→E传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利用多极相互作用势下的碰撞络合物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8.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999.
1000.
电流变液与电-磁流变液的衍射特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把电流变液装置作为反射光栅研究其衍射特性,首次提出由电场强度改变来调节光栅常数的概念.并讨论了同时外加电场与磁场的情况下,电磁流变液的衍射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