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34篇 |
免费 | 1064篇 |
国内免费 | 103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645篇 |
晶体学 | 131篇 |
力学 | 1092篇 |
综合类 | 184篇 |
数学 | 2402篇 |
物理学 | 29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221篇 |
2021年 | 240篇 |
2020年 | 280篇 |
2019年 | 227篇 |
2018年 | 230篇 |
2017年 | 308篇 |
2016年 | 330篇 |
2015年 | 285篇 |
2014年 | 473篇 |
2013年 | 704篇 |
2012年 | 482篇 |
2011年 | 514篇 |
2010年 | 429篇 |
2009年 | 539篇 |
2008年 | 538篇 |
2007年 | 501篇 |
2006年 | 506篇 |
2005年 | 435篇 |
2004年 | 348篇 |
2003年 | 364篇 |
2002年 | 287篇 |
2001年 | 256篇 |
2000年 | 251篇 |
1999年 | 217篇 |
1998年 | 175篇 |
1997年 | 165篇 |
1996年 | 155篇 |
1995年 | 153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95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53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硼氢化钠水解制氢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置换镀的方法在泡沫镍基体上获得不同载钌量的NaBH4水解制氢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NaBH4水解制氢反应为零级反应,氢气生成速率随载钌量的增加而变快;当泡沫镍表面完全被钌覆盖时,载钌量为6%,相应的催化能力最强。与离子交换树脂载钌催化剂相比,泡沫镍载钌催化剂更稳定、耐用。实验还证实,30%比35%的NaBH4水溶液在相同的催化剂作用下更易发生水解反应;NaBH4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有助于提高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通过对NaBH4储氢体系的能量计算,说明采用该氢源体系的微型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达到甚至超过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水平。 相似文献
942.
聚烯丙基氯化铵模板存在下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丙烯酰胺 (AM)和丙烯酸 (AA)模板共聚合是以聚烯丙基氯化铵 (PAAC)模板存在下 ,在水溶液中进行 ,在这体系中 ,模板PAAC和单体AA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而单体AM与模板则没有作用 .应用膨胀计和电导滴定方法研究了影响聚合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 ,得到的结果指出 ,在聚烯丙基铵模板作用下共聚合反应遵循Ⅰ型 (zip)模板聚合反应机制 ,速度最高值出现在模板单元T与单体AA等摩尔比 (T AA =1)处 ,这表明在反应溶液中PAAC和单体AA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测得它们的竞聚率分别为r1 =2 6 8(AA)和r2 =0 4 4 (AM) ,与没有模板存在时相比 ,大幅度增高的r1 值表明此共聚合反应 ,生成AA长序列结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同时发现聚合反应速度分别和单体浓度及引发剂浓度的 1 1和 0 83次方成正比 ,由于模板的作用数值高于常规值 . 相似文献
943.
烯烃加成反应活性与烷基极化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和亲电加成速率受不同的因素控制.对于仅仅含烷基取代的简单烯烃:(1)与OH自由基加成速率-log kOH可由π键上烷基极化效应指数的几何平均值GMPEIπ关联:-log kOH=a bGMPEIπ c(GMPEIπ)2; (2)与亲电试剂加成速率log k可由π键两端碳原子所连基团极化效应指数PEI(L)和PEI(S)关联:log k=a bPEI(L) cPEI(S),其中的PEI(L)和PEI(S)分别表示极化效应较大和较小的一端. 相似文献
944.
945.
为探讨糖尿病肾病 (DN)患者血镁水平 ,以 1 5 9例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 ,用xylidylblue比色法测定了其正常白蛋白尿期、微量白蛋白尿期 (早期DN)、临床DN及晚期DN血镁水平 ,与 2 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同时将 1 1 0例DN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组、失代偿组和肾功能衰竭组 ,将其血镁水平与 1 0 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 (CGN)患者相比较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对 79例T2DM正常白蛋白尿期及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与血镁水平进行了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T2DM正常白蛋白尿期、早期DN及临床DN血镁水平降低 ,晚期DN血镁水平升高 ,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 ;T2DMDN及CGN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肾功能衰竭期血镁水平渐升高 ,且肾功能处于同一期的DN和CGN相比 ,前者血镁水平均较后者显著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 ;T2DM正常白蛋白尿期和微量白蛋白尿期血镁水平与UAER呈负相关 (r=0 5 47,P <0 0 1 )。提示T2DM患者肾功能正常时存在低镁倾向 ,但晚期DN血镁水平升高 ;随着肾功能不全进展 ,DN和CGN患者血镁水平升高 ,但前者血镁水平仍较后者低 ,镁代谢紊乱与DM及其并发症的相互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血镁水平测定可否作为DN的早期诊断指标亦 相似文献
946.
Introduction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oxidation reaction,peroxydisulfate was widely used as an oxidizingagent.1-5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is oxidant lies in itsstability in a wide range of pH values. The reaction be-tween Fe(CN)5L3- (L=N-aromatic heterocyclic li-gands) and S2O8 2- has been proved to proceed throughan outer-sphere 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5 For a re-action [(Eq. (1)] to be under an outer-sphere mechanismthe steps involved are the formation of a reactant … 相似文献
947.
对几种五配位的过渡金属配合物晶体结构构型进行了详细讨论,通过扭曲角的计算证明它们均为正三角双锥(TBP)和正向四方锥(TP)的过渡构型。运用AM1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混配体的一些物理化学参数,特别是配位N原子轨道对前线轨道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位N原子轨道对前线轨道的贡献不大,而且也不影响配位构型的变化。计算还表明大多数以三(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为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均具有扭曲的三角双锥构型,而铜配合物的构型随协同配体的不同,在正三角双锥和正向四方锥之间的变化范围很大,这是由于铜离子较强的John-Teller效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948.
949.
采用UV-Vis光谱、红外吸收光谱、CHN元素分析及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对α-四(对磺酸钠苯氧基)酞菁锌(钴,镍)[α-PhSPcZn(Co,Ni)]进行表征.在光诱导条件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了光敏剂的中心原子、浓度和光照时间等条件下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光照15min、浓度为0~100mg·L-1范围内时,α-PhSPcZn的抑瘤率高于α-PhSPcCo和α-PhSPcNi.抑瘤率均随光照时间和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α-PhSPcZn的抑制率可达54%,其IC50值为75mg·L-1. 相似文献
950.
Dr. Alison E. Wendlandt Prof. Shannon S. Stahl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 in English)》2015,54(49):14638-14658
Quinones are common stoichiometric reagents in organic chemistry. Para‐quinones with high reduction potentials, such as DDQ and chloranil, are widely used and typically promote hydride abstrac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these methods have been achieved by using transition metals, electrochemistry, or O2 to regenerate the oxidized quinone in situ. Complementary studies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different class of quinones that resemble the ortho‐quinone cofactors in copper amine oxidases and mediate the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aerobic and/or electrochemical dehydrogenation of amines. The latter reactions typically proceed by electrophilic transamination and/or addition‐elimination reaction mechanisms, rather than hydride abstraction pathways. The collective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quinone structure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reaction mechanism an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inone reagents and quinone‐catalyzed transform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