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18篇
  免费   5122篇
  国内免费   1803篇
化学   26368篇
晶体学   234篇
力学   983篇
综合类   125篇
数学   517篇
物理学   521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794篇
  2021年   935篇
  2020年   1647篇
  2019年   1334篇
  2018年   1163篇
  2017年   1092篇
  2016年   1734篇
  2015年   1534篇
  2014年   1660篇
  2013年   2309篇
  2012年   1667篇
  2011年   1678篇
  2010年   1418篇
  2009年   1426篇
  2008年   1359篇
  2007年   1292篇
  2006年   1227篇
  2005年   1121篇
  2004年   1085篇
  2003年   878篇
  2002年   1593篇
  2001年   591篇
  2000年   477篇
  1999年   466篇
  1998年   451篇
  1997年   377篇
  1996年   307篇
  1995年   275篇
  1994年   215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9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0篇
  1972年   13篇
  196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reversible nonlinear conduction (RNC) in of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acetylene carbon black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rosslinking was studied above room temperature and below the melting point of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 The experimental current density‐electric field strength curves can be overlapped onto a master curve, suggesting that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s for the appearance of RNC exist regardless of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he crosslinking degree of the HDPE matri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ossover current density and the linear conductivity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dynamic random‐resistor‐network model.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two electron‐tunneling models are suggested to interpret the microscopic conduction behavior.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42: 1212–1217, 2004  相似文献   
72.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Single Source Precursor approach to inorganic materials and introduces the Geometrical Molecular Structure Design Concept (MSDC) based on the choice of a proper molecular structure type for the desired precursor and completing it with ligands providing both the necessary number of donor atoms and the sterical protection of the chosen core. Application of MSDC is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taken from development of new approaches in the synthesis of oxide and sulfide catalysts and ferroelectric oxid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73.
使用高真空电子束蒸发在p型Si(1 0 0 )衬底上制备了高kHfO2 薄膜 .俄歇电子能谱证实薄膜组分符合化学配比 ;x射线衍射测量表明刚沉积的薄膜是近非晶的 ,高温退火后发生部分晶化 ;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显示在高温退火前后薄膜均具有相当平整的表面 ,表明薄膜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 ;椭偏测得在 6 0 0nm处薄膜折射率为 2 0 9;电容 电压测试得到的薄膜介电常数为 1 9.这些特性表明高真空电子束蒸发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制备作为栅介质的HfO2 薄膜的方法  相似文献   
74.
T′相R2CuO4稀土铜氧化合物由于尺度效应而产生弱铁磁性行为已经被人们关注,报导了通过高温高氧压(6GPa,1000℃)合成稀土T′相R2CuO4(R=Nd,Sm,Eu,Gd,Tb,Dy,Ho,Er和Tm)化合物的结构和磁学性能。磁化率曲线显示,在低温下所有的高压增氧R2CuO4样品都出现新的低温弱铁磁性反常行为,转变温度在28K附近。新的低温弱铁磁性行为是由于CuO2面上微量氧空穴的掺入,使处于反铁磁有序CuO2面形成局域化的铁磁性团簇造成。实验证明新发现的低温弱铁磁性行为与尺度效应产生弱铁磁性行为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理机制。结果还预示T′相R2CuO4稀土铜氧化合物很难通过空穴掺杂而实现超导。  相似文献   
75.
强流离子束离子径向密度分布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龙  翁甲强  方锦清  罗晓曙 《物理学报》2004,53(12):4126-4130
对初始分布为K-V分布的离子束进行模拟研究.除观察到存在束晕现象外,还发现离子束在通 道内运行过程中,离子沿径向密度分布发生了变化. 通过延迟反馈控制,不仅可以消除束晕 ,而且只要控制参数适当,也可以使束中心部分呈均匀分布状态. 关键词: 强流离子束 束晕 填充因子 离子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76.
77.
78.
一种漂移室定位子性能反常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漂移室定位子性能的反常现象,它关系到定位子的使用寿命.着重测量了暗电流和随机噪声与时间、高压及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9.
 以金刚石压腔高压装置为工具,用Ⅱ型金刚石作压砧兼红外窗口,对本征态聚苯胺进行了高压(0~8.4 GPa)就位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4.8~5.2 GPa压力区间,代表醌环振动的吸收峰相对代表苯环振动的吸收峰变小,表明聚苯胺在此压力区间结构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聚苯胺的高压(0~14.5 GPa)电阻测量结果表明:当压力小于7.5 GPa时,电阻随压力升高而显著降低,据此认为聚苯胺为电子性导电物质;在7.5 GPa处电阻出现极小值,然后又缓慢升高,至10 GPa后基本不变。推测聚苯胺电阻极小值是由结构变化引起的。至于红外光谱与电阻测量结果反映聚苯胺结构变化的压力值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测试条件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80.
高功率飞秒脉冲激光器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超短激光脉冲技术发展的历程。详尽的论述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原理和一些关键技术 ,并对当今飞秒激光器研究发展的状况进行了综述。在分析其应用前景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了这一技术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 ,脉冲激光放大系统以后的发展方向是 :更短脉冲 ;追求更高峰值功率 ;连续光谱调谐化 ;向小型化乃至全光纤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