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An exact asymptotically flat 3-parameter solution of the Einstein-Maxwell equations is presented that reduces to the Bonnor magnetic dipole solution in the magnetostatic limit, and to the Tomimatsu-Sato = 2 solution in the stationary pure vacuum limit. This solution is the simplest possible one admitting the polynomi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pheroidal coordinates (x, y) and able to describe the exterior field of a magnetized spinning mass. A multipole criterion for the choice of the parameters in the Einstein-Maxwell spacetimes is also formulated.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痕量. 微量金属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但对显色反应的机理研究还不多. 我们曾指出混合胶束的形成改变了反应微环境,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之一. 本文以PAR-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为例,用超过滤法. 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显色剂在混合胶束中分配系数和有效介电常数,并讨论了这些常数与某些体系光度性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4.
65.
66.
在278.15~318.15K和一定离子强度范围内,测定了无液接电池Pt,(1-x)H~2+xCO~2│NaHCO~3(m~1),NaCl(M~2),.CO~2(m~3),葡萄糖(m~4)│AgCl-Ag的电动势,利用改进的Harned外推法和我们提出的多项式拟合法确定了二氧化碳在15%葡萄糖水溶液中的一级酸常数K 两种方法所得PK 值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一致.PK 随温度变化符合经验方程PK =A~1+A~2/T+A~3T,并计算了二氧化碳在葡萄糖水溶液中解离过程的各热力学量.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以TAMB和BTAMB为探针试剂, 考查了有表面活性剂胶束存在时有机试剂的亲水-疏水程度对金属-有机试剂配合物增敏效应的影响, 研究了两体系的光度性质, 显色剂及镍-显色剂配合物在各不同胶束中的分配情况, 并用析相、核磁共振、萃取及动力学试验等手段比较了两个试剂及配合物的特点和差异。结果表明, 试剂的“两亲"结构对配合物能否被增敏至关重要, 而试剂憎水性或亲水性过强, 均不利于配合物被增敏, 仅当具有“两亲"结构时, 配合物同时感受胶束“刚性不对称微环境"中两端不同作用力,配合物才会有较大增敏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68.
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NASICON固溶体Na~1~+~2Zr~2~-~xM~x(PO~4)~3(M=Y、Yb或In)。测定了晶胞参数随着取代量x的变化, 并从结构和结晶化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用三价离子Y^3^+、Yb^3^+、In^3^+或二价离子Mg^2^+作为结晶化学稳定剂取代Na~3Zr~2Si~2PO~1~2中的Zr^4^+离子能生成固溶体, 并把NASICON的高温三方相(空间群R3c)稳定在室温, 阻止了在150℃左右时单斜三方的相转变。总结了高温相稳定在低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9.
70.
十二烷基硫酸钠与溴化正辛基三甲基铵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吸附及胶团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盐存在时不同比例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简称12CH)和溴化正辛基三甲基铵(简称C8NBr)混合物的表面活性、表面吸附以及胶团形成等性质,结果表明:(1)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不论其混合比例如何,临界胶团浓度(cmc)及cmc时溶液的表面张力(γcmc)皆较任何单一组分时小;(2)不论体相中比例如何,表面层中12CH和C8NBr的饱和吸附量的摩尔比皆~1.7且总饱和吸附量亦皆~5.2x10[-10]mol.cm[-2].由此求得表面层中分子截面积为32A[2],与由分子结构计算的数据相近,说明正、负表面活性离子排列紧密;(3)与碳链长相同的正、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比较,本体系反应离子浓度对cmc有明显影响,证实表面层带电,胶团也带电;(4)计算了离子强度相同,温度不同时和温度相同、离子强度不同时的热力学量,得出离子强度大者易形成胶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