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阴离子型微乳液的电导行为及其溶液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电导测量,研究了属于W/O→双连续→O/W一类微乳液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辛烷/水体系的溶液结构.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对微乳液导电行为的贡献,以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含量、油含量对微乳液溶液结构的影响.微乳液的导电行为在W/O子区域中主要是由于SDS阴离子和在O/W子区域中是由于Na离子的影响.在双连续区(IZ)中SDS阴离子和Na阳离子都能影响导电行为增加表面活性剂含量有助于形成O/W微乳液,而助表面活性剂和油含量都增加有助于于形成W/O微乳液. 相似文献
62.
63.
An exact asymptotically flat 3-parameter solution of the Einstein-Maxwell equations is presented that reduces to the Bonnor magnetic dipole solution in the magnetostatic limit, and to the Tomimatsu-Sato = 2 solution in the stationary pure vacuum limit. This solution is the simplest possible one admitting the polynomi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pheroidal coordinates (x, y) and able to describe the exterior field of a magnetized spinning mass. A multipole criterion for the choice of the parameters in the Einstein-Maxwell spacetimes is also formulated. 相似文献
64.
阳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的比晶体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XTD,IR对不同阳离子替换的磷灰石(Ap)固溶体进行了比较晶体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端元二价阳离子对Ap晶格常数(a0,c0)影响是线性的,符合Vegard规律,有较好的x-V习性,可作为阳离子半径测定的\"结构尺\";对于Cl-PO4体系的Ap,端元离子半径须在0.095~0.134nm之间才能形成空间群为P63/m的Ap结构;异价固溶体可以研究Ca(1)、Ca(2)位置的结晶化学差异,Ca(2)位在晶核形成期生成且决定了晶胞的框架,而Ca(1)位主要影响Co;随阳离子半径增加,[PO4]四面体的ν4,ν3,ν1红外振动峰向低频方向红移;Ap结构中发现\"铅异常\",形成原因是铅在Ca(2)位的较大电负性。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TAMB和BTAMB为探针试剂, 考查了有表面活性剂胶束存在时有机试剂的亲水-疏水程度对金属-有机试剂配合物增敏效应的影响, 研究了两体系的光度性质, 显色剂及镍-显色剂配合物在各不同胶束中的分配情况, 并用析相、核磁共振、萃取及动力学试验等手段比较了两个试剂及配合物的特点和差异。结果表明, 试剂的“两亲\"结构对配合物能否被增敏至关重要, 而试剂憎水性或亲水性过强, 均不利于配合物被增敏, 仅当具有“两亲\"结构时, 配合物同时感受胶束“刚性不对称微环境\"中两端不同作用力,配合物才会有较大增敏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66.
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NASICON固溶体Na~1~+~2Zr~2~-~xM~x(PO~4)~3(M=Y、Yb或In)。测定了晶胞参数随着取代量x的变化, 并从结构和结晶化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用三价离子Y^3^+、Yb^3^+、In^3^+或二价离子Mg^2^+作为结晶化学稳定剂取代Na~3Zr~2Si~2PO~1~2中的Zr^4^+离子能生成固溶体, 并把NASICON的高温三方相(空间群R3c)稳定在室温, 阻止了在150℃左右时单斜三方的相转变。总结了高温相稳定在低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7.
68.
69.
本文用LKB-2277BioActivityMonitor以5℃的间隔测量了20-45℃温度区间乙酸、氯乙酸、溴乙酸和碘乙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焓。通过每一温度下测量五个不同浓度酸的热效应并外推至酸浓度无限稀,得到了电离焓ΔH~i^ⅲ。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ΔH~i^ⅲ为:乙酸>氯乙酸>溴乙酸>碘乙酸;上述各个酸的ΔH~i^ⅲ跟温度呈线性变化的关系。本文用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及\"内部-环境\"模型较圆满地解释了取代基和温度对乙酸、氯乙酸、溴乙酸和碘乙酸的电离焓和电离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