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6篇
化学   334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5篇
物理学   1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01.
New and useful nonpolymerizable and polymerizable diazene free radical initiators have been designed, based on molecular orbital and empirical linear free energy calculations. The design of the polymerizable diazenes has been based on four requirements: independent reactivities of azo and vinyl moieties, high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trans-diazene isomers, efficient convertability of the trans isomer to the cis isomer, and high thermal reactivity (to produce free radicals) of the cis-diazene isomers. The cis-diazene isomers are obtained from the trans isomers by irradiation with visible light. A new free radical initiator has been shown to be useful in preparing graft copolymers and in crosslinking polymer chains by visible light activation. Poly(styrene-co-2-(meta-styrylazo)-2-methoxypropane) (2) was prepared by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monomer and 2-(meta-styrylazo)-2-methoxypropane (1), either thermally or via a free radical initiator. Copolymer 2 then was reacted with methyl methacrylate monomer in the presence of visible light, to produce poly (styrene-g-methyl methacrylate) (6). Poly(styrene-co-2-(meta-styrylazo)-2-methylpropane) (17), prepared by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monomer and 2-(meta-styrylazo)-2-methylpropane (15), was successfully crosslinked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 1999 John Wiley & Sons, Inc. J Polym Sci A: Polym Chem 37: 3203–3213, 1999  相似文献   
102.
稀土化合物参与的聚丙烯反应挤出接枝马来酸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多种稀土化合物用于等规聚丙烯(iPP)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反应, 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 接枝率和加工行为等进行了表征和研究. 结果表明, 稀土氧化物CeO2和Nd2O3的加入促进了iPP熔体接枝MAH的反应, 与未加入稀土化合物的接枝体系相比, MAH单体接枝率最大值分别提高了14%和25%, 同时接枝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也分别增大了34%和56%. 根据实验条件下接枝共聚物的MFR与MAH单体接枝率间的关系, 并结合熔体接枝反应机理, 提出了采用MFR来表征接枝率的方法, 并建立了工作曲线. 同时, 对不同稀土化合物抑制或促进熔体接枝反应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3.
制备了具有非线性特性的标题化合物,以降温法培养出25mm×40mm×13mm大尺寸单晶,该单晶在1064nm的Nd3+:YAG激光束照射下,产生绿色的532nm倍频光,以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此1:1:2加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P1空间群,a=0.5269(1)nm,b=0.8040(1)nm,c=0.9783(2)nm,α=106.14(1)°,β=97.27(1)°,γ=101.64(1)°,Z=1,R=0.062.L-精氨酸与顺丁烯二酸之间以氢键相联,形成三维氢键网络。  相似文献   
104.
三元无皂乳液共聚合动力学及其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苯乙烯( St) 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 M A) 为主单体,以丙烯酸( A A) 为功能单体进行了无皂乳液批量共聚合.考察了功能单体浓度、引发剂过硫酸铵( A P S) 浓度及聚合温度对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转化率 时间关系曲线的模型函数——— Gam ma 积分函数,用它拟合了转化率 时间关系曲线,获得了聚合过程的重要特征参数,如平均成核速率( N V) ,聚合最大速率( M V) 和平稳期平均聚合速率( A V) 及成核结束和聚合进入完成期对应的转化率.同时对聚合速率与以上各聚合参数的关系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研究发现拟合误差很小,成核结束时转化率在15 % 以内,成核及聚合速率均随以上参数增大而增大,引发剂过硫酸铵在聚合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在0.017mol/L H2SO4-HNO3混合酸介质中,乳化剂OP对锌、镉、铅的电位溶出有显著的增敏作用。在电位-1.50V下电解富集60s时,锌、镉、铅的检出限分别为0.13μg/20mL,0.016μg/20mL及0.020μg/20mL;线性范围分别为0.05~0.50μg/20mL,0.05~0.08μg/20mL及0.10~0.80μg/20mL,与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此法用于环境水  相似文献   
106.
正丁烷选择氧化过程中VPO体系的表面物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VPO催化剂上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的表面物种及催化反应过程。催化剂暴露在1.5%n-C4 21%02+N2的流动混合气中,流量为50mL/min,温度100-400℃,在催化剂表面上未观察到吸附的正丁烷,但发现了吸附的顺酐和COx。同时,检测到吸附的马来酸和高活性的烯烃物种。  相似文献   
107.
丙烯酸钠反相乳液聚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阴离子乳化剂制备丙烯酸钠反相乳液,用γ射线引发其聚合,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聚合前后粒径的变化;并在聚合过程中改变剂量率观测了聚合速率的变化.这两个实验结果都显示聚合以液滴成核为主,即聚合机理类似于悬浮聚合.与以司盘80为乳化剂的丙烯酸钠反相乳液聚合相比,体系与司盘体系的聚合动力学基本相似;但是体系中的分散液滴比司盘体系要大,结果使得在动力学上体系更类似于悬浮聚合的动力学.从聚合机理看,反相乳液聚合实际上就是粒子分散得比较小的反相悬浮聚合.  相似文献   
108.
以过氧化对苯二甲酸二叔丁酯为引发剂, 以一次投料方式,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 通过控制单体配比, 实现产物中N-苯基马来酰亚胺质量分数在48%~63%之间可调. 采用FTIR, 1H NMR, 13C NMR和GPC技术对三元共聚物的化学组成、链序列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测试. 利用FOX方程计算的共聚物NPMI含量与1H NMR核磁测试结果一致. DSC和TGA测试的结果表明, 当N-苯基马来酰亚胺质量分数>48%时, 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202 ℃提高到215 ℃, 5%热失重温度高于363 ℃, 所以三元聚合物是一种优异的聚合物耐热剂.  相似文献   
109.
以UV-Vis分光光度计法和Photo-DSC法分别研究了合成的3种可聚合胺类助引发剂DMPDA、EGDPM、EGMPM与二苯甲酮(BP)组成的引发体系的光化学初级过程及引发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的紫外光聚合动力学.考察了助引发剂胺的含量对BP的光化学初级过程和对引发HDDA光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光强和温度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胺含量的增加,BP的光化学初级反应速率增加,从而使体系的聚合反应速率增加.随着温度和光强的增加,单体最终转化率、最大反应速率增大,达到最大反应速率所需的时间减小.  相似文献   
110.
丁伟  刘康  栾和鑫  于涛  曲广淼 《应用化学》2013,30(6):648-654
以咪唑、丙烯腈和溴辛烷等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阳离子型可聚合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单体:氯化-1-正辛基-3-(4-丙烯酸丁酯基)咪唑(PMOIH8)。 以2-氯丙酰胺为引发剂,Cu0粉/三-(2-二甲氨基乙基)-Me-6-TREN为催化体系,采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对丙烯酰胺(AM)、PMOIH8进行了二元共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阳离子共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酯P(AM/PMOIH)。 FT-IR、MS和1H NMR分析表明,所得聚合物为目标产物,采用GPC测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03~14×103,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Mn在1.21~1.75之间。 考察了催化剂、引发剂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 结果表明,降低催化剂用量,聚合反应速率变慢,链增长速率常数kappp由0.0168 min-1降低至0.0065 min-1,Mw/Mn由1.25~1.71增加至1.32~1.75,引发效率Ieff=90.24%;增加引发剂用量,Mw/Mn由1.25~1.71减小至1.21~1.68,kappp由0.0168 min-1增加至0.0201 min-1,Ieff增加至93.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