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99篇
化学   828篇
物理学   6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Composite Interfaces》2013,20(2-3):65-84
Reinforcing of polylactide (PLA) with fillers can be an interesting solution to reduce its global price and to improve specific properties. Starting from calcium sulfate (gypsum) as by-product of the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process, novel high performance composites have been produced by melt-blending PLA and this filler after a previous specific dehydration performed at 500°C for min. 1 h. Due to PLA sensitivity towards hydrolysis, it has first been demonstrated that formation of β-anhydrite II (AII) by adequate thermal treatment of calcium sulfate hemihydrate is a prerequisite. Then, the modification of filler interfacial properties with different coating agents such as stearic acid (SA) and stearate salts has been considered. The effect of surface treatment on molecular,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has been examined together with the morphology of the resulting composite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improved lubricity and better wet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filler was coated by up to 2% (by weight) SA. The coating of the filler leads to PLA–AII composites that surprisingly exhibit thermal stability, cold crystallization and enhanced impact properties. Such remarkable performances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good filler dispersion as evidenced by SEM–BSE imaging of fractured surfaces. As far as tensile proprieties are concerned, notable utilization of uncoated filler or filler coated by stearate salts leads to PLA–AII composite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tensile strength and Young's modulus values. The study represents a new approach in formulating new melt-processable grades with improved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by using PLA as polymer matrix.  相似文献   
42.
土槿皮三萜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槿皮(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中分到两个三萜成分, 经化学和光谱方法证明, 其一为具有羊毛甾烷母核的新三萜-3氧代-羊毛甾-7,23,25-三烯-23,26-环氧-27-羧酸, 命名为金钱松呋喃酸(1), 另一个为白桦脂酸(2), 此外, 还分到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43.
新的电子传递中间体α-萘甲酰尼罗蓝(NNB)能强烈吸附在石墨上以构成修饰电极。在-0.5V至+0.6V(vs. SCE)电位区内, 固定化的NNB表观出相当可逆的氧化还原行为, 总反应中有2个电子和2个质子参加。在pH7.0缓冲溶液中其表面标准电位E°'为-170mV, 表观电子传递常数kg为3s^-^1。NNB对还原辅酶NADH的电化学氧化有明显催化作用, 可使氧化过电位降低550mV。NADH的电催化遵循EC机理, 催化反应步骤为速度决定步骤, 其速度常数为3×10^3dm^3.mol^-^1.s^-^1。NNB在中性和弱碱性介质中的稳定性优于其它电子传递中间体, 是有前途的电催化剂。  相似文献   
44.
本文首次报道酪氨酸-KBrO3-H2SO4体系的非催化化学振荡反应及在Ce^36+等金属离子催化下的振荡反应, 研究了振荡反应产物及许多因素对振荡反应的影响,讨论了非催化振荡反应的控制机理。根据实验结果以及振荡反应的一般机理,对上述体系非催化振荡反应的机理作了初步的探索, 并用以对实验现象作了定性说明。  相似文献   
45.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L61和F68)、聚丙二醇(PPG)分别与十六醇(CA)、硬脂酸(SA)所形成的二元混合膜。根据对π-α实验结果的分析, 表明PPG-CA、PPG-SA、F68-SA和L61-SA的混合单分子膜是不相混溶的, 而L61-CA和F68-CA的混合单分子膜则是混溶的。  相似文献   
46.
章莘  村瑞森  严文兴 《化学学报》1990,48(3):295-297
本文测定了苯甲酸在水-乙醇混合溶剂中的电离焓, 并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7.
本文报导了一个经过六步把猪胆酸甲酯转化成3,7-双酮-5β-胆烷酸甲酯的方法,总得率38%, 后者可用已知方法还原成熊去氧胆酸。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制备了十种新型(L,L)-二肽叔丁酰胺型键合硅胶手性固定相, 并将其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拆分外消旋α-氨基烃基膦酸衍生物。实验结果表明拆分效果良好。本文就固定相及α-氨基烃基膦酸衍生物的结构对拆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对拆分机制进地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9.
三环己基羧酸锡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三个三环己基羧酸锡化合物—三环己基丁酸锡(1), 三环己基-间氯代苯甲酸锡(2), 三环己基-间溴代苯甲酸锡(3)的分子和晶体结构. 三种化合物均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分别为P212121(1), Pnaa(2), Pnaa(3). 1的晶胞参数为:a=9.963(2), b=11.004(3), c=20.144(6)埃, Z=4. 2的晶胞参数为: a=8.135(2),b=16.716(3), c=36.426(6)埃, Z=8. 3的昌胞参数为: a=8.165(1), b=16.714(3),c=36.710(4)埃, Z=8. 在1的晶体中, 锡原子呈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构型. 桥联的羧基使其结构成为含有两种不同Sn-O键(2.198(4)和2.427(3)埃)的线型聚合物. 2和3的晶体则是由孤立的分子所组成. 在每个分子中, 四配位的锡原子呈畸变的四面体构型, 羧基不能象在化合物1中那样在锡原子之间成桥, 可能主要是由于环己基与卤代苯甲酸根之间的空间位阻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50.
林炳承  卢佩章 《化学学报》1989,47(3):221-226
用氨基酸对映体在手性毛细管柱上扮离作实例, 研究了任意多阶程升优化程序的普遍适用性. 按计算结果进行实验所得的实际色谱图证明, 优化程序的应用将有助于在保证分离度的前提下, 大大缩短分析时间.提出了一种可以大体反映程序升温下复杂样品各组分在柱内运动过程的轨迹图(x-t图).轨迹图上所显示的每一组分在到达行程终点的时间的准确性得到了色谱实验的验证, 从而为探讨物质在各种条件下的柱内运动状,况特别是为多维色谱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