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79篇
化学   887篇
物理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四羰基双[2,5-二(三甲硅基)-1-甲基环戊二烯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甲基环戊二烯经两步类似反应向其环上引入两个Me3Si取代基, 生成(Me3Si)2-MeC5H3, 后者与Fe(CO)5反应除生成预期的双核Fe-Fe键产物[η^5-{Me3Si)2MeC5H2}Fe(CO)]2-(μ-CO)2(2)外, 还分离到小量单核化合物η^5-[(Me2Si)2MeC5H2]Fe(CO)2Cl(3), 2与碘反应生成Fe-Fe键断裂的单核铁碘化物(4)。2经Na/Hg还原生成Fe-Fe键断裂的铁负离子, 后者随即分别与数种氯化物反应, 生成在铁原子上引入相应取代基的铁衍生物η^5-[(Me3Si)2MeC5H2]Fe(CO)2R(R=PhCH2, 5; CH2COOC2H5, 6; Ph3Sn, 7; Ph2SnCl, 8)。测定了4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晶胞参数a=0.7333(1), b=2.0089(3),c=1.3323(4)nm; β=92.02(2)°, V=1.962(1)nm^3, Z=4。  相似文献   
112.
二(硅基取代环戊二烯基)四羰基二铁化合物[η^5-RC5H4Fe(CO)]2(μ-CO)2(R=SiMe3, 1; Si2Me5, 2)与HgCl2反应得到的预期的Fe-Fe键被断裂的铁氯化物6(R=SiMe3)和8(R=Si2Me5)及铁氯汞化物5(R=SiMe3)和7(R=Si2Me5)。硅桥连的类似物R^1[η^5-C5H4Fe(CO)]2(μ-CO)2(R^1=SiMe2, 3; SiMe2OSiMe2, 4)。由上述反应除得到预期产物外, 还分离到相应的歧化产物R^1[[η^5-C5H4Fe(CO)2HgCl](R^1=SiMe2, 10; SiMe2OSiMe2, 13)与R^1[η^5-C5H4Fe(CO)2Cl]2(R^1=SiMe2, 11; SiMe2OSiMe2, 14), 讨论了歧化产物的生成原因。对产物5-14的结构用元素分析、IR, ^1H NMR 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5的晶体结构。5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n, a=1.1648(3), b=0.7484(4),c=1.6823(5)nm, β=106.55(2)°, V=1.405(2)nm^3, Z=4, Dx=2.29g.cm^-^3。  相似文献   
113.
氮气保护下, 在无水乙腈中合成了1, 4, 7, 10-四氮杂环十二烷(Cyclen)与稀土铒的配合物并得到浅红色棱柱状晶体。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组成为Er(Cyclen)(CF3SO3)3(CH3CN)。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其单晶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 P21/a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7335(4), b=1.8027(4),c=0.8772(3)nm, β=97.64(3)°, V=2.7171(2)nm^3, Z=4。其中铒为八配位,形成四方反棱柱型配位多面体。  相似文献   
114.
合成了新型Co(Ⅲ)配合物trans-[(en)~2(NO~2)Co(O~2CC~5H~5N)](ClO~4)~2, 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同时分别以[Fe(CN)~6]^4^-和[Fe(CN)~5(H~2O)]^3^-作为还原剂, 考察了该配合物被还原的反应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两反应体系分别按外配位界机理和内配位界机理进行电子传递。在25℃, Ⅰ=0.5mol·L^-^1,trans-[(en)~2(NO~2)Co(O~2CC~5H~5N)]^2^+/[Fe(CN)~6]^4^-反应体系的前驱配合物离子对形成常数Q~i~p=29mol^-^1·L,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e~t=2.4×10^-^4s^-^1,电子转移过程的活化焓△H^≠~e~t和活化熵△S^≠~e~t分别为1.2×10^2kJ·mol^-^1和5.0×10^2J·mol^-^1·K^-^1。在40℃, pH=8.0, Ⅰ=0.1mol·L^-^1,trans-[(en)~2(NO~2)Co(O~2CC~5H~4N)]^2^+/[Fe(CN)~5(H~2O)]^3^-反应体系前驱双核配合物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7.0×10^-^5s^-^1。最后讨论了分子轨道对称性, 两金属中心氧化还原电势差等因素对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朱泽霖  李承烈  黄国雄 《化学学报》1996,54(10):972-978
应用连续微反-色谱装置, 在反应温度为210-260℃, 反应压力为1.96MPa,H~2/乙烷摩尔比为8的条件下, 研究了己烷的五个异构体在载钯氢型丝光沸石催化剂上的临氢异构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 在总压和H~2/己烷摩尔比恒定条件下,己烷的异构化动力学行为可以用拟一级复杂反应网络来描述。求取了该复杂反应网络中每一步异构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各步反应的活化能在88.2-228kJ·mol^-^1之间。  相似文献   
116.
刘世雄  冯云龙 《化学学报》1996,54(11):1094-1100
合成了N,N'-亚乙基双(1-苯基-3-亚氨基-1-丁酮)硫氰酸根合锰(Ⅲ),Mn(C~2~2H~2~2·N~2O~2)(NCS), Mr=459.44。该配合物晶体的晶体学参数为: 三斜晶系,P1空间群, a=1.0702(3), b=1.2342(2), c=0.8999(2)nm, α=93.74(2)°,β=97.09(2)°, γ=109.07(2)°, V=1.1078(9)nm^3, Dc=1.377g·cm^-^3, Z=2,F(000)=476, μ=6.85cm^-^1。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 3205个I≥4σ(I)的可观测点用于结构修正, 最终R=0.052, Rw=0.067。Mn原子由三个N原子和两个O原子形成扭曲的四角锥配位构型, 晶体沿c轴方向存在贯穿整个晶体的空"隧道"。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均表明配体在形成配合物后, ν~C~=~N, ν~C~=~O和ν~C~=~C带均移向低频。ν~C~≡~N带(2063cm^-^1)表明NCS^-是通过N原子与Mn(Ⅲ)配位。拉曼光谱中,462cm^-^1和399cm^-^1分别为Mn-O和Mn-N的振动带。电子光谱表明有d~d^*,π~π^*跃迁和d~π^*荷移跃迁。电极电位测定表明该配合物中Mn(Ⅲ)不易被氧化和还原。并进行了量化计算。  相似文献   
117.
本文根据分子碎片结合原理, 用直接法由简单的单质元素, 金属盐类及配体, 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压力, 时间及配体用量在CO气氛下一步合成含羰基和不含羰基的簇合物: Pd3(SC6H4OH)3(PPh3)3(OH)2Cl(1),Fe2S2(CO)5Pd(PPh3)3(2), Fe2S2(CO)5Pt(PPh3)3(3)。对它们进行了IR, NMR,EDS, 元素分析, 金属分析和化合物1的X光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化合物1属单斜晶系, 离子型, P21/n空间群, 晶胞参数a=1.4629(3)nm, b=1.9263(3)nm,c=2.4908(7)nm, β=94.53(2)°, Z=4, R=0.053。  相似文献   
118.
合成的标题化合物晶体(C~2~3H~2~9N~3O~6Zn)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P2~12~12~1, 晶胞参数a=0.9345(2), b=2.6620(5), c=0.9748(4)nm, V=2.425(2)nm^3, Z=4。利用热重分析对配合物第一步热分解过程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 探讨了反应的可能机理, 得到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为:da/dt=A·e^-^E^/^R^T·(1-a)。  相似文献   
119.
层状液晶中水溶性超微粒子材料[Co(NH~3)~6]Cl~3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溶剂在层状液晶中的渗透性和层状液晶中溶剂厚度的限定性, 在TritonX-100/C~10H~21OH/H~2O体系层状液晶中, 以4%Co(NH~3)~6]Cl~3水溶液组分水制备水溶性超微粒子材料[Co(NH~3)~6]Cl~3, 粒径约为3~6nm。  相似文献   
120.
合成了新的大环配体12-十八烷基-1, 4, 7, 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 13-二酮(odt), 研究了odt的液膜传输Cu^2+的动力学。结果表明传输过程为串联一级反应,k~1=8.1×10^3h^-1, K~2=5.5×10^-2h^-1。载体odt与Cu^2+生成配合物的反应速率比配合物离解反应速率小, 前者为速率控制步骤。传输过程无阴离子参加, 但受溶液酸度控制, 根据酸度的不同, 可将Cu^2+选择性地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传输, 这与细胞对金属离子的主动传输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