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10篇
化学   610篇
物理学   1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二(硅基取代环戊二烯基)四羰基二铁化合物[η^5-RC5H4Fe(CO)]2(μ-CO)2(R=SiMe3, 1; Si2Me5, 2)与HgCl2反应得到的预期的Fe-Fe键被断裂的铁氯化物6(R=SiMe3)和8(R=Si2Me5)及铁氯汞化物5(R=SiMe3)和7(R=Si2Me5)。硅桥连的类似物R^1[η^5-C5H4Fe(CO)]2(μ-CO)2(R^1=SiMe2, 3; SiMe2OSiMe2, 4)。由上述反应除得到预期产物外, 还分离到相应的歧化产物R^1[[η^5-C5H4Fe(CO)2HgCl](R^1=SiMe2, 10; SiMe2OSiMe2, 13)与R^1[η^5-C5H4Fe(CO)2Cl]2(R^1=SiMe2, 11; SiMe2OSiMe2, 14), 讨论了歧化产物的生成原因。对产物5-14的结构用元素分析、IR, ^1H NMR 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5的晶体结构。5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n, a=1.1648(3), b=0.7484(4),c=1.6823(5)nm, β=106.55(2)°, V=1.405(2)nm^3, Z=4, Dx=2.29g.cm^-^3。  相似文献   
82.
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EXAFS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鲁勤  吴瑾光  巨新 《化学学报》1996,54(4):374-378
合成了五种新的稀土配合物RE2(NO3)6L2.nH2O, 其中L为一新的含β-双酮和Schiff-base配体, 1, 5-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4')-1-(4'-氨基丁烷-1'-亚胺基)-5-戊酮, RE=Sm, Eu, Gd, Dy, Ho。对配合物进行了质谱、FTIR、变温红外、EXAFS等研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为双核结构; 配合物中NO3^-以离子型、单齿及双齿同时存在; 配体L中的C=O, C=N及NH2均参与配位; 稀土离子的总配位数为8, 双配位层分别为2个氮和6个氧, RE-N距离在0.230~0.240nm, RE-O0.240~0.250nm。  相似文献   
83.
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级Ag粉高分子保护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研究了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级Ag粉的高分子保护机理, 实验结果显示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能有效地阻止颗粒团聚并降低Ag晶粒尺寸, 得到近单分散200nm以下的Ag粉。PVP的保护机制为: 第一步, PVP与Ag^+形成配位键。第二步,配位键促进Ag颗粒成核。第三步, 形成大量小晶核使Ag颗粒平均尺寸减小, 而PVP吸附在Ag颗粒表面形成位阻效应阻止了颗粒团聚。  相似文献   
84.
本文制备了卟啉-紫精与花生酸镉混合LB膜, 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膜中卟啉基团的聚集及取向, X射线衍射说明混合LB膜具有层状有序的周期结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 通过调节膜的表面压可使聚集成"微畴"的卟啉-紫精均匀分布在花生酸镉单分子层中, 随膜表面压的增大, 小的"微畴"相互连接形成更大的"微畴"。电子衍射说明混合膜中两组份分相存在, 且都为六角对称的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85.
合成了新型Co(Ⅲ)配合物trans-[(en)~2(NO~2)Co(O~2CC~5H~5N)](ClO~4)~2, 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同时分别以[Fe(CN)~6]^4^-和[Fe(CN)~5(H~2O)]^3^-作为还原剂, 考察了该配合物被还原的反应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两反应体系分别按外配位界机理和内配位界机理进行电子传递。在25℃, Ⅰ=0.5mol·L^-^1,trans-[(en)~2(NO~2)Co(O~2CC~5H~5N)]^2^+/[Fe(CN)~6]^4^-反应体系的前驱配合物离子对形成常数Q~i~p=29mol^-^1·L,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e~t=2.4×10^-^4s^-^1,电子转移过程的活化焓△H^≠~e~t和活化熵△S^≠~e~t分别为1.2×10^2kJ·mol^-^1和5.0×10^2J·mol^-^1·K^-^1。在40℃, pH=8.0, Ⅰ=0.1mol·L^-^1,trans-[(en)~2(NO~2)Co(O~2CC~5H~4N)]^2^+/[Fe(CN)~5(H~2O)]^3^-反应体系前驱双核配合物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7.0×10^-^5s^-^1。最后讨论了分子轨道对称性, 两金属中心氧化还原电势差等因素对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刘世雄  冯云龙 《化学学报》1996,54(11):1094-1100
合成了N,N'-亚乙基双(1-苯基-3-亚氨基-1-丁酮)硫氰酸根合锰(Ⅲ),Mn(C~2~2H~2~2·N~2O~2)(NCS), Mr=459.44。该配合物晶体的晶体学参数为: 三斜晶系,P1空间群, a=1.0702(3), b=1.2342(2), c=0.8999(2)nm, α=93.74(2)°,β=97.09(2)°, γ=109.07(2)°, V=1.1078(9)nm^3, Dc=1.377g·cm^-^3, Z=2,F(000)=476, μ=6.85cm^-^1。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 3205个I≥4σ(I)的可观测点用于结构修正, 最终R=0.052, Rw=0.067。Mn原子由三个N原子和两个O原子形成扭曲的四角锥配位构型, 晶体沿c轴方向存在贯穿整个晶体的空"隧道"。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均表明配体在形成配合物后, ν~C~=~N, ν~C~=~O和ν~C~=~C带均移向低频。ν~C~≡~N带(2063cm^-^1)表明NCS^-是通过N原子与Mn(Ⅲ)配位。拉曼光谱中,462cm^-^1和399cm^-^1分别为Mn-O和Mn-N的振动带。电子光谱表明有d~d^*,π~π^*跃迁和d~π^*荷移跃迁。电极电位测定表明该配合物中Mn(Ⅲ)不易被氧化和还原。并进行了量化计算。  相似文献   
87.
本文根据分子碎片结合原理, 用直接法由简单的单质元素, 金属盐类及配体, 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压力, 时间及配体用量在CO气氛下一步合成含羰基和不含羰基的簇合物: Pd3(SC6H4OH)3(PPh3)3(OH)2Cl(1),Fe2S2(CO)5Pd(PPh3)3(2), Fe2S2(CO)5Pt(PPh3)3(3)。对它们进行了IR, NMR,EDS, 元素分析, 金属分析和化合物1的X光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化合物1属单斜晶系, 离子型, P21/n空间群, 晶胞参数a=1.4629(3)nm, b=1.9263(3)nm,c=2.4908(7)nm, β=94.53(2)°, Z=4, R=0.053。  相似文献   
88.
臭灵丹化学成分研究II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爱华  魏均娴 《化学学报》1994,52(5):517-520
从臭灵丹(LaggeraPterodonta(DC)Benth)地上部分水煎浓缩液的氯仿提取液中,分离出四个化合物(1-4),1和2为倍半萜化合物,3和4为黄酮化合物,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1H谱、^1^3C谱、^1H-^1Hcosy谱及质谱测定,分别为臭灵丹酮酸、冬青酸、洋艾素和金腰素乙。化合物1具有桉烷型倍半萜结构,为Δ^4^,^1^1-桉双烯-3-酮-13-酸,它是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9.
本文研究了苯乙烯在空气存在下的γ辐照。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在辐射总剂量为5×10^4Gy, 辐射剂量率分别为2.9, 0.7, 0.5和0.3Gy/s的条件下形成的过氧化物,发现剂量率在0.5Gy/s以上时产物都可分成三种组分, 而组分布随剂量率不同而异。当剂量率为0.3Gy/s时, 产物只包含单一的, 相当于第二组分的过氧化物。对剂量率为0.7Gy/s时生成的三种过氧化物组分用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谱和质谱进行了组分结构测定及其引发活性测定, 发现具有交替结构的第二组分有较强发引发活性, 它在较低温度和较短时间内就能引发苯乙烯聚合, 获得分子量166578的聚合物。它还能引发其它乙烯类单体聚合, 且聚合过程较用BPO引发剂平稳。  相似文献   
90.
氯化稀土与丙氨酸配合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半微量相平衡方法研究了SmCl~3-Ala-H~2O三元体系在25℃时的溶解度。结果表明体系中形成了两种配合物: Sm(Ala)~2Cl~3.3H~2O和Sm(Ala)~3Cl~3.3H~2O,合成了RE(Ala)~3Cl~3.3H~2O(RE=La, Ce, Pr, Nd, Sm, Eu, Gd, Tb, Dy),RE(Ala)~2Cl~3.nH~2O(RE=La, Ce, Pr, Nd, Sm, n=3; RE=Ho, Yb,Y, n=4)与RE(AlA)Cl~3.6H~2O(RE=Eu, Gd,Tb, Dy, Ho, Yb, Y)二十四种固体配合物, 用化学分析、IR、UV、X射线分析及TG-DTG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发现了RECl~3与Ala形成配合物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