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6篇
  免费   1990篇
  国内免费   2590篇
化学   12193篇
晶体学   155篇
力学   320篇
综合类   62篇
数学   195篇
物理学   241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442篇
  2021年   509篇
  2020年   729篇
  2019年   535篇
  2018年   482篇
  2017年   543篇
  2016年   685篇
  2015年   647篇
  2014年   724篇
  2013年   1246篇
  2012年   855篇
  2011年   860篇
  2010年   698篇
  2009年   716篇
  2008年   714篇
  2007年   678篇
  2006年   588篇
  2005年   546篇
  2004年   538篇
  2003年   433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Voltage decay and capacity fading are the main challenges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rich Mn‐based layered oxides (LLOs). Now, a three‐in‐one surface treatment is designed via the pyrolysis of urea to improve the voltage and capacity stability of Li1.2Mn0.6Ni0.2O2 (LMNO), by which oxygen vacancies, spinel phase integration, and N‐doped carbon nanolayers are synchronously built on the surface of LMNO microspheres. Oxygen vacancies and spinel phase integration suppress irreversible O2 release and help lithium ion diffusion, while N‐doped carbon nanolayer mitigates the corrosion of electrolyte with excellent conductivity.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MNO after the treatment improves significantly; the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after 500 cycles at 1 C is still as high as 89.9 % with a very small voltage fading rate of 1.09 mV cycle?1. This three‐in‐one surface treatment strategy can suppress the voltage decay and capacity fading of LLOs.  相似文献   
992.
Hybrid materials, integrating the merits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are ideal structures for efficient sodium storage.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hybrid structures with decent physical/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is still challenging. Now, the elaborat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nanoboxes composed of three‐layered Cu2S@carbon@MoS2 as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is reported. Through a facile multistep template‐engaged strategy, ultrathin MoS2 nanosheets are grown on nitrogen‐doped carbon‐coated Cu2S nanoboxes to realize the Cu2S@carbon@MoS2 configuration. The design shortens the diffusion path of electrons/Na+ ions, accommodates the volume change of electrodes during cycling, enhances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the hybrids, and offers abundant active sites for sodium uptake. By virtue of these advantages, these three‐layered Cu2S@carbon@MoS2 hierarchical nanoboxes show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in terms of decent rate capability and stable cycle life.  相似文献   
993.
模拟大型科普求真类节目《是真的吗?》创设学习氛围;通过基于生活生产实际的“日常灭火可否用N2代替CO2”“深海捕获CO2可否调控温室效应”“石油采矿业中,向油井下注射1吨CO2可否增产原油3~5吨”“用石灰水可否保鲜鸡蛋”等4个核心问题及3个真假难辨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学的正向视角深刻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移动磁贴板设计板书,引导学生经历并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994.
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基本理念,围绕“自然界的碳循环”“大气中CO2的控减排”“化学家们合成的新型碳家族成员”等板块,设计并成功实施系列情境问题,在系列问题的讨论、分析、解决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碳”家族成员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思维的纵深度,引发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995.
以鸡毛和乙二胺为碳源和氮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强荧光性能的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并优化其制备和掺杂条件。该碳量子点具有良好的光学、结构性质和稳定性,平均粒径7.89 nm,荧光量子产率为14%。最大激发波长为32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386 nm。Hg2+存在条件下N-CQDs溶液的荧光被猝灭(关),添加百草枯后猝灭的荧光被恢复(开)。通过N-CQDs/Hg2+体系设计了荧光"关-开"方法,在最佳条件下,百草枯在0.05~1.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线性方程为ΔF=92.41X+123.31(R2=0.9989),检出限为16μg/L,加标回收率为95.3%~104.4%,RSD<3.8%。以鸡毛为原料制备的高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荧光"关-开"探针方法可有效检测实际样品中的百草枯。  相似文献   
996.
碳点(carbon dots,CDs)作为一种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表面功能可调的新型碳基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碳点的生物效应、发光性质及其发光机理进行了简述,并根据传感机制的不同,将CDs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分为荧光(fluorescence,FL)传感器、电致发光(electroc...  相似文献   
997.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是最具代表性的二维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其具有可见光响应性能、稳定化学结构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环境和能源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普通g-C_3N_4材料的热聚合不完全,其体相和表面的缺陷多,因此光生载流子易复合,光催化活性不高。近年来,高活性结晶氮化碳(CCN)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目前CCN制备及其改性方法:5种代表性制备方法,包括传统熔盐法、预热熔盐法、固态盐法、溶剂法和质子化法;4种代表性CCN的改性方法,包括缺陷引入、形貌控制、单原子修饰和材料复合。文章重点介绍了 CCN制备原理、结构特征与光催化性能。最后,对CCN的制备与改性方法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8.
硫正极较差的性能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这些因素包括较低的导电能力以及在促进多硫化物转化方面较差的催化活性。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配体调控合成和低温热解的规模化策略来制备高效的正极复合材料(Co-N-C@KB),这种材料由富含Co-N-C活性位点的科琴黑(KB)组成。原子级分散的Co-N-C活性位点被证明有利于多硫化物在正极的转化,因而可以提高锂硫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基于此,Co-N-C@KB作为正极可以使锂硫电池获得高达1 442 mAh·g-1的初始放电容量,并且该电池在长时间的稳定性测试中具有出色的容量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双金属氧化物MnWO4镶嵌生物质衍生碳(MnWO4/BC)纳米复合催化剂,并将其作为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CE)催化剂组装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探究了MnWO4/BC在非碘体系中的催化性能和光伏性能。结果表明:在铜氧化还原(Cu2+/Cu+)电对DSSC中获得的光电能量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为3.57%(D35)和1.59%(Y123),高于Pt电极的PCE(3.12%,1.16%);50次连续循环伏安测试表明,MnWO4/BC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00.
锂硫电池因其较高的理论容量和对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视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储能装置,但是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极大地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本文以葡萄糖为碳源,离子液体为氮源和硫源,KCl和ZnCl2为模板剂,KOH为活化剂,通过热解工艺合成了氮硫共掺杂多孔碳(NSPC)。XPS和极性吸附实验表明N、S杂原子成功引入并且提高了碳材料对多硫化物的吸附能力,有效缓解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而较高的比表面积(1290.67 m2·g-1)有助于提高硫负载量。负载70.1wt.%的硫后(S@NSPC)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167.5 mA·g-1的电流密度下S@NSPC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229.2 mAh·g-1,远高于S@PC的861.6 mAh·g-1,且S@NSPC循环500圈后容量为328.1 mAh·g-1。当电流密度从3350 mA·g-1恢复至167.5 mA·g-1时,可逆容量达到首圈放电比容量的80%,几乎恢复至其初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