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化学   12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宋怀河  陈晓红  刘朗  张碧江 《化学学报》2001,59(7):1130-1134
以固体核磁共振光谱为主要分析手段,比较研究了两种合成中间相沥青吡啶不溶组分的结构。结果表明:均四甲苯基中间相沥青吡啶不溶组分具有较低的芳香度和缩合度,富含甲基和环烷结构,分子呈渺位结合实际合构型;与此相反,四氢萘基中间相沥青则呈现很高的芳香度和缩合度,芳环上仅带有一些甲基取代基,平均分子为完全迫位缩合构型,造成这种结构差异的原因在于前驱齐聚物的结构及缩聚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22.
采用两种大小不同的原子簇模型Si_(30)H_(28)和Si_(13)H_(16),分别用两层 ONIOM方法(对较大原子簇)和普通量子化学方法(对较小原子族)考察了苯分子 在Si(111)-7 * 7表面的化学吸附。对三种可能的吸附物种分别用DFT或HF方法进行 了计算。通过大小原子簇吸附物种的吸附能以及几何构型优化参数的比较发现,对 于稳定的吸附物种,较小的原子簇基本上可以代替较大的原子簇进行计算,而对于 不太稳定的吸附物种,就不得不考虑周边原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苯在Si(111)- 7 * 7表面的主要吸附种是双σ成键的1,4加成产物,不稳定的单吸附物种可能是 1,4加成物种的前驱态。  相似文献   
23.
顾志平  梁晓天 《化学学报》1985,43(3):250-256
由化学方法证明创新霉素的绝对构型为3S,4R,如式1所示. 与已知具有相同骨架的臧生素indolmycin(7)的绝对构型相反, 为生源方面饶有兴趣的问题. 去甲创新霉素(14)的羧基及去羧色新霉素(18)的甲基均以横键为最佳构象, 因此似无顶端(anomeric)效应. 由此可以推断创新霉素在溶液中较大的羧基是模键, 甲基是竖键. 这一点与固态X衍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4.
本文采用模式识别方法, 对高氧化态(II-IV)三核簇合物的构型分布进行了对应分析, 找出了一组分类关系式, 为预报未知簇合物构型提供了定量的判据, 并初步讨论了构型分布和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25.
本文给出了2,2,2-三氯乙基·甲基醚的红外(3500-40cm^-1)和Raman(3500-50'^-1)光谱以及液相Raman谱退偏比的首次实验数据。利用修正价力场的正则坐标计算完成了两种构型的正则模式和势能分布的计算,从而做出频率的振动归属。由红外谱线606(反式)和573cm^-1(旁式)相对强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求出平均热函差为161±11cm^-1(1922±134J/mol),证明两种构型中反式较旁式稳定。  相似文献   
26.
在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观察到了芘的激基缔合物荧光, 其荧光强度与单体荧光强度比值对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曲线中有一峰值。指出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在水溶液中呈绕曲状构型, 对应上述峰值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为其临界胶束浓度。  相似文献   
27.
28.
刘纶祖 《化学学报》1984,42(11):1204-1206
Van Ool等人通过~(13)C和~1H NMR研究了化合物1的构型,发现每一个环都分别占据在竖轴和横轴两个位置.我们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化合物2的~(19)F和~1H NMR.当2停止分子内配位基重组过程时,它的每一个五元环也分别占据在三角双锥构型的竖轴和横轴两个位置.  相似文献   
29.
钩吻素子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钩吻中的主要生物碱-钩吻素-子(koumine)经用化学与与谱学方法测定其结构和和相对构型如2.钩吻素-子中醚氧的位置系用还原裂解法将2转化为双氢钩吻醇(4)而决定.碱性氮原子N(b)与乙烯基的位置关系通过将N(a)-乙酰双氢钩吻素-子(5)氧化脱羧为胺6而推定,异双氢钩吻素-子(7)经氧化为8和9,从而得到N(b)右侧的结构信息,然后通过一系列的^1H NMR去偶试验,得出钩吻素-子的碳骨架.2的相对构型系通过^1H NMR分析而判断,钩吻素-子的立体结构已由两个独立的X射线衍射工作加以肯定,其绝对构型如2所示,文中给出了详细的核磁共振数据和质谱数据,并解析了几种可能的质谱碎片化途径。  相似文献   
30.
溪黄草甲素的晶体和分子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兹武  陈元柱  金人玲  程培元 《化学学报》1986,44(11):1139-1143
溪黄草甲素,C_(20)H_(26)O_5,M_r=346.43,是从中草药溪黄草(Radosia serra [Maxim] Hara)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它的结构式已由化学分析和光谱数据确定为1,14-二羟基-7,20;19,20-二桥氧-(1α,4α,7α,14R,20R)-贝壳杉烯-16-烯-15-酮(1),和它的同系物kamebakaurene(2)的结构式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