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5篇
  免费   1950篇
  国内免费   2846篇
化学   4253篇
晶体学   590篇
力学   47篇
综合类   89篇
数学   24篇
物理学   3648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253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484篇
  2013年   504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442篇
  2010年   407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高活性锆掺杂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甲烷燃烧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水热法制备了掺杂锆摩尔百分比为0,10,20,30.40,50%的钴催化剂,该系列催化剂对甲烷的低温催化燃烧显示出高活性.其中,10%Zr掺杂的催化剂活性最好,可在370℃使甲烷转化率达100%.XRD分析表明,该法制得的催化剂中的活性四氧化三钴物种是由一种晶态的碳酸钴前体分解而成,Co3O4为粒径在20~40nm之问的纳米粒子.用热重分析(TG)研究了碳酸钴前体的热分解行为.  相似文献   
52.
Cu,Pd-ZSM-5上NO分解和CO氧化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交换Cu,pd-ZSM-5催化剂(Cu交换度为105%,Pd交换度分别为3.4%和33%)对CO氧化反应有活性增强作用,对NO分解反应不存在增强效应.双交换催化剂在于交换程序不同,而表面物种不同,活性组分的分布状态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活性.先交换Cu,400℃焙烧后再交换pd的Cu-Pd-ZSM-5催化剂,对上述两类反应的活性存双组分催化剂中均为最高.H_2-TPR谱表明,共交换的Cu-Pd-ZSM-5中尚有部分CuCl+占据了部分交换位置,而使CO氧化活性稍有下降.N_2-DTA和H_2-TPR谱结果表明,Pd交换到Cu-ZSM-5中后,抑制了吸附水和水合铜化合物的形成,由此提高了在200—300℃时氧的吸附量.后者的大小和CO氧化活性有顺变关系.N_2-DTA谱中340—445℃的放热峰可能分别表征了和NO分解活性有关的铜氧桥或把氧桥的形成,该放热峰的峰温愈低,峰面积愈大,则NO分解活性愈高.  相似文献   
53.
研究了钙钛矿型LaSrCoCu_xO_3催化剂对CO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及其表面氧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x=0.4的催化剂对CO氧化具有最高催化活性,常压及本实验条件下CO完全氧化的最低温度为168℃;催化剂均为氧缺陷化合物,吸附于表面晶格氧缺陷上的吸附氧是CO氧化反应的活性氧物种;并发现催化剂中存在有非常价态的C04 ,认为CO氧化反应是通过吸附氧调变Co3 和Co4 价态而进行.  相似文献   
54.
55.
煤焦在CO2气化过程中微孔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6.
以巯基丙酸(MPA)为稳定剂,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水溶性的Ag掺杂的ZnxCd1-xS合金型纳米晶. Ag掺杂后ZnxCd1-xS纳米晶产生新的发射峰, 并且发光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通过改变纳米粒子中Zn/Cd比例可有效地调控ZnxCd1-xS∶Ag纳米晶的吸收带隙宽度, 同时可以在425~603 nm之间实现对ZnxCd1-xS∶Ag纳米晶发射峰位的连续调控.  相似文献   
57.
采用UHF及UMP_2方法,对~1Σ~+Ni─CO分子簇的成键机制进行了从头算研究。计算表明,在σ空间,Ni~1S(d~(10))导出态的主要成键特征是CO5σ→Ni4s的授键作用;而Ni~1D(d~9s~1)导出态的主要特征是4sp_σ极化。在~1Σ~+Ni─CO分子簇中总的成键机制是:d~(10)导出态中π反馈作用大于σ授键作用;而d~9s~1导出态中σ授键作用强于π反馈作用。由于接受配键机制一定伴随着轨道之间的重叠,因而为了给出合理的M─L作用分析,进行补偿计算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58.
红外光谱法研究噻吩与CO和NO在Co—Mo/Al2O3上的共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勤  张慧 《燃料化学学报》1991,19(4):333-338
  相似文献   
59.
用Li+部分替代MTiO3(M=Ca、Sr)催化剂中的Ti4+,明显地提高了乙烷氧化脱氢(ODHE)反应中乙烯的选择性。在CaTi0.9Li0.1O3-δ催化剂上,反应温度为850℃时,乙烯选择性为77.4%,乙烷转化率为81.7%。Li掺杂的作用是增加了催化剂的P型半导性和未充分还原的氧物种数目。  相似文献   
60.
二磺酸掺杂高热稳定性导电聚苯胺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有机二磺酸作为掺杂剂合成了具有高热稳定性的二磺酸掺杂导电聚苯胺。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酸/苯胺摩尔比等因素对产率、产物的导电率与分子量的影响。利用微波加热的方法测试有机二磺酸掺杂聚苯胺的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有机二磺酸掺杂的导电聚苯胺在微波场中升温速率快,并且具有良好的反复升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