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41篇 |
力学 | 1篇 |
物理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杯芳烃衍生物和丙烯酰胺作为复合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海因类化合物的选择性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杯[4]芳烃衍生物+丙烯酰胺作为复合功能单体,将其运用到分子印迹技术中,对海因类化合物R-苄基海因进行选择性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由单一的杯[4]芳烃衍生物或丙烯酰胺作为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R-苄基海因的选择性均不高,而由杯[4]芳烃衍生物+丙烯酰胺作为复合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特异选择性. 相似文献
32.
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水体系相图及丙烯酰胺单体在两相中的分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聚丙烯酰胺(PAAm)和聚乙二醇(PEG)两种水溶液混合时能形成双水相体系,其中上层为PEG富集相,下层为PAAm和PEG的混合相.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和浊度滴定法研究了PAAm-PEG-H2O双水相体系的相图,结果表明,随着PEG分子量的升高,体系的分相浓度下降.在PAAm-PEG20000-H2O体系中,随着体系温度升高,分相浓度先下降后升高,55℃时分相浓度最低.丙烯酰胺(AAm)单体能在两相中发生相分配,分配系数随着PAAm浓度和平衡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PEG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33.
丙烯酰胺-苯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的微结构及水溶液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改变丙烯酰胺(AM)与苯乙烯(St)的投料比、苯乙烯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之比及引发剂加入量,在微乳液中制备了分子链微结构系列变化的丙烯酰胺-苯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PAM-b-PSt),用荧光探针法与表面活性测定法详细地研究了共聚物中PSt嵌段长度、含量及分子量等微结构因素对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疏水缔合性与表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共聚物水溶液的浓度高于临界缔合浓度时,PAM-b-PSt的疏水缔合作用以分子间的缔合为主.若共聚物中PSt嵌段含量及分子链长一定时,随着PSt疏水嵌段长度增长,PAM-b-PSt的疏水缔合性增强,而对共聚物的表面活性影响很小.若共聚物中PSt疏水嵌段长度及分子链长一定时,PAM-b-PSt的疏水缔合性随着PSt嵌段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当PSt嵌段含量一定时,使大分子链之间产生最强的疏水缔合作用;而其表面活性则随着PSt嵌段含量的增大而增强.若共聚物中PSt疏水嵌段长度及含量一定时,分子量对其表面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分子量越高,表面活性越差;同时,在较稀的溶液浓度范围内,分子量对PAM-b-PSt的疏水缔合性的影响则很小. 相似文献
34.
UV光引发的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不透明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体系的UV光引发聚合新方法 .使用普通中压汞灯并辅以适当搅拌 ,UV光引发丙烯酰胺/水/煤油 Span80+OP-10反相乳液聚合可在20min左右完成 ,所得聚合物分子量达千万 ;聚合过程中不存在恒速期 ,扫描电镜未观察到聚合前后乳胶粒径有数量级的变化 ,表明聚合反应以单体液滴成核为主 .此外 ,考察了光引发剂类型及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光引发剂的引发活性为Irgacure 2959>(ITX+EDAB)>BDK ,引发剂浓度增加 ,反应速度先增加而后降低 ,存在一最大值 ;单体浓度增加 ,反应速度加快,聚合物分子量提高;乳化剂用量增加 ,反应速度加快而分子量变化不明显 ;聚合表观活化能为 13.34kJ/mol. 相似文献
35.
二乙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或丙烯酸共聚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膨胀计法研究了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二乙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EDAAC)在水溶液中的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共聚动力学,测定了相应的聚合表观活化能;采用元素分析法测定了DEDAAC分别与AM和AA在低转化率下共聚物的组成,并采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了DEDAAC-AM共聚物中的氯离子含量,按Kelen-Tudos方法求得了相应的竞聚率.结果表明,DEDAAC均聚速率方程为RP=k[M]0.99[I]0.76,表观活化能Ea=77.00kJ/mol,说明链终止为单基终止和双基终止并存,引发过程与单体浓度无关;DEDAAC与AM在摩尔比为4∶1 时,共聚动力学方程为RP=[M]2.53[I]0.90,表观活化能Ea=67.06 kJ/mol,单体竞聚率为rDE=0.31±0.02、rAM=5.27±0.53;DEDAAC与AA在摩尔比为4∶1 时,共聚动力学方程为RP=k[M]2.94[I]0.83,表观活化能Ea=70.07?kJ/mol,竞聚率为rDE=0.28±0.03、rAA=5.15±0.28;DEDAAC与AM和AA等共聚为非理想共聚,得到的产物均为无规共聚物. 相似文献
36.
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采用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壬基酚聚氧化乙烯醚(OP)复合乳化剂与K2S2O8-Na2SO3氧化还原引发剂,进行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合,测得单体的竞聚率为γDADMAC=0.14±0.11,γAM=5.05±0.66;在单体浓度为25─45%,引发剂浓度0.06—0.1%,乳化剂浓度为5—9%,聚合温度303K条件下,得到了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Rp=k[M]0.68[I]1.31[E]0.73,文中对上述结果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37.
丙烯酰胺在聚乙二醇水溶液中聚合初期的液滴形成与成长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在线观测了丙烯酰胺(AM)在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中聚合初期液滴的出现、生长及聚并过程,考察了PEG分子量和浓度对聚合初期液滴尺寸的影响;用透射电镜(TEM)对聚合初期液滴形态的演变进行了观察,发现与DLS结果能很好吻合.用分光光度计对聚合体系分相点进行确定,采用溴化法测定了聚合体系临界分相时的转化率.随PEG分子量或浓度的升高,临界分相转化率逐渐减小;随温度的升高,临界分相转化率先减小后增大,在50℃左右出现最小值.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聚合体系临界分相时聚丙烯酰胺(PAM)的分子量进行了研究,变化趋势与临界分相转化率的变化一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AM在PEG水溶液中聚合初期的液滴形成、成长机理. 相似文献
38.
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和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甲醛(F)和二氰二胺(D)改性聚丙烯酸胺(PAm),制得新型阳离子聚电解质PAm·MG,对PAm·MG的合成和表征进行了研究。合成反应通过两步进行,先使PAm与F反应,生成羟甲基化产物PAm·M,然后在酸性条件下使PAm·M与D反应,制得PAm·MG.控制F用量,得到不同取代度的PAm·M.和PAm·MG。PAm·MG在水溶液中能与阴离子聚电解质形成复合物沉淀证明PAm·MG带有阳离子基团。元素分析及电位、浊度滴定结果表明PAm·M中的羟基完全与D发生了反应。SALLS测得的M_w证实了PAm在改性过程中分子链未发生降解。 相似文献
39.
(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SPAN-OP复合乳化剂和K2S2O8-Na2SO3氧化还原引发剂,进行(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测得单体的竞聚率rDM·MC=1.11±0.16,rAM=0.53±0.08。在单体总浓度为20—40%(wt),引发剂浓度为0.01—0.05%,乳化剂浓度为10—18%,聚合温度为299K的条件下,得到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Rp=k[M]1.07[I]0.52[E]0.90,文中对上述结果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40.
合成了NTAAM,NTMAAM,NPMAAM功能单体,发现这类功能单体与铈离子组成的体系能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带有这类功能单体的聚合物和共聚物铸成的膜,能用铈离子引发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合。这可从反应后的膜比基膜有较大的吸水率、与水有较小的接触角,也可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表面上有凸起图象的高分子链,以及从膜表面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所证实。同时研究了共聚物膜的组成、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