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02篇
  免费   4520篇
  国内免费   17348篇
化学   36366篇
晶体学   757篇
力学   1550篇
综合类   1036篇
数学   5415篇
物理学   10346篇
  2024年   304篇
  2023年   1116篇
  2022年   1282篇
  2021年   1348篇
  2020年   1104篇
  2019年   1471篇
  2018年   948篇
  2017年   1355篇
  2016年   1551篇
  2015年   1684篇
  2014年   2601篇
  2013年   2614篇
  2012年   2785篇
  2011年   2631篇
  2010年   2558篇
  2009年   2658篇
  2008年   3161篇
  2007年   2858篇
  2006年   3022篇
  2005年   2742篇
  2004年   2999篇
  2003年   2042篇
  2002年   1254篇
  2001年   1161篇
  2000年   1034篇
  1999年   1099篇
  1998年   762篇
  1997年   666篇
  1996年   548篇
  1995年   533篇
  1994年   474篇
  1993年   532篇
  1992年   537篇
  1991年   553篇
  1990年   439篇
  1989年   434篇
  1988年   255篇
  1987年   133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7-(4-安替吡啉偶氮)-8-羟基喹啉为安替吡啉单偶氮类试剂中的一种,该试剂可与镓(Ⅲ)、铟(Ⅲ)、铋(Ⅲ)、钯(Ⅱ)、镍(Ⅱ)、钴(Ⅱ)、铜(Ⅱ)、铁(Ⅱ)等离子发生显色反应。本文在其5位引入磺酸基,合成了7-(4-安替吡啉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分子式为C20H17N5O5S)试剂。  相似文献   
992.
合成了N,N′-亚水杨基皮考林酰肼(HL)及其铁配合物[FeL2](C26H20FeN6O4,Mr=536 33).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晶体学参数:a=1 4970(1)nm,b=1 51556(9)nm,c=2.0920(2)nm,V=4 7462(6)nm3,Z=8,Dc=1 501Mg·m-3,F(000)=2208,μ(MoKα)=0 682mm-1,R=0 0695,Rw=0 1502.在配合物[FeL2]中,铁(Ⅱ)原子具有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晶体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缔合分子对.红外光谱表明,配体在形成配合物后,ν(CO)和ν(CN)红移.电子光谱表明存在π-π 和d-π 的跃迁;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金属对配体n-π 激发引起的荧光发射峰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以3-氨基吡嗪-2-羧酸为原料,经酯化反应、亲电反应和重氮化反应合成了3-氟-6-碘吡嗪-2-羧酸甲酯(1),总收率62.34%,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证,用X-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1(CCDC: 1986368)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7.6566(5) Å, b=4.74850(10) Å,c=19.6368(6) Å,β=95.6540(10)°,V=1638.39(8) Å3,Z=8,Rgt(F)=0.0173,wRref(F2)=0.0465,F(000)=1056,μ=3.885 mm-1  相似文献   
994.
对叔丁基硫杂杯四酰肼衍生物(2)与邻苯二甲醛发生分子内1+2缩合反应, 合成了首例1,3-交替构象的硫杂杯-1,3-2,4-氮杂双冠醚(3), 产率为65%.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谱等表征证实. 用UV-Vis光谱法和1H NMR谱研究了化合物3与系列α-氨基酸的识别配合性能, 并计算出其配合常数. 结果表明, 主体分子3对所测试的α-氨基酸有较好的配合作用, 主客体分子形成1∶1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995.
聚合物复合材料填充剂的表面性质及其分散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反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未处理的、硅烷偶联剂处理的和钛酸酯偶联剂处理的三种Al(OH)_3粉末的表面性质,并通过塑化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Al(OH)_3填充聚丙烯体系的流变行为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分散效果.结果表明Al(OH)_3的表面性质对其在聚丙烯介质中的分散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双冠醚的研究I.Shiff碱型双冠醚的合成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合成了七种新的芳(杂)环桥联Shiff碱型双冠醚.电导率测量结果说明它们与四苯基硼钾,铷,铯生成的是2:1夹心型 配合物(冠醚单元:金属离子);与钠离子生成的是1:1配合物.此外,将4'-氨基苯并15-冠-5分别与α,α'-呋喃二甲醛和邻苯二甲醛缩合得到的双冠醚3e和4制成pvc膜钾离子选择性电极,证明它们对.钠离子的选择系数都在10[-4]左右.  相似文献   
997.
四川地区宫颈癌组织HPV18和HPV45 E6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四川地区2003~2004年收集的60例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DNA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 E6基因扩增, 获得HPV18和45型E6基因. 序列分析发现, 18型三例E6基因有同样的两处同义突变; 45型两例E6基因发生突变, 一例有两处碱基突变, 另一例发生六处碱基突变, 其中两处涉及氨基酸变化, 均位于E6抗原决定簇区. HPV45型E6基因中134位c→t, 157位c→t, 259位g→t和341位t→c的碱基点突变未见报道. 另外, 该地区HPV18和45型突变株之间存在碱基互变,  它们之间的最小差异比野生型HPV18和HPV45之间的差异小4.05%, 该数值比在非洲发现的突变株的要小很多, 该结果支持HPV18和HPV45可能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8.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of quantum chemistry method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proton transfer reactions of 8-hydroxyquinoline (8-HQ) monomers and dimers. By studying the potential energy curves of the isomerization, the most possible reaction pathway was found. The total energy of 8-hydroxyquinolin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quinolin-8(1H)-one, whereas the order was reversed in dimers. The findings explained the contrary experimental phenomena. The minimum reaction barrier of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was 47.3 kJ/mol while that in dimer was only 25.7 kJ/mol. Hence it is obvious that proton transfer reactions of 8-HQ monomer have a considerable rate but it is easier to proceed for 8-HQ dimer than monomers. It implied that the hydrogen bo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pressing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reaction. The mechanism of the tautomerization wa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999.
水介质中α,α-双(4-羟基香豆素-3-基)甲苯的洁净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介质中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存在下, 芳醛与4-羟基香豆素反应为α,α-双(4-羟基香豆素-3-基)甲苯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高效和洁净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王辉  张晓宏  吴世康 《化学学报》2003,61(12):1921-1925
利用Sol-Gel方法投篮了单分散性很好的球型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表面化 学修饰法引入了带有荧光发色团的有机分子,通过稳态光物理方法研究了纳米颗粒 表面的有机分子在水、乙醇以及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悬浮液中的光物理行为。实 验表明,纳米颗粒表面有机分子的分散状态是决定其光物理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 结果为设计和开发新型“壳-核”型纳米二氧化硅荧光传感器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