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49篇
  免费   7425篇
  国内免费   22905篇
化学   45955篇
晶体学   1862篇
力学   1445篇
综合类   1329篇
数学   5529篇
物理学   15559篇
  2024年   375篇
  2023年   1372篇
  2022年   1707篇
  2021年   1932篇
  2020年   1413篇
  2019年   1791篇
  2018年   1298篇
  2017年   1769篇
  2016年   1974篇
  2015年   2134篇
  2014年   2877篇
  2013年   3454篇
  2012年   3555篇
  2011年   3380篇
  2010年   3179篇
  2009年   3375篇
  2008年   3871篇
  2007年   3683篇
  2006年   3948篇
  2005年   3583篇
  2004年   3634篇
  2003年   2848篇
  2002年   2037篇
  2001年   1892篇
  2000年   1460篇
  1999年   1482篇
  1998年   1113篇
  1997年   856篇
  1996年   764篇
  1995年   697篇
  1994年   700篇
  1993年   579篇
  1992年   617篇
  1991年   668篇
  1990年   564篇
  1989年   524篇
  1988年   272篇
  1987年   119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和INDO量子化学计算法研究了标题化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标题化合物的分子式C12H14O4N2S,Mr=282.31,三斜晶系,空间群P1,a=7.229(2),b=8.7922(9),c=11.242(1)A;A=70.339(8),β=71。15(2),γ=87.88(2)°,V=634.8(7)A^3,Z=2,Dc=1.476g/cm^3,R=0.037,Rw=0.037(W=1),分子的哌啶二酮环中C=0和C-N键与多肽分子和相应键长相一致,根据INDO计算结果讨论了标题化合物的水解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992.
合成了稀土铕、镧与吡啶-2,6二甲酸形成的二元配合物及铕与邻菲罗啉和吡啶-2,6二甲酸形成的三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确定该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二元:Na3[Eu(DPC)3]·2H2O,Na3[La(DPC)3]·2H2O;三元:NaEu(DPC)2·phen·4H2O。用核磁共振研究了配体与稀土的配位方式,讨论了诱导效应、屏蔽效应及稀土离子的顺磁性对配合物化学位移和NMR谱图的影响。NMR研究表明,三种配合物具有相似的对称结构和相同的化学位移变化规律。吡啶-2,6二甲酸中的羧酸以单齿配位(整个分子为三齿配位),二元配合物中,铕和镧的配位数均为9,三元配合物中,铕的配位数最低为8。  相似文献   
993.
苯并异硒唑酮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已知具有氧化作用的2-苯基-1,2-苯并异硒唑-3(2H)-酮(Ebselen)的基础上, 将其2-位苯环更换成氨基酸乙酯, 设计并合成了9个苯并异硒酮的氨基酸衍生物3~11. 这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它们对Fe^2^+/半胱氨酸及维生素C诱发的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有抑制活性, 部分化合物活性比母体化合物Ebselen更优.  相似文献   
994.
由XPS研究CO2在低压甲醇合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宝树  熊国兴 《分子催化》1989,3(4):253-261
本文应用XPS,在模拟工业催化剂和实际操作条件下,对低压甲醇合成铜基催化剂的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还原及反应状态下,催化剂表面没有稳定的Cu~(2+)、Cu~+离子存在,仅Cu~0能被检测到;ZnO被还原,形成缺氧结构ZnOx(X≤1),表面出现氧空位.认为高度分散的Cu~0与其紧密接触的部分还原的ZnOx联合组成了甲醇合成的表面活性中心,也即表面上的Cu-Zn-O(“口”为氧空位)构成了最佳合成活性单元.提出反应原料气中适量CO_2的加入有助于金属Cu微晶的分散,认为CO_2的作用主要是使反应气氛中含有一定的氧化势,它与原料气中的CO+H_2一起,对金属Cu微晶起氧化还原作用.CO_2可将Cu~0氧化成Cu~(?+)(甚至Cu~+).但Cu~(?+)会马上被CO+H_2还原成Cu~0.通过这样的氧化还原循环,阻止了Cu微晶的聚集长大,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95.
烯胺酮与烯胺酯以(3C+3C)缩合反应形成多取代芳环化合物,具有区域选择性。用波谱和 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产物的结构,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96.
用线性电流扫描极谱、恒电流单阶跃计时电位法及等电流双阶跃计时电位法, 研究了Ni(II)、Co(II)-邻菲咯啉(phen)体系在1,2-二氯乙烷(DCE)/水界面相转移的电化学行为。同时, 研究了相转移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 电解前, Phen与Ni(II)或Co(II)同时在水相时, Ni(II)、Co(II)行为类同; 若电解前Phen在有机相时, Ni(II)、Co(II)的行为截然不同, 原因在于两者与Phen配位反应的动力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首次报导了葡萄糖-KBrO3-丙酮-MnSO4-H2SO4体系的化学振荡反应,在这一体系中改变酸度可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振荡现象,当[H2SO4]0>0.36mol·l-1或[H2SO4]0<0.074mol·l-1时,体系分别出现二种不同类型的振荡波形OA和OB,OA振荡存在一诱导期,OB振荡无锈导期;OA的振幅较小,但振荡频率比OB快得多;OB的振荡周期逐渐缩短,但OA.却相反变化.当0.074mol·l-1<[H2SO4]0<0.36mol·l-1时,体系同时出现上述二种类型的振荡波形,中间存在一过渡区域,即产生连续振荡波形.文章讨论了诱导期及过渡时间与[H2SO4]0的关系,对酸度的影响机理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小沸点仪测定了马来酸酐和1,2-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丁酯二元系统在不同配料组成条件下的温度与压力数据,并通过内插法得到不同压力下的温度与配料组成的数据.进一步采用单纯形法优化NRTL方程参数,推算了平衡气液相组成,发现该二元系统具有最高压力恒沸点,且该恒沸点随压力的变化显著.当压力降低至20 kPa时, 由温度随气相组成的变化趋势知该恒沸点将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999.
用二氧化硅 (SiO2 )存在下的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 (PSt) 纳米SiO2 复合材料 ,研究了苯乙烯(St)乳液聚合过程中团聚纳米SiO2 的解离与再分散过程及分散的机理 .发现商品纳米SiO2 粒子以团聚体形式存在 ,团聚体大小远超出纳米级范围 .随聚合时间的延长 ,St的转化率逐渐增加 ,而PSt SiO2 复合微胶囊的粒径逐渐减小 ,反应 12 0min后 ,转化率和复合微胶囊粒子的粒径趋于稳定 .透射电镜 (TEM)也显示PSt SiO2 复合微胶囊粒子具有海岛结构 ,而SiO2 粒子的粒径在纳米范围内 ,表明在乳液聚合过程中SiO2 团聚体被逐渐解离 ,并重新分散到纳米尺度 .红外光谱研究发现 ,在乳液聚合过程中 ,除生成PSt均聚物外 ,还在纳米SiO2 表面生成了PSt接枝共聚物 ,改善了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相容性 .聚合过程中的反应热和剪切搅拌是团聚体被解离和重新分散的主要原因 ,而生成的聚合物起到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A novel vanadate decamer, involving all vanadium atoms present in +5 oxidation and one formhydroxamic acid dimer cation readical, has been synthesized. The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hows that the orange crystal is formed in the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i, a = 8. 4960 (17), b = 10.447 (2), c = 11.299 (2) A, α= 68. 82 (3)°,β= 87.35 (3)°, γ = 66.97(3)°. V = 855. 3(3) A3, Z = 8, R1 = 0. 0857, wR2=0. 2551.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d packing in superlattice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constructed by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of O-H…O hydrogen bonds between formhydroxamic acid dimer cation and decavanadate polyanion. Formhydroxamic acid dimer is got through controll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reaction using formhydroxamic ac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