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65篇
化学   469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通过采用预估矫正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求解速率方程-光场强度方程,研究了纳秒激光脉冲在具有不同末端基团的对称性芴类衍生物分子2,7-双(4′-(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9-氢-芴(F1分子)和2,7-双(4′-硝基苯乙烯基)-9-氢-芴(F2分子)中的动力学传播过程以及光限幅效应,分析了两种分子的光限幅特性随传播距离(z)、粒子数密度(N)以及脉冲宽度(τ)的变化情况,并且拟合了两种分子的动态双光子吸收(TPA)截面。计算结果表明,该系列分子具有较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以及较好的光限幅效应。此外,F2分子的末端基团―NO2与F1分子的末端基团―N(CH3)2相比具有更强的得电子能力,因而使得F2分子具有更大的跃迁偶极矩,双光子吸收截面增大,光限幅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2.
以2,7-二溴-9,9-二苯基芴为起始原料,采用发散合成策略,合成了一种新型三苯胺树枝状分子--2,7-二[N,N-二(4-二苯胺基苯基)胺基]-9,9-二苯基芴(FTPA),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HR-MS和元素分析表征。并对热稳定性、光谱性质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TPA的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592 ℃和154 ℃; FTPA的吸收峰位于309 nm, 349 nm和409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65 nm; FTPA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氧化电势分别为0.37 V, 0.49 V和0.83 V。  相似文献   
173.
含溴橙光化合物与双(三环己基膦)钯(0)进行氧化加成反应,合成了相应的芳基钯(Ⅱ)配合物.在加热条件下,该配合物可以引发AB型芴单体聚合,得到端基为橙光芳基基团的聚芴共轭聚合物.含溴橙光化合物与不同配体钯(0)配合物组成催化体系,原位引发聚合,同样可以制备上述端基结构明确的共轭聚合物.其中,以三(邻甲基苯基)膦或卡宾化合物为辅助配体时,室温下即可引发AB型芴单体进行催化剂转移聚合.卡宾化合物为辅助配体时,可以获得Mn为7.48×10~4的高分子量聚芴.MALDI-TOF分析证实,聚合物的一个端基是来自催化剂钯配合物中的橙光芳基基团,另一端基为Br/H原子.聚合物光致发光(PL)光谱主要表现为聚芴单元的蓝色荧光发射.电致发光(EL)光谱表明,聚合物在低分子量时表现为橙红光发射,而在高分子量时,能够得到白光发射.在数均分子量Mn为7.48×10~4时,聚合物可实现纯白光发射,国际色坐标CIE为(0.31,0.32).  相似文献   
174.
Interest in the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organo-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containing sulfur ligands is continuing because they are involved in important catalyticprocesses[1 ,2 ] ,particularly hydrodesulfurization and hydrogenation reactions[3] and theyundergo a variety of reaction with metal species[4~ 6] . Although half-sandwichpentamethylcyclopentadienyl complexes with sulfido ligands are well known,only threetypes of half-sandwich compounds with chelating oligosulfido ligands have beendes…  相似文献   
175.
碘代芴中间体在碱性条件下与咔唑发生偶联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的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2-咔唑-9,9-二丁基芴(CZF)与2,7-二咔唑-9,9-二丁基芴(DCZF),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MS表征。采用FL, UV-Vis和TGA研究了CZF和DCZF的性能。结果表明:CZF和DCZF溶液与固体的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360 nm, 368 nm和370 nm, 389 nm, DCZF在390 nm和410 nm处存在两个较宽肩峰。CZF和DCZF的热稳定性较好,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50 ℃和420 ℃。  相似文献   
176.
利用仲丁基锂引发异戊二烯进行高真空负离子聚合制备聚异戊二烯基锂活性链(PI-Li),再与八乙烯基多面体齐聚倍半硅氧烷(OVPOSS)在环己烷中发生加成反应,一步法制得八臂星形聚合物.利用分级沉淀去除稍过量的的线型聚异戊二烯以及低加成产物,即可得到纯的八臂星形聚异戊二烯(8PI-POSS).最后,通过甲酸/过氧化氢对8PI-POSS中的聚异戊二烯链进行部分氧化反应,获得环氧化八臂星形聚异戊二烯(8EPI-POSS).利用核磁共振波谱(~1H-,~(13)C-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成功合成了不同聚合度的8PI-POSS和8EPI-POSS;并且通过改变氧化反应的温度和时间以及氧化试剂的用量,可以简易改变8EPI-POSS的环氧度.最后,通过热失重分析(TGA)测试了几种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结果显示,PI均聚物在200oC左右开始分解,而由于POSS的引入,8PI-POSS和8EPI-POSS在340oC左右才开始分解,并且与PI均聚物相比,在800oC还有大概3%的残留组分.  相似文献   
177.
吴同德  褚季瑜  刘寅曾 《化学学报》1990,48(1):1108-1112
本文用Fmoc-及Boc-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了T肽, 结果表明BOC法得率略高于Fmoc法, 但其纯度没有Fmoc法好, 在两种合成T肽方法中, 均得到一个副产物, 经质谱分析证明, 在BOC法中的副产物是侧链仍含有一个苄基保护的T肽; 在Fmoc法中的副产物是侧链仍含有一个叔丁基保护的T肽。  相似文献   
178.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低聚体(DEF-BSeD)n(n=1~4)[其中9,9二乙基芴(DEF)单元与苯并硒化二唑(BSeD)单元的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进行全优化, 计算电离能(PI)、电子亲和势(EA)和能隙(ΔH-L), 在基态结构的基础上用TD-DFT和ZINDO方法计算激发能和电子吸收光谱, 并利用外推法得到高聚物的相应性质. 从外推结果看出, 随着聚合物中BSeD比例的增大, 聚合物的最低单激发能呈减小的趋势, 最大电子吸收光谱红移. 用CIS方法优化得到单体的S1激发态结构, 计算结果表明, 激发态的结构更趋近于平面构型.  相似文献   
179.
含噻吩单元的硅芴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蓝色电致发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少量(摩尔分数为1%—3%)含噻吩的窄带隙单体和宽带隙硅芴单体进行共聚, 合成了聚{9,9-二己基-3,6-硅芴-co-[2,5-二(2-甲基苯撑-4-基)-噻吩]}和聚{9,9-二己基-3,6-硅芴-co-[2,5-二(2-苯撑-4-基)-噻吩]}两类硅芴共聚物,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 并制作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器件测试电致发光光谱等手段, 系统表征了两类硅芴共聚物材料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噻吩的加入形成了新的蓝色发光中心, 并且实现了从硅芴链段到含噻吩发光中心的有效能量转移. 通过增加发光中心结构的空间位阻来减小其共轭程度, 可以使聚合物的PL和EL光谱发生较大蓝移. 最终得到了效率为0.46%和色坐标(CIE)为(0.19, 0.16)的蓝光LED器件.  相似文献   
180.
聚芴是一类重要的蓝光发射材料,有高亮度、高效率等优点;然而聚芴类材料在发光器件中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光致发光光谱在530~550 nm、电致发光光谱在2.2~2.3e V的区域出现新的发射带,使得器件的发射变成绿光或蓝绿光,在色度失纯的同时,器件的发光效率也迅速降低.本文概述了目前提出的有关聚芴材料低能级发射形成的原因的假说、试验依据、理论计算、以及基于假说所提出的消除低能级发射、改善材料发射稳定性的方法等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