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04篇
化学   542篇
力学   6篇
综合类   40篇
数学   53篇
物理学   24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云中客 《物理》2006,35(11):982-982
等离子体清洗经常使用在材料处理和半导体工业上,虽然等离子体也可以快速地消灭细菌,但由于它们都处于高温状态,所以一直无法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三年前,荷兰Eindhoven大学的一些物理学家发展了一种可在室温下工作的“等离子体针”。  相似文献   
2.
3.
4.
5.
欧盟和中国的科学家不久前在杭州联合宣布,他们从已经投入使用的药物中,发现了可以直接应对SARS的药物。这种药物叫做肉桂硫胺,是20世纪70年代就已通过临床试验并投入使用的抗精神分裂药物。  相似文献   
6.
用维宝康治疗小儿缺锌综合征98例,结果表明,服用维宝康一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发锌值升高,总有效率为96%,未见毒副作用,是较好的补锌制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将纳米材料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有望极大地改善肿瘤治疗效果.纳米药物因其可增加药物溶解性、延长血液循环时间、提高靶向性、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而备受研究者关注.肿瘤生物学研究表明,肿瘤始终处于动态的进化和演化过程之中,由于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肿瘤细胞可在肿瘤内部的生存压力下进行自然选择,或在外来治疗压力(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作用下,持续产生基因突变并扩增,从而导致肿瘤增殖、耐药和转移.因此,肿瘤治疗方案理应随着肿瘤的进化过程而变化和调整.然而,现阶段纳米药物的设计对肿瘤进化的临床现实缺乏充分考虑.本文提出靶向肿瘤进化的创新纳米药物的构想,即从肿瘤进化的临床现实出发,尽可能灵敏地、准确地、全面地跟踪肿瘤在自然选择、治疗压力下出现的增殖、耐药、转移等过程,掌握该过程中的进化特征,并基于这些进化特征设计创新纳米药物,能够有策略地、主动地、及时地动态调整纳米药物及给药方案,结合临床上其他多种治疗药物和方法,力争把肿瘤控制为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The permanent magnets of the discharge chamber in a multi-cusp proton source are studied and designed. The three electrode extraction system is adopted and simulated. A method to extract different amounts of current while keeping the beam emittance unchanged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9.
<正>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乐卫东小组发现,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在胚胎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纳米医学》。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死亡是帕金森氏症的最显著特征,通过干细胞诱导多巴胺神经元分化并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已经成为潜在的帕金森氏症治疗方法。然而,学界对于胚胎干细胞向多巴胺神  相似文献   
10.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of 3-OH in the glucose moiety of dapagliflozin(1), an approved potent 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2(SGLT2) inhibitor, led to 3-oxodapagliflozin(16), a highly potent and more selective SGLT2 inhibitor[IC50(hSGLT1)/IC50(hSGLT2)=2851 for compound 16 vs. 843 for compound 1]. 3-Oxodapagliflozin(16) exhibited in vitro(IC50=1.0nmol/L against hSGLT2 for compound 16 vs. 1.3 nmol/L for compound 1) and in vivo activitie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dapagliflozin(1). The bioactivities of 3-oxodapagliflozin (16) warrant its further evaluation as a promising SGLT2 inhibi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